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崇正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梁宝星​​  2025年04月28日16:51

4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花城出版社、潮州市作家协会协办的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举行。陈崇正创作的长篇小说《归潮》以侨乡潮州百年变迁为叙事背景,通过三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沉浮,建构起一部兼具地域文化厚度与人类精神向度的文学史诗。来自文学界、学术界、出版界及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作品的叙事创新、地域特色、国家情怀展开讨论,共同见证新地域文学写作范式的突破性探索。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主持。

活动现场

​​多方联动助推文学精品​​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刘春重点强调广东作协对陈崇正的持续扶持与《归潮》的文学价值,指出《归潮》通过潮汕民俗和家族史诗展现岭南文化精神,成功结合地方性与家国情怀,肯定该作对广东文学发展的示范意义,并透露广东即将推出“文学政策包”,鼓励挖掘大湾区题材,认为《归潮》的影视改编和文化出海潜力巨大,是地域文学与宏大叙事结合的典范。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刘鉴强调广州市通过设立“艺术名家工作室”“文学后浪计划”等政策,构建了从创作孵化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为陈崇正等作家提供了扎根生活的平台。《归潮》通过家族史与侨乡文化展现了岭南文脉与时代潮流的碰撞,广州将继续深化文艺人才机制改革,并期待《归潮》等作品以影视形式让新南方潮声传向世界。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对陈崇正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归潮》是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要收获,并指出陈崇正以现实主义笔法,将个人记忆、族群命运与中华文化根脉深度融合,以动态情感化叙事为故乡注入新精神传统,实现了从地域书写到人类共同价值的升华,使《归潮》成为解读潮人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文本。

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分享了《归潮》自出版以来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地举办的线上线下活动,在改稿会、研讨会和分享活动中,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认可以及读者的广泛好评。《归潮》也因此入选了2024年6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并获得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多维透视文本价值​​

在嘉宾发言环节,《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盛赞《归潮》多线叙事与影视改编潜力,认为其以香炉、“八二风灾”等符号勾连百年历史,极具画面感,还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悲剧性矛盾,家国大义与亲情撕裂,以及林阿娥“送毒药”“跳车求死”等震撼细节。

北京师范大学张柠教授从“新地域文学”理论切入,指出《归潮》通过潮汕文化展现中国乡土文化的有机团结性。强调地域文学需以独特文化基因为基础,转化为普世价值。他肯定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并认为《归潮》的结构精致,属于“芯片结构”,篇幅虽短,容量巨大,具有很好的文学肌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聚焦《归潮》中的女性形象与代际传承,指出林阿娥、林雨果等角色突破传统潮汕女性刻板印象,展现果敢刚烈一面。她肯定陈崇正从先锋、科幻转向现实主义的成功转型,认为小说通过年轻一代寻根展现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

《十月》杂志主编季亚娅提出《归潮》重构了传统“千里走单骑”的叙事方式,将被动等待的女性改写为主动的“出游者”,指出潮剧《陈五娘》隐含的“男弱女强”文化基因,认为小说通过器物、仪式构建动态文化认同,是“新南方写作”的典型实践。

《光明日报》文化周末版主编饶翔分析潮剧、木雕、饮食等元素不仅是地域景观,更与情节紧密勾连,认为这种“修复式写作”将碎片化的文化符号重构为有机整体,并指出第四代人物的犹疑与祖辈的决绝形成对比,体现全球化时代青年文化认同的复杂性,认为开放式结局更符合现实逻辑。

《当代》主编徐晨亮从编辑视角分析小说“小体积大容量”的叙事效率,肯定其通过木雕修复象征文化接续的主题,还指出潮汕文化在小说中非装饰性存在,而是驱动叙事的核心动力,建议强化“旅行文学”特质,将“为生计走四方”的潮汕经验置于全球史视野,与《北上》《平安批》等作品形成侨乡叙事谱系。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编辑、作家侯磊指出小说通过血缘、同乡、历史事件串联人物,以“陈林半天下”的潮汕宗族格局构建复杂关系网,并赞赏真实人物的融入增强了历史可信度。他分析潮汕方言、丧葬礼仪、建筑等细节非装饰性存在,而是驱动情节的核心要素,体现“在地性”书写的深度。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研究处副研究员、副处长李壮的发言侧重历史叙事与地方性书写的理论反思,指出小说将潮汕侨民史置于跨国语境,突破“乡土中国”叙事框架,呈现“流动的共同体”意识,认为这种视角呼应了“新南方写作”的开放性。他认为第四代人物的迷茫折射当代青年的文化归属焦虑,其“出海”冲动与祖辈“归潮”形成镜像,暗示全球化时代地方性书写的可能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钟天意、蔡岩峣、李玉新等坦言被林阿娥送骨灰归乡、陈团结雕刻定情井等细节打动,认为小说通过普世情感激活了年轻读者对传统归属感的共情。自身作为“流动一代”对潮汕人强烈故土执念的陌生化体验,但通过文本漩涡逐渐理解这种前现代情感结构的合理性及历史必然性。

中国人民大学副院长杨庆祥总结梳理了“新南方写作”的发展路径,并指出《归潮》的症候性意义是以潮汕为基点重构世界文学地图。他指出小说通过“归潮”“再出发”的双向运动,打破地域文学封闭性,呼应“新南方写作”的开放视野,并预言该作影视化将推动大湾区文化符号传播,建议未来创作探索更浓缩的精神密度,以地方性经验参与全球文学话语竞争。

​​影视联动,文学IP的跨媒介开发​​

电影《归潮》制片人、昇格影视公司总裁杨丽在专题发言中透露,《归潮》的影视改编工作已进入剧本孵化阶段,电影与电视剧将同步启动,采取“一鱼多吃、差异定位、全平台发行”的模式,努力打造新南方影视的标杆作品。杨丽表示,从影视改编角度肯定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史诗格局,特别关注潮汕女性的“当家”传统(如林阿娥的决断力)。提出将结合大湾区影视工业优势,通过“心安随处家庙”的普世情感突破地域限制。强调年轻观众对民族叙事的潜在共鸣,认为《归潮》能填补当前市场对“文化寻根”类型作品的需求缺口。

专家指出,近年来,“新南方写作”与“新东北文学”的双峰并峙中,影视领域的转化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新东北文学已通过《刺杀小说家》《漫长的季节》等作品实现“破圈”传播,形成类型化、符号化的影视美学,而新南方写作的影视转化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尚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新南方写作的文学特质,如海洋文明、方言叙事,完全符合当下影视工业的主流方向。以陈崇正长篇小说《归潮》为例,其潮汕文化基因与华侨家国叙事虽具备影视改编潜力,潮汕木雕、侨批档案等非遗元素的视觉化具有很好的美学重构价值,这样的题材更具地域识别度,是一片影视开发的蓝海。

昇格影视公司将立足大湾区,以《归潮》等文本为锚点,将地域性转化为世界性,让“潮平四海归来”的叙事不仅停留在文学层面,更成为影像重构岭南精神的破局之刃。唯有如此,方能在“新南方”与“新东北”的对话中,书写属于大湾区的银幕史诗。

作家陈崇正

研讨会尾声,陈崇正以“文学游子的精神返乡”为主题致答谢辞。他坦言创作准备过程中曾翻阅大量记载侨批往来的民间资料,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成为小说细节真实性的重要支撑。陈崇正回顾了“新南方写作”对自己创作的影响:“确实是到了北方之后,一个全新的南方才突然出现。”从话题热议到理论构建,“新南方写作”一直伴随着陈崇正写作的转型和蜕变。

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