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的知心朋友 ——怀念谢永旺
一个人一辈子可以认识许多人,也可以交很多朋友,但是交情达数十年之久、可以称为知心者的却屈指可数。谢永旺就是我这一辈子屈指可数的知心朋友之一。他于2022年8月30日以89岁高龄谢世。他走时我因患病无法相送,两年多来屡屡想写点悼念的文字而未成。近日在住院治疗间隙,草成此文,以了一桩心愿。
谢永旺,河北省三河市人,出身普通铁路职工家庭。1956年秋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旋入《文艺报》工作。他曾对我说过,当年能到《文艺报》十分高兴,甚至许愿把一辈子编的《文艺报》当作枕头,随自己葬入墓中。他当编辑,是个优秀的编辑家,他写评论,也是一个著名的评论家。但是,应该说,谢永旺对当代文坛的重要贡献乃在于文学活动组织方面。由于他宅心仁厚,为人谦和,细心耐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使他成为当代文坛一位不可或缺的文学活动组织家。
我同谢永旺大约相识于1979年底或1980年初。他此前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几年间编的长篇小说《大刀记》和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影响很大。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文艺报》复刊,他还是回到《文艺报》当编辑部主任。通过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复旦老同学,我们认识了彼此。他想调我到《文艺报》,但由于我工作的学校不同意放人,拖了一些时日。后来考虑以借调的方式过去,我又觉得不稳当,最终没能去成。
一晃到了1981年底,中国作协领导意识到建设一个文学创作与理论动态的研究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决定成立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由谢永旺担任主任,先抽调郑兴万、郭小林一老一少协助他工作。就在这个时候, 1981年秋冬之际,他找到了我,要我直接到创研室工作。这时候,谢永旺已成为中国作协党组最年轻的成员。回头来看,中国作协领导这个决策可谓知人善任。1956年到《文艺报》工作后,谢永旺以沐阳为笔名,写过不少文章,在文坛颇有名气。《文艺报》复刊后,他关于张贤亮和高晓声的几篇评论影响也很大。但是,谢永旺的长处还是在组织领导方面,出任中国作协创研室主任,只是牛刀小试。
从1983年开始,谢永旺又有一个编写当代作家论丛书的计划。他拟从当时活跃的作家中先选出24位,再请24位比较活跃的中青年评论家为每位作家写一篇作家论,全面评析其创作特色并做出准确评价。这样,24篇作家论先编成一辑。每两年一辑,编下去就能形成当代作家论丛书。作家论是文学评论中重要的文体,很见写作功力,也能表现一个作家一个时期创作的特色与收获。第一批被选中的作家,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最为活跃的,如汪曾祺、蒋子龙、王蒙、邓友梅、张贤亮、李国文、陆文夫、高晓声、刘心武、路遥等等。撰写作家论的评论家,也相应做了严格选择,如李希凡、范伯群、何西来、潘旭澜、王愚、王春元、雷达等。为了编这套书,1983年秋先组织准备撰写作家论者在北京香山举办论坛,1984年夏又组织这批中青年评论家赴大西北参观访问,历时20多天,从敦煌到延安,既参观了当时不容易到达的莫高窟,又到达革命圣地接受洗礼。这套书的第一辑由作家出版社于1986年3月出版。可惜后来没有再继续编下去。
1985年,中国作协决定《文艺报》改刊为报,调谢永旺任总编辑。于是,谢永旺经历了五年多《文艺报》总编辑的峥嵘岁月。谢永旺在生活待遇上具有奉献精神,坚持原则,团结同事,带领《文艺报》进一步提升办报质量,获得文艺界各方关注。
上世纪90年代,谢永旺赋闲在家,于是我们联手编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为群众出版社编的《当代名家随笔丛书》,共三辑30种,几乎囊括了当代主要名家的随笔。群众出版社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出齐这套丛书,有了相当大的影响。还有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的《张光年文集》五卷,这是世纪之交的功课。《张光年文集》于光年同志逝世后的2002年5月出版。和谢永旺合作编书的十年中,让我在编辑基本功上得到了训练。
谢永旺是一位对自己要求颇严、生活相当简单的人。和他交往40多年中,还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一是他高雅的艺术趣味,上世纪90年代末,他用积蓄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音响,每天听古典音乐;二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查出了肿瘤,为战胜疾病,他遍读医书,几乎成了半个医生。唯其如此,他坚持到了89岁高龄才告别人世。这些也很让我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