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浙江舟山:菜市场里有座书房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王添艺  2025年04月22日08:52

菜市场里也能遇见书房?浙江舟山给出了创新答案。4月17日,舟山市普陀区昌正消费品综合市场二楼的“昌正市场”岛与书房正式开馆,为“书香舟山”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书房既为新型阅读空间向基层延伸提供了新思路,也让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生活紧紧相连。

阅读服务“零距离”

“有没有菜谱,我要借一本回家学学……”自试运行以来,“昌正市场”岛与书房迅速成为市场里最受欢迎的“摊位”,邻里买菜路过会进去逛逛,甚至有其他社区的居民专程打卡。

谈及为何要在菜市场里打造书房,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舟山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全民阅读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的又一探索,要让书香浸润到城市的毛细血管。

舟山是一座海岛之城,共有海岛2085个,其中有居民的海岛141个。为了让每一位海岛群众都能享受“零距离”的阅读服务,舟山持续深化“书香舟山”建设,创新打造“4+1+X”阅读共同体服务体系。基于海岛城市特色,通过社会化合作“点散式”建成馆外流通站、城市书房、岛与阅吧等644家。这座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菜市场书房”的岛与书房,便是舟山探索“文化+市场”社会化合作模式的又一尝试。

“把好书送到了家门口,太方便了。”只见自助借还机显示借阅成功的界面,李女士开心地收起刚借的两本书,一本打算给孩子看,一本留给自己。她笑着表示:“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每天忙得团团转,柴米油盐一忙,阅读习惯都快丢了。今天突然发现阅读和生活原来可以这么亲近。”

这个坐落在菜市场的阅读空间,正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展现。它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让阅读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阅读场景“有温度”

傍晚时分,宽敞的书房内,几位放学的小朋友正安静地复习着功课。市场商户刘女士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她感慨道:“以前孩子下课后只能在市场里跑来跑去,没个安稳学习的地方。现在有了这个书房,孩子们阅读学习有了好去处,我们也能更安心地做生意了。”

舟山是浙江省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在这一背景下,该书房应运而生。书房内藏有美食主题图书、少儿读物等2000余册,配备了阅览桌椅、自助借还机、多媒体会议大屏等设施设备,还设置了方言听书机和自习空间,并且纳入了舟山市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实现了与全省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

在参观完书房并向周围群众了解书房的使用情况后,舟山市普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安海龙表示,该书房不仅是阅读场所,更是社区文化共治的枢纽。普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张奎邦也表示,书房的建设将推动普陀区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温度。

“最初的想法就是为邻里搭建一个可以承载日常交流的共享文化空间。”昌正消费品综合市场负责人雷燕介绍,在筹备时,重点考虑了书房的多功能性。接下来,计划在舟山市图书馆的指导下,陆续推出老年读书会、婴幼儿服务及寒暑期学生自习专区,解决商户和居民子女假期学习难题,实现“带娃买菜两不误”的便民场景。

阅读活动“接地气”

“昌正市场”岛与书房挂着一幅字画——“一书一蔬,皆是生活”,这是舟山市图书馆书记、馆长许魁义为菜市场书房量身定制的宣传语,饱含着他对书房的期许。

“菜市场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也是易被忽略的文化建设窗口。”许魁义表示,舟山市图书馆与普陀区图书馆携手昌正市场,计划举办培训、展览、讲座等活动,让文化服务深入基层,更具亲和力。“我们期望居民能在买菜之余,参与这些有意义的社群活动,提升文化获得感与满足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魁义说。

许魁义介绍,为了满足海岛居民对便捷、高效、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舟山市图书馆积极创新,组建了全市性图书配送服务中心、数字资源服务中心等机构。同时,实施了公共图书馆图书采购“统采分签”制度,并建立了统一管理、调剂、配送、推广的联动机制。此外,图书馆致力于打破公共图书馆与社会阅读资源之间的壁垒,实现融合互通,推进流动图书服务的融合发展。目前,舟山市图书馆已建成60家岛与书房,与海峡轮渡企业合作推出6家“海上图书馆”,在部分民宿等设立了6家“家庭图书馆”,并且推进馆校融合,建成21个“学海书舟”馆校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