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书”主理人赵晨 胡同里“可能有书”,还可能有啥
赵晨(左)与胡同居民在书店的公共空间聊天。 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摄
赵晨中高身材,眼神犀利,一张嘴不容置疑的劲儿,看起来有点儿冲。但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却在胡同里经营着一家小而美的书店,处处藏着匠心,也流淌着温情。
这家叫“可能有书”的书店坐落在东四片区的前炒面胡同。书店的门头形状不规则,是亮黄与墨绿的拼接色,一个明厨亮灶的袖珍包子铺镶嵌在临街面的中间。春天的一个上午,记者在约好的时间走进书店,赵晨正微皱着眉头,来回踱步,看到记者才松了一口气,“我今天忘带手机了,正着急怎么联络你们呢!”
这是一家非典型书店,赵晨大步流星地穿行,为记者介绍书店的设计。这里没有厚重的书架,由墙体改造而成的凹凸结构自然而然地作为书籍展示的“窗口”,轻巧摆放着运营团队精心选择的书目。
胡同里的书店,本就空间局促,“可能有书”却还是用巧思设计了很多共享空间。比如,西侧的两扇橱窗是向书店一侧凹进去的,居民可以在另一侧的窗台上放日常杂物。书店还把临街东侧的房子打开,建成开放的胡同客厅,一盏灯24小时亮着,不论是谁都可以歇歇脚,甚至还贴心地留了能为手机充电的插头。
书店上下两层,赵晨噌噌几步就登上了二楼的露台。这里充满着烟火气息:抬头望,是北京CBD清晰的天际线;低头看,是一座座四合院层层叠叠的灰瓦,“冬天,这些屋顶上晒了好些大葱。”他很满意地说,他喜欢这种烟火气。
这片胡同,赵晨再熟悉不过了。他是85后,在胡同里长大,小时候从新源里的自己家到天坛附近的姥爷家,总得在东四这片儿倒公交。大学毕业后,赵晨进入一家知名央企工作,不怎么加班,待遇也不错。当时,“可能有书”就是他手里的一个项目,已经策划了好几年。后来,因为实体书店举步维艰,这家央企就在业务调整时放弃了这个项目。
赵晨的冲劲儿一下子上来了!既然没法挽回这个结果,他就索性辞了职,“单位放弃了这个项目,但我不想放弃。”
他要做的书店什么样子?从一开始,想法就非常清晰。“胡同是自在的、舒适的、有社区感的,我要做的书店也得有这样的气质。”他说,希望自己经营的胡同书店是有人情味的,有艺术氛围的,“甚至有妈妈做饭的味道。”
当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给赵晨推介前炒面胡同49号这处闲置空间时,他一眼就相中了——它坐落在胡同里的“共生院”内,6户居民仍然在这里生活。从这个角度上讲,“可能有书”在空间上能够彻底融入居民生活。
胡同需要什么,“可能有书”就希望填补什么。赵晨和同事对前炒面胡同做了一番调研,发现800米长的胡同里,只有西端零星开着几家店铺,往东的700米全是住户,什么商业都没有,居民哪怕是买根油条、买杯豆浆,也不得不走上好一段路。
于是,一家小小的包子铺在书店门口开了起来。包子是现包现蒸的,有羊肉大葱、荠菜素馅儿和芽菜馅儿,4名帮厨阿姨全是附近的居民。偶尔有卖不完的包子,阿姨们可以做主,送给来来往往的街坊们。去年,“可能有书”还联络东城区相关部门,为附近9个街道发了上千张居民卡,凭卡来买包子能打折,不论什么馅儿每个只要3元。
很快,“可能有书”给胡同带来了烟火气,生发出更浓郁的家的味道。当然,家里也不总是温馨和谐的,偶尔也会有矛盾和争吵。
有一回,共生院的上下水管线爆了,居民觉得是书店装修时留的隐患,大半夜打电话把赵晨叫了过来,有大爷还不由分说把他骂了一通。当时,赵晨没着急为自个儿辩解,而是赶紧请来维修队一点点排查,争分夺秒把漏点堵住了。维修队跟大伙儿解释管线爆裂其实跟书店没什么关系,把大爷搞得有点儿不好意思。误会解开了,赵晨风淡云轻地说:“没事儿,我们院里都是一家人。谁家没有磕磕碰碰呢!”
开业时间不长,“可能有书”就实现了盈利,过半收入是卖书赚的,其余的则来自文创、食品销售——在业内,这样的图书销售额占比已经非常高了。“我们的图书库存量跟大书店没法比,拼的只能是选书。”赵晨说,他拥有一支专业的选书团队,都是阅读量很惊人的朋友。他们甄选出的书聚焦诗歌、电影、艺术、女性等主题,还会为新书亲手写下推荐语。很多读者评价说,“可能有书”的新书陈列墙如同一张流动的书单。哪怕从不打折,也从不缺购书人。
书店里最大的空间是一间展厅,免费的书展、艺术展不断,迄今办了18个展,主题有诗歌、鸟类保护、菜市场、陶艺等等。不但爱书人喜欢来,就连游客、附近的孩子们,也都爱来。
当下,实体书店的日子不好过,“可能有书”像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到了周末,书店外经常被堵得走不动道,去年北京书展期间,三四十家外地出版社的负责人自发组团来参观。
前炒面胡同因为有了一座小书店,变得热闹而温暖了。这正是赵晨的初心。
扫码查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