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对话文学名家梁鸿鹰 ,AI时代我们如何学习写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 张宸源  2025年04月15日08:25

4月12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理’道湘江·对话名家”活动在湘江新区(岳麓区)图书馆·文化馆三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以“无穷的彼处——对话文学名家梁鸿鹰”为对谈主题,吸引了 60 余名文学爱好者与文艺工作者参加。

活动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文艺报》原总编辑,著名作家、批评家梁鸿鹰作为主讲嘉宾,湖南省作家协会创研室主任贺秋菊担任对谈主持人,与评论家黄菲菂、刘长华展开深度对谈。

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席纪红建,岳麓区人大原副主任、湘江新区文联、作协顾问曾跃平,长沙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张光宇等嘉宾出席活动。本次活动由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湘江新区文联常务副主席王丽君主持。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三位嘉宾围绕“无穷的彼处”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无限性和可能性,分享了各自在文学创作中的心得与体会。

梁鸿鹰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从自身文学创作初心出发,对文学创作的多元性、创新性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发表了独到见解。他认为创作是抵达一个令你神往也令别人神往的境界,我们深处一个需要用自己的经历书写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创作不仅是个人的精神探索,更应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他鼓励跨文体创作探索新表达,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之间寻找新的叙事方式,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核。面对当前文学创作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文学,但大量的写作会被替代,他鼓励大家勇于表达真实的内心,挖掘独具特色的细节,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训练,争做那部分无法被取代的写作者。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黄菲菂在对谈会引用了鲁迅这句名言,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对报告文学的特色与价值进行了阐述。刘长华认为湘江新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新”与“旧”的融合,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有对现代文学的探索与创新。

在互动环节中,观众踊跃参与,纷纷就文学创作中的困惑向对谈嘉宾提问,共同探索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

本次活动由湖南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和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办,湖南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理论教育处、社科联、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长沙市藏湘知纸质文化博物馆承办,湘江新区(岳麓区)图书馆、文化馆、桔子洲街道办事处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