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东南大学信仰公开课丨 《呐喊》——打开一条通往中国人内心的道路 在经典中寻找破解时代命题的智慧
文脉承千载,经典启新声。4月6日晚,东南大学信仰公开课“《呐喊》——打开一条通往中国人内心的道路”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办。活动特邀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娟围绕《呐喊》的创作内核与当代价值,探讨文学如何穿透时代迷雾、叩击民族心灵,展现出经典作品的永恒生命力。
本次活动在齐唱东南大学校歌中拉开序幕。毕飞宇和何平从校歌出发,讨论了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同根同源的历史文脉,由此切入“与传统的连接”这一话题。两位嘉宾深情回忆了与鲁迅的渊源。毕飞宇坦言自己八九岁开始接触鲁迅作品,并指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爱鲁迅是有内在的逻辑的。何平则回顾了1988年高考后的暑假读完《鲁迅全集》的触动,认为鲁迅在其个人的阅读史中意义重大,“鲁迅是一个国民作家,所有的国民都应该去阅读的作家”。张娟则强调鲁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的原点,正如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对鲁迅的评价,“《呐喊》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中国人内心的道路,教导了我如何去感受他们。”
1923年8月3日,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时至今日已有一百余年,鲁迅的所思、所写依旧不断被提及、讨论,仍然对当时的中国和当下的生活有着持续的影响。在毕飞宇看来,鲁迅先生最厉害之处在于对当时中国人内心的准确和完整的呈现。毕飞宇以《风波》为例,着重指出“辫子”和“小脚”两个意象对解读鲁迅的重要性,认为其反映出诸多关于社会和中国人内心的问题,“我们的方便与不方便、我们的打开与收缩、我们的打开与攫取,实际上是高度捆绑在一块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写出了这些。”何平则从当代作家对鲁迅精神基因的继承与表现谈到,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复制鲁迅,但是鲁迅曾经书写的诸多主题现在仍被当代作家反复书写,其中最重要之处就在于学习鲁迅如何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人的方式。他还谈到,毕飞宇笔下的“王家庄”与鲁迅的鲁镇尽管不存在直接的对应,但是存在“一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隐秘的精神联系”,两个文本均提供了“观察中国人的样本”。
毕飞宇还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与“王家庄”系列作品,讨论了文学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小说呈现生活最基本的面貌,必然会涉及故乡,这是生活替作家做出的选择,要比小说家自己做出的选择准确可靠。他坦言新作《欢迎来到人间》则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千里马广场和第一医院分别以鼓楼广场和江苏省人民医院为原型。
谈及鲁迅对于中国青年的重要意义,毕飞宇表示,他们这一代人从鲁迅作品中汲取更多的是“鲁迅如何战斗”,但如何学会爱、学会沟通与交流同样重要。张娟也注意到这一现象,她提醒读者不仅要关注一个“爱战斗”的鲁迅,更要关注一位“爱生活”的鲁迅。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鲁迅研究的学术会议涌现了很多教学一线的中小学语文老师,他们对于鲁迅的理解呈现出一个更丰富的向度。
在交流环节,毕飞宇和何平还围绕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的生活态度等话题与现场学生一一交流。
作为2025年东南大学“作家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通过学术研讨、名家对谈、青年互动等形式,深度挖掘《呐喊》的当代价值,与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育人传统交相辉映。未来,东南大学将继续激活校园人文生态,引导青年在经典中寻找破解时代命题的智慧,为构建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注入青春力量,让文学之光与民族复兴伟业激荡共鸣。
图/曲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