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会从新大众文艺中产生吗? ——“新大众文艺:时代脉搏与文艺新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25年04月16日22:04

“新大众文艺究竟新在何处”“新时代与大众文艺的关联”“新媒介如何推动大众文艺的进步”……四月的上海,与窗外春景相辉映的,是一场关于“新大众文艺”研讨会上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和充满活力的氛围。这种情景让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感慨万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瞿秋白先生到上海大学执教,深入民间探寻大众文艺的生命力之源,提出革命文艺应当“面向大众”,一个世纪后,当代学者又聚集于此,深入剖析新大众文艺的结构与脉络,展望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前景。

学术研讨会现场

学术研讨会现场

4月12日,“新大众文艺:时代脉搏与文艺新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出席并致辞。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曾军、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上海大学特聘教授王光东、《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以及刘方喜、谭好哲、汪政、李松睿、杨辉、钟媛、单小曦、周志雄、李玮、吉云飞、文贵良、张永禄、朱军、金方廷、苏虹、钱文亮、谭旭东、杨位俭、朱羽、谢尚发、汪雨萌、聂世昌、唐小林、张高领、王玮旭、苏晗、汪一辰、汪静波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致辞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以来,伴随着技术革新和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文艺生产的机制和艺术形态也在发生重大变革和调整。一大批带有鲜明人民性的新文艺形态涌现,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民既是文艺作品的接受者和阅读者,也是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文艺生态显现出突出的人民性、大众性等新审美特征,“新大众文艺”正在成为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现象。2024年4月中国作协与上海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组织举办此次研讨会,是为了全面深入论析和总结“新大众文艺”这一生长中的文艺现象,更加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新大众文艺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更好地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发生发展,研讨新时代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吴义勤指出,新大众文艺对文艺生态的颠覆是全链条的,我们应积极拥抱、顺应发展并认真研究。要注重自身观念的调整;要注意在技术革新中涌现的新问题;要及时关注新大众文艺崛起过程中展现的未来可能性。他强调,要进一步鼓励和激发人民大众创新创造的活力和热情,引领创作者在创作中融入现实关切和时代经验,以真实、质朴的视角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让文艺真正成为人民生活的精神镜像。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

成旦红在致辞中表示,从互联网的勃兴到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技术的爆发,再到人工智能的不断革新,借助新媒介与技术,文艺作品创作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作也逐渐从学院走向民间,人民大众开始成为创作的主体与表达的主体。同时,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既蕴含机遇也面临挑战:速食文化消解经典深度阐释,算法茧房压缩审美多样性,跨国文化IP催生价值冲突,AI创作模糊人机创作边界……学者们需积极回应技术变革与全球化交织催生的文艺生态新命题。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致辞

马文运说,上海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镇,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大众文艺》在上海创刊,到新时期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源地之一,是拥有最多网络作者的城市,新媒体和电竞游戏公司林立,市民文化节、诗歌节等群众艺术活动蓬勃开展……时代召唤更多体现时代精神、贴近民众生活的佳作不断涌现。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新大众文艺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新大众文艺的理论构建与批评实践,新媒体时代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新趋势,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文艺审美与价值互动,以及新大众文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等主要议题,对新大众文艺的概念、创作主体、理论批评形态、生产传播模式以及在技术革新下催生的新产业形态等多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新大众文艺:“新”在传播媒介和创作主体

山东大学教授谭好哲强调,“新大众”之“新”体现在媒介上,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导致文艺研究的对象经历了显著的转变。研究对象是历史的产物,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相较于过去的批评方式,网络艺术的批评更倾向于情境性,与传统批评文章存在明显差异。网络时代的批评迅速而直接,比如“弹幕是否算作一种批评”?他提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作者,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批评家”.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提出,所谓的“新大众文艺”亦可称之为“新文艺大众”。文艺如今已演变成一种时尚和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他以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得主王计兵为例,阐述了民间写作的广泛影响力,认为新大众文艺之所以新颖,主要在于其主体的转变。传统由精英阶层主导的文艺身份限制已不复存在,新大众文艺的创作意识更为自觉,体现在大众同时拥有职业身份和文艺身份。新大众文艺不仅贡献了新的文艺形式,也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形态。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单小曦深入辨析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主体和传播方式。她认为,依托数字新媒介创作的文艺形态,展现了双重特性。从媒介构建的角度来看,它是“新媒介文艺”;而从主体性和人民性的角度,它则是“新人民文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钟媛选择从“载体”一词入手理解新大众文艺的变革。对她而言,要深刻理解新大众文艺,必须具备双重视角。每一次载体的变革都引发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大众文艺独特的生产与传播机制是变革更为本质的原因,它代表了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现象,并蕴含了技术史的广阔视角。从大众文艺的内在来看,新大众文艺的载体革命导致了民众参与度的根本性转变。

两本由AI作者创作的诗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贵良从近期所见的新诗集中展开讨论,涉及余秀华、王计兵、华清、安静等多位诗人的作品,以及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第一本中国媒体机器人员工的诗集《万物都相爱》等。特别是通过比较王计兵的《退行的火车》与华清的《火车》,他指出新大众文艺的显著特征是重新唤起生活的本真,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个人生活,用新颖的语言描绘生活的广度和质感。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方喜谈到,新人工智能构成了新大众文艺发展的最新动力,其中,DeepSeek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回顾历史,大众成为文艺创作的主导力量始于新一代互联网的兴起,社交平台的普及使得普通大众转变成了内容的生产者。DSR1推理模型的构建则象征着文艺美学的胜利。只有当大模型出现时,文艺自动生产的时代才真正开启,机器时代对于文艺精神产品的生产来说,已经到来。刘方喜认为,新人工智能所终结的并非文艺本身,而是文艺的精英主义和等级制度,同时,它也不排除利用生物艺术进行文艺创作的可能性。

素人写作部分作品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从作家的跨界和素人写作的兴起出发,提出新媒介时代的作家是“有故事的人”。创意时代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发光的时代。从过去的知识分子为大众发声,到现在每个人都能拿起笔来,参与到自我生活志式的写作中,写作的民主化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素人写作所展现的多样性和质朴的美学风格,拉近了人们与真实世界的距离。素人写作的兴起,将现代个体重新拉回到日常生活的轨道上,从代表性的写作到每个人都能写作,文学开始更加关注普通人叙述故事的能力,日常生活的丰富性也因此得以重新展现。

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会从新大众文艺中产生吗?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创作文学作品?在这个时代,经典文学作品将诞生于何种领域,是否会在新大众文艺中产生?专家和学者们从网络文学、微短剧、音乐、戏剧等多种形式入手,探讨了这一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我最关心的问题依然是:网络文学能不能诞生出经典作品?”中山大学教授吉云飞深度剖析了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认为今天网络文学是深度用户的主导,并非技术、资本或普通读者,平台仅仅起一个支撑的作用。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的统计,网络文学作家的数量已超过2000万,网络视听作品的数量接近1.5亿。许多非文学专业的创作者正涌入创作领域,其中不乏理工科背景的作家。互联网技术正在消除不同媒介之间的隔阂,使得文字、影视、动画等共享叙事内容、元素和结构。“然而,我唯一担忧的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改变这一底层逻辑,从而引起创作主体、接受方式以及内容形式的转变”,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文学作品?在她看来,最终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保护人类的创意,并促进人机融合,以推动新的大众文艺的发展。

上海大学教授谭旭东提出,随着大众文化语境的兴起,特别是电子媒介的普及,文学不再局限于经典文体的创作与接受,而是经历了创作改编和跨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在讨论文学创作时,我们实际上涵盖了改编和创造性传播”,文艺形态变得多样化,并与大众的趣味和需求相结合。随着数字媒介从科技教育领域向大众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不断渗透,作家和艺术家对自身角色的理解也在变化。“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实际上是在参与公共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大学副教授谢尚发以刀郎的两张专辑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进行分析,探讨新大众文艺可能呈现的特征。从2004年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2023年的《罗刹海市》,刀郎的作品经历了20年间的两次现象级传播,其流行程度的起伏映射了大众审美趣味与技术媒介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刀郎的作品虽被贴上“土味”标签,却不断突破界限,这反映了新大众文艺可能正在重塑“经典性”的标准——通过强调人民性来消解精英话语的评判霸权。非学院派出身的刀郎打破了音乐壁垒,印证了“大众文艺创作者”概念的扩展。

最近流行的微短剧

最近流行的微短剧

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提出,当前网络文学(文艺)已成为最具代表性和活力的新大众文艺形式。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高度活跃的文体,将读者喜爱的写作模式进一步放大,形成了一种内在交流方式。基于全人类共有的情感需求,网络小说所呈现的虚拟情感体验为读者提供了情感的触发点,使之产生共鸣并沉浸其中。他认为,短视频和微短剧的流行实际上是网络小说的浓缩,其背后的战略在于提升叙事的效率。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李松睿观察发现,当前许多刊物的内容正从纯文学向更广泛的文艺领域拓展,趋向于融合多种媒介特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回顾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些至今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戏剧,实际上代表了当时的英国大众文艺。”李松睿认为,只有那些在市场中获得大众青睐的艺术形式,以及在新大众文艺领域中孕育出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经典文学。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