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眼中的冯俐 ——从《冯俐剧作选》谈起
来源:文艺报 | 章德宁  2025年04月28日08:28

我是先看到冯俐的短篇小说,后认识作者本人的。那一年,冯俐只有17岁,是陕西临潼的一名青年工人。那时的我也才30岁出头,是《北京文学》的年轻编辑。我惊异于这位叫冯俐的作者,小小年纪就在笔下展示出令人赞叹的才情和灵气。1985年,《北京文学》首次刊发了她的短篇小说《梦儿》。之后不到一年,又连续发表了她的两篇小说《布娃娃——给她》和《何必曾相识》。不过一年左右时间,一家刊物连续发表同一位年轻作者的3篇作品,这即使在文学的黄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是不多见的。足见冯俐那时已展现了不可小觑的文学潜质。

作为责任编辑,我首次编发她小说时还未见过她本人。大约两年之后,她到北京参加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考试,我才第一次与她见面。我带着孩子去娘家住,让她住到我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备考。

之后我听到喜讯:她考上了中戏戏文系。在中戏学习期间,她举办了个人画展,参演小品、话剧……勤奋努力,才华愈加显现,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每次去学校看她,她永远开朗、自信,脸上灿烂着青春的活力和气息,周围的空气似乎都会被她感染。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国煤矿文工团任创作员。30岁时,她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原创大戏《人跟人不一样》。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她一待就是24年,直至2014年调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儿艺”又经历了整整11个寒暑。冯俐40多年的创作成果中最重要的大部分,于今就集聚在这部《冯俐剧作选》里。

看着她一路走来,我多是欣慰,为她的每一点成绩骄傲:

她的写作成果数量庞大,戏剧、影视剧本达几百部(集),综艺晚会任总撰稿、总策划百余台,加上小说、专栏文章、评论等,达数百万字。她获奖无数,囊括了几乎所有戏剧界的重要奖项。

她是一位题材、体裁的跨界实践者。她写过话剧、影视剧、歌舞剧、音乐剧、广播剧、儿童剧、芭蕾舞剧、小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工业、历史、家庭伦理、劳动模范、底层叙事……她的作品聚焦社会现实与人性深度,比如《好人丛飞》《中华士兵》《山羊不吃天堂草》,等等。她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不回避黑暗、但信仰光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冯俐的写作提醒我们,真正的现实主义永远是站在大地上仰望着星空。当观众走出剧场,内心仍会留下深深的思考,它们或许不能疗愈解决问题,但足以让我们的眼睛在黑暗中保持必要的敏感与温润。

听说冯俐被调去儿艺时,我就意识到,她不仅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可能面临新的机遇——她可以在儿童剧的领域开拓、深耕。我预感到她在这个新的场域会有更大成绩,但仍未想到,她竟干得如此精彩。

11年过去,她在儿童剧领域收获了累累硕果,成就令所有人瞩目:不仅创作了多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比如儿童剧独角戏《木又寸》、成长戏剧《山羊不吃天堂草》、歌舞剧《猫神在故宫》等,结束了不少大人孩子几十年只知道《马兰花》的局面,还通过独特的选材、视角和艺术表达,重新定义了儿童剧的边界、深度和可能性,赋予这一艺术形式更高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既为儿童提供情感共鸣、心灵成长空间,也为成人观众带来深刻省思。她推动了儿童剧从“哄孩子”向“滋养心灵”转型,对下一代的人格养成有巨大作用,是百年树人的功业,功在当代,更在千秋。

我为她的所有成绩欣喜、骄傲!

但每每想到她,看到她,也常有心痛:她太累了。说她是文艺界的劳动模范,绝不为过。她的40年写作生涯,有起码30年是业余写作状态。她担任的院长、副院长,不是荣誉职务,不是挂名,那是实打实要每天坐班、干活儿的。她要带队出京、出国演出;要组织创作班子,为别的编剧审剧本、提建议,直至上手修改定稿……她的一些作品是在天空(航班)上写就的。最忙的几年里,她整年未歇过一个休息日。她有干不完的行政工作,甚至琐碎到要统计全团人出差的上千张发票单据。就是在这种行政工作的挤压和时间的缝隙里,她完成了这些皇皇剧作。我真佩服她能做到于如此繁忙中而高产,且一部部俱是精品。

写作《好人丛飞》,她只用了4天半时间,期间还以副团长身份出面处理了团里一位老革命的后事,并代表单位安慰了其家人。写作《山羊不吃天堂草》,也仅用了9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她曾戏称自己是“八爪鱼”,可以同时做无数事。我真是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撑过来的,恐怕只能说这是一种信念吧,对她所爱的一切的信念。

在这种超负荷的运转中,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持久的学习能力。冯俐从16岁开始发表作品,可以说是早熟的作家,但她从未止步不前。除了本专业的学习之外,她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她还始终自觉地向生活学习,向写作对象学习。在煤矿文工团,她是下矿井次数最多、累积时长最长的人。为写《警徽警诫》,她经常坐着警车与警察一起巡逻,以至于看过这部电影和剧本的警察都猜:编剧一定是位老警察。话剧《好人丛飞》的原型也亲口告诉冯俐,她写的话剧中的丛飞,与生活中真实的丛飞,包括生活细节与细微的情感波动,有七八成以上重合。冯俐说,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专业积累的敏感和捕捉能力。我却觉得,这是源自她心底的善良和对人性的彻悟。

在我眼中,冯俐是心怀大爱的人,善良与爱是她生命的底色。

她爱她选择的专业,爱她的职业,爱她笔下的人物,爱她工作过的每一个单位,以至于凡是单位交办的工作,无论是剧本编写还是晚会排练,她勉为其难也要以冲锋的姿态去完成。

她本不是女强人,她热爱生活,总是衣着得体、知性优雅,笑容如沐春风。

她更爱她的亲人,她是孝顺的好女儿、好儿媳,她是好妻子、好母亲。她的细致、体贴令人闻之动容。我曾经担心她因为太忙疏忽了跟孩子的交流,后来才知道,除了出差,她居然能做到每天挤时间与孩子相处。如今,她的女儿已成为非常有前途的画家,这套《冯俐剧作选》的封面便是她女儿所绘。

她也爱她的同事和朋友。儿艺有200多员工,他们的情况她皆能如数家珍。她每天有那么多事要忙,我的父亲去世以后,她却执意要接我去她家住两天,为了安慰我,彻夜陪我聊天。

前不久,她又到新的工作岗位任职了——到中国歌剧舞剧院主持工作。我丝毫不怀疑,她会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开创新的局面。

(作者系《北京文学》杂志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