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女性视角出发,用新语法讲述新女性故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单小菁  2025年04月18日18:01

2020年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莉教授的“女性文学选”已经做到了第六年,也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与张莉教授合作推出“女性年选”的第三年。从2024年开始,之前综合性的《女性文学选》裂变为小说、散文各一本,读者能从中看到新女性话语生成的多种可能。

3月30日晚,张莉携其主编新书《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围绕“用‘女性的看见’讲述新女性故事”举办了新书首发分享。活动现场,主编张莉与女性年选作家徐小斌、程黧眉、刘琼、淡豹、沈书枝、辽京、行超、蒋在、胡诗杨共同分享了对“女性文学”“女性视角”“阅读与写作”等话题的理解。本次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凤凰文艺副社长孙茜主持。

首发式上,张莉围绕其编选思路进行了阐释。入选作家也围绕她们的入选篇目具体论述了创作思路以及她们对女性写作近年来的观察和思考。

笔耕心旅:作家的探索与坚守

作家兼编剧徐小斌提到此次尝试碎片化写作时的纠结。“我就一段一段得写,每一个小故事最后一句话都颠覆前面的所有,组合起来整个是莫比乌斯环式结构。写得时候认为没办法发表,但是是我内心很想写的。”同时她也表达了对文本试验的坚持,“我非常欣赏赫尔曼黑塞的一段话,他远远不会把爱和风景驻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点,永远在路上。我特别有同感,所以就想着还是遵从自己内心去寻找边缘情景。”

作家辽京回顾自己六年写作生涯,认为自己对于写作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说道“一个作家在她的写作生涯里,要有新的探索、新的变化和新的成长。”她的这篇小说也是对写作方式的一次新尝试,“想要尝试看到,一个人,大的环境和大的气氛是如何影响内心的小世界”以及“虽然有在那一刻的逃离,但跳脱那一刻之外如何面对当下的自己和未来的生活”。她希望用很有限的人物来谈论一个更广阔、更外在的空间。

作家程黧眉的《耀景街16号》入选了《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这篇散文题目是以前黑龙江省的文明大院,作者在那里见证了九十年代文学的辉煌,那个遍地都是文学青年的年代,很多人都非常热爱文学。

她提到“张莉老师的序一直在讲看见,我想我的那种看见,其实是我们对文学的一种向往、一个憧憬。”尽管文学的时代氛围已发生变化,但她坚信文学理想的光辉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

生活为墨:从自我内省到社会观照

作家蒋在主要讨论了小说情节,特别是《初雪》的结局。她提起这次一反往常地选择“给了女性的选择、包容和原谅”的结局,不为父亲的缺席和男性长辈的侵害辩解,而是“‘她’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弥补的东西,最后还是在内心里面达到了和解。”展现了女性要有直面疮疤的勇气,在不断地与自己和解中变得坚韧的主题。

青年作家胡诗杨是本次活动最年轻的嘉宾,她指出女性写作确实是一种私人化写作,但“有个很必要的前提,首先你对自己是很诚实的,诚实写下了自己全部内心真诚的想法,没有对自己美化或者矫饰的成分。”她心中的新女性写作指向的是更加辽阔的气象。

关于自己阅历尚浅的问题,她的解决办法是:观察。从观察身边的女性开始,“通过看见她们,其实也照亮了我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双向的看见。 而且这个看见的过程,可能并不是一个突然一下子顿悟,它是慢慢经过迂回的过程才能发现完整的真相浮现在眼前。”

作家沈书枝的《乡下的晨昏》长达3万字,整篇被选进本书让她非常感动。在国内女性主义潮流崛起和普及后,她观察到了“从小长大的乡村世界背后隐性的秩序,在这个世界的最底层里面也有着性别的划分。”

她自觉承担起作家记录社会的责任,认为不应只写记忆中甜的部分,而是要写记忆背后更丰富的、更大的东西。同时她也意识到书中被批判的那部分人的失语现状,“他们作为底层人没有发声的余地,所以它也促使反省我自己的书写,去考虑更复杂的社会阶层的问题。”

作家行超虽已在北京生活了20年,但她在《找北京》的创作中又重新寻找北京、认识北京。她提到“我们很多人关心所谓的诗和远方,实际上我们对于自己生活附近的人经历着怎样的人生,并没有怎样的了解。”这是非常中肯的,文学不仅要有宏大叙事,更要体现生活中的人文关怀。

同时她认为张莉选本时眼光开阔且一直秉持较为广义的女性主义观,是此篇非典型的女性散文被选入的重要原因。这与作家本人的观念不谋而合,“像托尔斯泰说的:要爱具体的人,要爱生活本身,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理念也是我们女性看见,这种具体的情感化的、肉身的看见,是我所理解的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

作家淡豹从读者角度畅谈了对于新书的阅读感受,认为这是一次很有情的体验。她回忆起张莉筹备女性文学年选的第一年至今,自己不仅接触到了女性文学的概念,也从与大家的谈话中得到了女性写作的信念感。

同时她也指出女性文学这个概念是有变化的,而每年女性文学选的主题也会紧跟时代有所调整。六年里,读者和创作者都与这系列的书目一起成长。这些书记录着这一年小说的面貌和女性文学的多样性。

作家刘琼把自己称之为北京移民一代,在选择写作素材时以她自己为圆点,画一个半径,于是选中了不远处的SKP。沿着SKP这条线,一直写到她生活和工作的那个大院,从中可以体会到时光的味道。

对于女性写作的特点,她认为“女性能更快地捕捉细节,并将自己感受的东西投射在客观对象上。”且写作过程中不一定会表现出女性的语法,但你的个性和你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写作习惯的表达方式会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

张莉在发布会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她介绍了两本书编选团队的工作流程以及体现出的选本公平性。两本年选后面都有圆桌讨论,让团队的年轻人和作家在对话中了解彼此的想法。且选本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更能直观感受到每个作品的流行程度。对于年选内容,张莉谈到,“我希望构成美学就是众生喧哗,杂花生树。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大家,女性文学多样性,慢慢拓展大家女性文学的边界,女性散文的美是多元多样的,是天地无限广阔的。

散文年选不同于小说年选之处在于,这才是团队探索的第二年,所以张莉为团队工作设下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温柔的说"不",团队成员们可以在讨论后仍坚持自己原本的想法,以便于保持选本多样性;二是坚持讨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使得散文年选风格的多样性趋于稳定。此外,为保持作者队伍的新鲜性,拓展可能性,她有意给更多陌生面孔的作品机会。最后她也感谢所有的读者能够喜欢两本年选,希望能够以此传递对作家的爱、对中国文学的爱。

以2022年女性文学年选出版为起点,凤凰文艺与张莉教授正式携手,今年是第六个年头,不仅每年结集出版、宣推女性文学年度佳作,有意识地为女性写作在历史的刻度上立起路标,更是搭建一个女性文学阅读的服务平台,构建起女性作者与读者间的桥梁,促成优秀作品和读者的双向奔赴,让女性和文学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