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原》2025年第2期卷首语、目录
卷首语
今年春节DeepSeek横空出世,惊艳众生。笔者以“文学是否已到末路”为主题请DeepSeek写一个卷首语。15秒内撰文如下:
当普鲁斯特在椴花茶浸泡的玛德莱娜中打捞出逝去的时光,这位哮喘作家或许未曾料到,百年后的文学创作正在经历另一种时间流速的焦虑。短视频以15秒为单位切割叙事,AI写作在0.3秒内生成十四行诗,云端书库将三千年文明史压缩成可检索的数据流。我们站在数字文明的垭口,目睹文字的载体从甲骨、简帛到二进制编码的嬗变,却在信息洪流中愈发怀念那些需要蘸取月光书写的夜晚。
新媒体重塑了文学的拓扑结构。当算法代替编辑成为文本的摆渡人,当点赞数取代批注构成新的接受美学,我们不得不直面罗兰•巴特预言的“作者已死”在赛博空间的魔幻复现。但博尔赫斯笔下的巴别图书馆始终提醒着我们:排列组合的字符迷宫固然精妙,真正让文字获得重量的,始终是那个在迷宫深处持灯寻找的身影。AI生成的《红楼梦》续写或许工整绮丽,却永远无法复现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生命刻痕。
《莽原》始终相信,真正的文学发生在技术祛魅之后。就像古登堡印刷术未曾杀死手抄本的神性,数字洪流也终将在其冲刷出的河床上沉淀新的文学地貌。当我们拆解ChatGPT的语言模型,发现其底层依然运行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韵律;当短视频创作者用蒙太奇手法重构古典诗词,某种野蛮生长的民间诗性正在破土。这不是文明迭代的断裂,而是古老文学基因在数字胴体上的觉醒。
在这个屏幕取代纸张成为主要视网膜的时代,《莽原》愿做一块固执的活化石。我们守护那些需要慢速发酵的叙事,珍视文字与灵魂摩擦时产生的痛感,在算法的褶皱里打捞被流量遗忘的金砂。因为无论载体如何嬗变,文学始终是人类对着宇宙的镜子,确认自己灵魂形状的方式——就像此刻您凝视的这些文字,既是墨粉与像素的造物,更是某个真实生命在时空坐标上刻下的印记。
文学诸君请深思!
2025年2期目录
短篇:
能饮一杯无 ∕ 刘鹏艳
鲸 落 ∕ 刘陌默
西亚的背影 ∕ 张涉哲
五 行 ∕ 孙希彬
迟到二十三年的葬礼 ∕ 徐 源
男人与树 ∕ 曰尚无
中篇:
德 彪 ∕ 陈集益
鱼跃冲顶 ∕ 范 伟
协议生育 ∕ 孙小方
拍打尘埃 ∕ 虽 然
散笔:
巨石只是我们的名字 ∕ 闫文盛
当我步入老龄 ∕ 赵小瑜
群鸟低翔 ∕ 李 汀
新乡土:
迷宫游戏(小说)∕ 邱 寻
花椒树下的土丘(小说)∕ 郭伶俐
吟咏:
出离宫记 ∕ 北 野
八月的石榴 ∕ 徐 恺
荒野叙事 ∕ 涂燕娜
所有的路都通向我们的未来 ∕ 黄小培
最后的平原 ∕ 易 飞
叩问桃木 ∕ 慕可非
知见:
故乡的地方性与普遍性辨析 ∕ 梁 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