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星火》2025年第2期目录、卷首语
来源:《星火》 |   2025年02月28日12:18

主编手记

 未来的文学生活            范晓波/4

新名家

 残疾之上(中篇小说)  凸  凹/5

原浆散文

春天的撞击                  李群娟/21

丫丫来了                     杨则纬/28

分家                            苏  敏/34

乐园河                        半  文/39

飞鸟与玫瑰                  吴聚平/44

我和我的猪队友           黄家亮/50

在途中                         陈  垚/57

看球记                        刘江滨/63

驿站故事

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卢美娟/68

最后的课堂                宁萍萍/75

橙园梦境                   郭雨兰/79

魅力小说

鸿叶先生(短篇)     张  茜/85

双子星(短篇)        王  沛/97

美可的床(短篇)     骥  亮/107

松陂渡(短篇)        矛  也/116

第一声

一渔带水(短篇小说) 黄道远/120

蝉的地下时光

守护山河的人(新人说) 黄道远/135

香樟诗会

赣南脐橙听过的诗/137

海  男   林  莉   何冰凌   天  岩   

马朝珍  饶梦颖  曾凡帆  宋冰霞   

白自玲  简小娟  秋思雨  余玲双

樟树林/145

陈润生   牧  村   李建民   黑小白   

桑  眉    圻  子   曾  龙    安  琪   

施忠海  周园园   胡  胡   吴华中

邵纯生  鄢熙丁   陈建素   刘志明   

浇  洁   流星河   杨放辉   彭正毅   钟贤英

发现家园

去江源                 徐春林/155

读者说/159

陆小锋   云之尚   张静年   李洪峰   阿香婆婆   梅子青

主编手记

未来的文学生活

范晓波

写作是一种文学生活。写稿,投稿,发表,参加各种文学会议……这种文学生活,主要属于作家。

阅读文学也是一种生活。通过阅读从作品里汲取间接人生经验,从而了解人性和社会……这种文学生活,主要属于读者。

近些年来,属于作家的具有荣誉感的文学生活仍在文学圈内顽强地维系,属于读者的文学生活日益萎缩,因为文学作品不再是了解人性和社会的主要渠道,影视剧和手机上的自媒体能更直观便捷地提供间接人生经验。

我多次在面向大学生或社会人群的活动里现场调研,请一年内读过文学作品的人举手示意,每次视野都特别荒芜。

这个时代仅存的文学读者基本是写作爱好者,他们的阅读其实是写作的筹备和热身阶段,那种真正把阅读当作文学生活主体的读者,已像沙漠里的水,被蒸发到空中,或渗到地下。

我们当然期待有人继续阅读有一定体量和探索性的文学作品——虽然这一人群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很多;我们也要接受一个很难接受的现实,大多数人将不再有耐心研读原创文学文本(特别是大部头作品),而是以更轻松的方式享用文学的各种变体:歌词、短视频字幕、时尚广告、AI文字等等。

基于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我们必须勇敢地承认,传统的文学读者群已逐渐消散,我们不管怎么放下身段创新手段,也不可能找到其实并不存在的人群。

事情的本质或许就像,过去,我们如果能提供优质面粉,顾客就会找上门来,现在,面粉店必须升级服务拓展业务,把面粉做成各种口味的包子,配上豆浆、牛奶、奶茶等饮品,还要把店面装修得洁净时尚,顾客才会重新回来。

我们只有营造全新的文学生活,才可能培养出新型文学读者。

这里所谓的新,不仅表现为他们的阅读并不是主要为写作服务,甚至包括他们并不一定有兴趣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他们更愿意享用文学作品经过深加工之后的延伸产品,借助文学审美和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精神格局和人生质量。

未来的读者并不满足从文学作品里看见梦境,文学还要从纸上来到大地上,帮助读者完成诗意与现实的同构,让他们也成为文学之美的一部分。

这些主要是《星火》驿站的文学生活带来的启示。

在最近的一次梦境营造中,我们带着《星火》读者驿站里的一些文艺青年,入住鄱阳湖上的岛民家,凌晨5点就起来守候候鸟飞掠朝阳的意境,结果,在雾失地平线的无边湖滩上目睹了宇宙视角的地球上的清晨。很多人被那片苍茫无涯而壮美的橙色震撼得一周之后都走不出来,从不写作的人也写出了惊艳的日记,感觉生命被注入了稀缺的精神能量。

这样的文学生活通过视频记录传播后,一大波读者关注加入了我们。

这让我深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学都不会消失,它只是越来越谦逊,以碎片化的形态更隐蔽地渗入我们的日常。

或许,当文学不再孤芳自赏地高高在上时,文学精神反倒可能在世人心里镶嵌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