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阅读与行走,都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与行走如何成为一种更具连接感的生活方式?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历史学者罗新、作家杨潇、文化传播者杨大壹日前做客亚朵竹居,围绕“行走的图书馆:跟着文字去远方”展开对话。
罗新著有《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等作品。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实地调查的他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围绕长城展开的行走研究。在他看来,走过山川大地,是理解历史演进不可替代的路径。
“我的专业是做北方民族史。在北方民族史里,长城特别重要,它是一种带有强烈制度性的存在。我一直希望自己在退休之前完成这样一本书,它关于长城,它能从某种意义上去表达我对这方面问题的看法。”罗新说,“对我们这个专业的人来说,你还是得到现场去看。看了之后,你才能对你读到的文本、读到的那些文献资料产生一种新的不同的理解。”
2018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杨潇重新踏上1600公里的西南联大西迁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
杨潇从那次《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的创作经历谈到,当身体处在流动之中,人也更容易与历史发生连接。他认为,“流动”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方式,而阅读和写作,正是在这样的流动中展开。
此外,“带着空间的阅读”,也会冒出一种同频共振的东西。比如他睡前喜欢读保罗·索鲁《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人的身体也很奇妙。你读的时候,好像就跟他进入到一个空间,你好像真的就在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卧铺车厢里。你的身体就像一个潮汐一样,达成了某种同频共振,然后睡得特别好。”
尽管电子阅读风行,但纸质阅读依然是许多人的日常选择。《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2024年上海市民人均阅读量超10本。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仍愿意为纸质书留出一块安静的空间。
截至目前,亚朵竹居已在全国开设1600多个阅读空间,藏书量突破百万册。今年升级定位为“城市人文故事讲述者”,通过主题书单、文化共创、在地联动等方式,将文化内容融入城市日常。此次活动,还推出“行走的图书馆——跟着文字去远方”主题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