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统文化借鉴,从来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来源:文艺报 | 李冬菡  2025年02月26日08:2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作品开始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然而,如何既保留古典精髓,又赋予其现代生命力,始终是创作者面临的核心课题。近期热播的古装贺岁轻喜剧《五福临门》,以古代市井生活为背景,通过主角们的婚恋与创业故事,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碰撞与融合。该剧的成败得失,恰为当下文艺创作如何借鉴古典文艺作品提供了启示。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清话本小说,以市民生活为切口,既描摹了市井百态,又暗含对封建礼教的反叛。这类作品之所以至今仍具生命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对时代矛盾的敏锐捕捉。《五福临门》虽为原创剧本,却巧妙地从古典文学“三言二拍”中汲取养分,在借鉴过程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扬,也有对其中封建思想糟粕部分的果断剔除。剧中女性角色突破“闺阁花瓶”的刻板印象,以独立人格争取话语权,既呼应了古典文学中“红拂夜奔”式的反叛精神,又剔除了“三从四德”的封建桎梏。

对传统文化的借鉴,绝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需实现“形”与“神”的统一。该剧在视觉呈现上可圈可点:低饱和度的色彩体系还原了“清水出芙蓉”的审美追求,珍珠妆、褙子等服饰细节考据严谨,街市布局参考《清明上河图》的烟火气象。这些元素不仅营造出沉浸式的历史氛围,更通过美学设计传递出对“雅”的精致追求。然而,若仅停留在视听层面的复刻,则易陷入“皮相之美”。更深层的借鉴,应是对文化精神的捕捉。剧中女性互助共生的家族关系,既暗合传统“家文化”中“和合共生”的理念,又以现代视角重构了“家”的内涵。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手法,使传统文化不再是冰冷的背景板,而是与剧情内核紧密交织的活性元素。

尽管该剧在文化呈现上颇具诚意,但其叙事逻辑的争议却暴露出更深层的创作困境。剧中女性虽被赋予独立意识,但其突破封建束缚的方式仍局限于“驯夫计”等权谋手段,本质上仍未跳脱“男性中心”的叙事框架。这种矛盾折射出创作者的两难:若完全遵循历史真实,则可能强化封建糟粕;若过度现代化,又易丧失历史厚重感。解决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找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点”。如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地域所催生的市民文化,与当代个体意识的觉醒存在精神共鸣;古代女性在有限空间中的智慧突围,亦可为现代性别平等提供历史注脚。遗憾的是,该剧未能将此类议题深化,家族创业线沦为男女斗法的背景。这提示影视剧创作者,借鉴传统文化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而非仅满足于猎奇式的历史元素拼贴。

当下文艺创作对古典作品的借鉴,常陷入两种极端:或亦步亦趋地复刻,导致叙事陈旧;或天马行空地解构,消解文化根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应是在尊重传统逻辑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性思考。以婚恋观为例,该古装剧通过不同婚姻模式,既展现了“父母之命”的历史语境,又试图探讨婚恋自由、性别平等等现代命题。尽管部分情节因过度追求观剧的“爽感”而显得逻辑牵强,但其尝试本身具有启发性。

当下观众既渴望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审美愉悦,也期待作品提供思想深度。然而,部分影视剧创作者将“传统文化”视为规避创新风险的“安全牌”,导致作品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考究的服化道包裹着单薄的内核,古典台词下是现代网文式的浅白叙事。这种“新皮旧骨”的创作模式,本质上是将传统文化工具化。真正的文化传承,应是一场“双向奔赴”。创作者需以当代问题意识激活传统资源,同时以古典智慧反哺现代生活。例如,古代文人的“雅集”精神,可为当代人对抗功利主义提供精神参照;市井文化中的互助伦理,亦可为现代社会原子化生存开出解药。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超越怀旧情结,成为构建当代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资源。

传统文化的借鉴,从来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它要求创作者既是“考古者”,谨慎挖掘历史深处的文明密码;又是“酿造师”,将古典元素转化为现代叙事的催化剂,需要在文化符号上追求形神兼备,在价值取向上实现古今对话。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代文艺创作中真正焕发生机,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2024级艺术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