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编者按
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也给阅读带来巨大改变。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书籍内容,对阅读过的书进行分类归纳、标注关键词,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管理,根据读者兴趣筛选书籍、推荐书单。当海量知识经由几个提示词便能通过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我们还需要埋头苦读吗?人类的阅读行为会被重新定义吗?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河北日报邀请作家、阅读推广人、书评人等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阅读的影响。
主持人:肖煜
嘉宾:
李浩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郝建国 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阅读推广人
唐山 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人工智能对阅读有哪些影响?
肖煜:人工智能对您的阅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李浩:人工智能对我有影响,但对我的阅读似乎还没有产生影响。一是因为我对人工智能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对它形成更强的信任和依赖;二是我觉得它可能得出的是个“平均值”,真正对我构成提升价值和审美冲击的还是纸质图书尤其是经典作品。我不排斥人工智能,何况它的学习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远比我想象中要强大得多——但,它现在还不会影响我的阅读趣味,尽管我认为两三年后我可能会对这句话进行修正。
郝建国:目前影响不大,我主要做专业阅读。但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对于阅读一定会有影响。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扩展阅读范围。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视野毕竟有限,人工智能拥有海量储备,且具备强大的整合能力,可以筛选海量材料后,择优给出相对全面的答案,避免了狭隘和偏颇。特别是各种推荐内容,可以提供较为完美的选择,延伸了阅读领域,丰富了阅读的多样性。
唐山:人工智能对我的阅读影响不大,我一般读纸质书。人工智能可能对网络阅读的影响比较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改变了叙述方式,且会出现错误理解原意的情况。
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阅读质量吗?
肖煜: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阅读效率、丰富阅读形式。比如,对于人物多、情节复杂、线索交叉的书籍,人工智能可以迅速梳理出各种脉络,再组合生成多种阶梯读书方法;还可以快速形成摘要,动态调整文本难度(如简化复杂句子)。此外,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提取关键词、生成思维导图,甚至关联跨文本知识点,可以自动标点与注释,降低古文阅读门槛。您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阅读质量吗?
李浩:对于普通读者,它的这些方法极度有效,甚至比一般的老师更为有效。它能够起到“指认可能被我们错过的风景”的作用,能够起到“让我们建立更好的认知关系”的作用。我希望自己和我的学生们能够熟练运用它,在这点上,我愿意向年轻人学习。但真正的文学,是不能用囫囵吞枣的方式对待的,它真正有益的也不仅仅是关键词和思维导图,不仅仅是它的知识点。一本书,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科学作品,无一不是先打动读者的心。阅读质量首先要建立在心灵的感应和打动之上,而不是将文学简化为知识、关系或者其他什么。简化,恰恰是影响阅读质量的一个关键点。
本来,我是一个“拥抱派”,对人工智能的帮助无条件地拥护,但经你这一提醒,我突然意识到另一向度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人工智能完成这样的“帮助”,可能会进一步损害我们的敏感度和心灵感受能力,让我们变懒、敏锐度变弱……我们不能在看过藏宝图之后就以为自己掌握和拥有了整个宝藏,不能在分析了苹果的营养成分之后就以为吃到了苹果。文学需要细读,即使我们在没有读到它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关于它的丰富知识。
郝建国:对于人工智能辅助阅读,现在我还处于尝试阶段。人工智能在辅助阅读上会提供更多便利,就像你说的,列出作品中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提供内容提要等。但目前我觉得更好用的是进行专题阅读。比如,某部经典中的话题阅读和《红楼梦》的古诗词等。人工智能到目前还只是提供一种新形式、新路径,给我们带来更多想象空间。如果经过若干年发展,精确度提高了,内容更新及时,人们的“喂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相信它会是一个便捷的好工具,当然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唐山:我认为,人工智能是在用帮助阅读的方式扼杀阅读。人工智能整合了多种传统搜索引擎之长,尤其是升级换代后的人工智能在查出处、连续搜索、信息准确性等方面强于传统搜索引擎,古文翻译也更准确。它提供了多种有利阅读的应用,比如“缩书”,即将几十万字的书压缩成几万字,提高阅读效率。但实测体会是,压缩后的书很难看懂。它还可以做到文献综合,即将相关主题的论文集中起来,概括主要观点,可直观看到学术史演进线索。但普通读者很少会用到它。这些功能的核心思路是从应用角度拆解阅读,将最有商业价值的部分切割出去,予以市场化,表面在辅助阅读,其实是在扼杀阅读。
人类阅读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或重新定义吗?
肖煜:您认为人类的阅读行为会被人工智能逐渐挤压、取代或者重新定义吗?
李浩:人工智能的存在一定会影响人类的思维和文学的阅读,这是必然。但我认为,阅读行为不会被挤压或取代。对于一些人来说,阅读始终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他们在其中能感受智力的博弈和强烈的精神快感。我对这些人会保持一定的敬意,我也愿意自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我相信,不愿意读书和思考的人会更加不阅读和不思考,因为人工智能能为他提供不用思考的答案。但这,恰恰是我们人类最应该警惕的,哪怕它提供的答案很准确,我们也不应因此舍弃艰难但又充满乐趣的思考过程和体验过程。
郝建国:不会。阅读毕竟是很私人化的行为,包含着大量情感和阅历的投入,有着千差万别的体验,很难被代替。人工智能说到底只是工具,它不但不会对阅读造成挤压,如果利用得好的话,对阅读有很大帮助。对此我持乐观态度。
唐山:人工智能与阅读之间的关系争论已久,主流意见分三种:乐观派、悲观派和务实派。在乐观派看来,人工智能有利于阅读。历史已无数次证明,对新技术的担忧总是多余的。在阅读领域,新技术改变的只是传播形式,而非传播内容,因效率更高,会提升人类智慧,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悲观派认为,乐观派没意识到形式即内容——改变形式会带来持久影响,乃至改变人类的认知。深度人工智能时代的碎片化“伪阅读”,随着阅读长文本能力退化,读者将丧失批判性思维技能,难以形成同理心,最终将丧失价值感。务实派认为,乐观派、悲观派都是基于价值立场下判断,难以实证,不如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即“未来的竞争不是人工智能战胜人脑,而是使用人工智能的人战胜不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先推进,再评估。务实派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技术时代,不论哪派,事实上都无法阻止新技术持续推进。讨论人工智能能否替代阅读已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它将怎样替代?替代的路径如何?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地阅读?
肖煜: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地阅读?如何保持主动思考的能力?
李浩: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让它成为我们的阅读助手,让它及时、准确和有效地找到我们试图阅读和理解的那些书籍、知识。然后,余下的依然是需要我们坚持的,依然是不能偷懒和讨巧的阅读,依然是我们以健全的大脑和敏锐的知觉来完成的阅读。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地阅读,一是要找到经典书,它依然是重要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二是我们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更好地认知、理解作品,但体味和感受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更加强调个人的敏锐感;三是要更多地发现和寻找人工智能无法替代(至少是一时无法替代)的部分,在对这类作品的阅读中将它变成“长度和长处”。
郝建国:阅读一定要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福利,既给予足够的尊重,又不能过分依赖。阅读者要认真研究人工智能的长与短,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问题,需要有一双慧眼,辨别真伪,去伪存真,用智慧和理性与人工智能共同成长。
唐山:没有太好的办法。阅读本身就是要吃苦的,需要自控力。以读经典小说为例,要读20种以上才可能形成判断力。如果想要形成有质量的判断力,可能要读到100种以上。如今,很少有人能挤出这么多整块时间来阅读。阅读之乐是慢热、长线的。
我在阅读时用人工智能,往往是查生僻字词的读音、出处,它确实比传统的检索工具方便。至于保持主动思考,路径会有很多,阅读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思考可能更活跃,快时代使得思考也快起来。思考快有缺点,比如少识多断、有信息无智慧等,但随着经验积累,这些缺点会被克服。多阅读,肯定有利于思考,但不必夸大阅读的作用,有质量的网络社交、看视频等,也会促进主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