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家研讨阿来作品的 时代价值与文化意蕴
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2025年04月18日08:26

4月12日,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为主题的阿来作品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党委副书记芮宏,以及来自文学、出版和传媒界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及研讨活动。开幕式由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主持。

阎晶明认为,阿来是一位自带文化气质的作家,他的文化禀赋天然关乎民族、宗教、语言和生活本身。阿来40余年的文学创作既呈现了题材与体裁的丰富性,又保持了艺术风格的统一性,他以文学熔铸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将藏族文化底色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精神命题。

“阿来的作品具有扎根土地的体温、穿透人性的深度,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境界。”芮宏回顾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阿来的合作,认为阿来突破民族与文学的边界,在《机村史诗》《格萨尔王》等作品中完成从族群叙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升华,是出版界一直珍视和尊重的作家。

“有一件事我们忘记了,阿来至少在6岁以前不会说汉语。”毕飞宇说,阿来是一直使用非母语写作的作家,却不断突破语言的壁垒,在汉语文学领域树立起某种典范,“我看完《云中记》以后十分感慨,小说家阿来在50岁之后语言依然不断在进步,这是了不得的事情”。

“既是多民族的文化使者,又是大自然的人文伴侣”,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阿来的作品中,自然和社会、大地和人类、历史和现实总是相互交织,彼此映照,浑然一体。《尘埃落定》等作品既烙上藏民族鲜明的个性印记,同时又是中华多民族共生共融的艺术折射。

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发现,阿来在创作时力求“消除分别心”,摒弃从单一角度理解人,在小说里重新建构起少数民族地区世俗中的人和他们生生不息的生活。“他在历史和自然中理解人,真正打动他的是在土地上渺小而坚韧地活着的那些人的面孔。这种超越性的文学书写拓宽了中国文学的边界。”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耿占春关注到阿来将宏观历史进程与微观个体生命体验相融合的创作方式,认为他的小说超越了传统学科对社会的单一维度阐释,重现了19世纪经典文学对复杂现实的认知深度。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从当代文学与戏剧的互动关系中看到,以阿来、王安忆等为代表的作家正突破单一文本疆域,向戏剧等多种艺术领域拓展,“阿来的作品扎根人性本真,兼具世俗温度与艺术锐度,能在多维度艺术空间中生生不息”。

阿来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的创作之路。他说,川西藏区的独特环境促使他在《尘埃落定》中重建被遗忘的民族历史;面对乡村的巨变,他在《机村史诗》中探讨村庄与文明如何新生;面对文化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他开始研究史诗,写下《格萨尔王》;当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漠视,他深入群山与边地,关注自然生态的博物书写。诸如此类,文学写作始终在回应自己内心的疑问。“文学是一种建构和解放,我从文学中知道另外的世界,写作又使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他表示,“所有的民族和文化都是从小往大走的。我以人的构建为文学落脚点。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我渴望在这样的道路上奔走”。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四川省作协、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阿来工作室、复旦大学中文系承办。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尘埃落定》荣获茅盾文学奖25周年纪念版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