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话”抑或“根浴” ——鬼子长篇小说《买话》读札
内容提要:《买话》是一个还乡故事:一个进城几十年、名叫刘耳的老人逃离城市返回故乡,可故乡不接纳他,他成了一个有城回不去、有乡融不进的“外人”。村里人之所以不接纳他,是因为他们认为他早已与瓦村断绝了血脉关系。不仅如此,他过往的所作所为让他们认定他是一个无情无义并且有愧又有罪于瓦村的人。于是,他通过花钱“买话”(买秘密)“买人心”,终于与乡村达成和解而被接纳。小说亦可以名为《根浴》。所谓“根浴”,在小说中特指治疗男根疾病前列腺的药浴。刘耳在黄秘书的安排下仅有的一次根浴,让他蒙受奇耻大辱,被迫逃离城市回到故乡瓦村,经历了故乡对其的排斥到接纳、“身体的根浴”到“灵魂的根浴”的变化。
关键词:鬼子 《买话》 买话 根浴 罪与罚
鬼子,本名廖润柏,广西罗城人,仫佬族。长篇小说《买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买话》巧设故事,一个进城几十年、名叫刘耳的老人逃离城市返回故乡而不被接纳,通过花钱“买话”(买秘密)“买人心”与乡村达成和解,最终被接纳。沉到小说里面,我觉得把小说叫作《根浴》甚至更妙更有意味。所谓“根浴”,在小说中特指治疗男根疾病前列腺的药浴。刘耳在黄秘书的安排下仅有的一次根浴,让他蒙受奇耻大辱,被迫逃离城市回到故乡瓦村,经历了故乡对其的排斥到接纳、“身体的根浴”到“灵魂的根浴”的变化。“根浴”是隐喻,其中还隐含着一个新的“罪与罚”的故事。
一
刘耳为何要逃离城市重返乡村?他给出的理由看似很充足,即他患有药石无医的前列腺疾病,在城里随时撒尿困难,而回到村上住就方便了,“不管你走到哪里,急了你只要转个身,村头、村尾、院边、墙角,哪个地方你都可以方便。”1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撒尿的问题连累的是“身”,由城至乡的空间转换目的是“安身”。而迫使他逃离城市的主要原因则来自“心”。这些年来,儿子当官当得他提心吊胆,他贪婪腐败受贿,仅他家里的两个又高又大的保险柜里就塞满了钱。刘耳心烦意乱,整天为儿子担心,他跑回故乡只是为了躲开那种眼见的心跳,试图在故乡的宁静中获得心灵的慰藉,目的是“安心”。此时需要一个契机,一个促成刘耳将念头变成现实的契机。这个契机适时来了,秘书黄德米听说有家养生店的药浴系古传配方,专治男根疾病有特效,便将刘耳送去根浴,因养生店硬性添加了色情按摩的内容,刘耳被当作嫖客抓了起来。他蒙受耻辱,感觉这个城市他一刻也待不下去了,他能逃到哪里去呢?他想都没想就告诉黄秘书:我要回村上去。
市长的父亲回故乡居住,黄秘书吩咐县里以最快的速度将刘耳的老宅装修一新,连生活用品也一一备齐。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刘耳心情舒畅,他期待迎面而来的是村里人热情的欢迎和温情的问候。不说别的,就凭儿子是市长,他就高人一等,理所当然地要受到村里人格外的尊重。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村子的路上空空不见一人,村里人有意躲开了他。隔天路上遇到村里人,他们对他冷淡疏远,“没有一个人招呼他进屋去坐一坐”。他想吃一碗玉米粥,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家”每天都煮玉米粥,他上门讨吃,竟然遭到拒绝,“你走吧!我不会给你吃的”。
他失落、尴尬、无地自容,他不明白村里人为何这么不待见他,乡村是人情社会,他们不应该这样对待他啊!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城里人、儿子是市长、年老回乡了还享受着权力的照拂而被嫉妒吗?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这么无情啊!瓦村还是那个瓦村,可如今的瓦村让他看不明白了,他感觉,瓦村分明给他设下了一个偌大的密网,形成了一道隐形的屏障,将他挡在“村外”,置于“外人”的境地——身子进了村,人却不被村里人接纳。
瓦村人冷淡、疏远、排斥刘耳的“密语”构成“密网”,刘耳想融入瓦村,被瓦村人接纳,首先要一一解密,知悉其中的奥秘,然后才能寻找到对应之策。一个小说家会不会写小说,此处可见其创构的能力和手上的功夫。鬼子精灵,是一个高明的设密者,《买话》一共写了四个与设密/制密和解密有关的人物:第一个是隐身人,他是设密者;第二个是小男孩扁豆,他是解密者——瓦村秘密的知情人,刘耳向其“买话”的关键性人物;第三个也是解密者,他是扁豆的爷爷;第四个是制密兼解密者,我先将他放一放,后面要着重讲到他。
首先出场的设密者是隐身人,他设密的目的是引导刘耳解密。刘耳回村的第五天早上出门,见门口整齐地摆放着七个空蛋壳。这是什么密语?简单又神秘,恐怖又幽暗,绝对不是什么好兆头,我们看不懂猜不透,没关系,隐身人知道刘耳看得懂。刘耳见此大惊失色,“他的心也像那些鸡蛋一样给掏空了。他忽然一阵恍惚,身子都有点失重。”2由此,七个空蛋壳穿越几十年的时空,牵出一段往事:关于七个鸡蛋的故事。
四五十年前,因为七个鸡蛋,刘耳成了红人,成了全县的学习标兵,到处传经送宝;又因为在传经送宝的途中救起落水的县领导而被调到县城工作,再后来不久,刘耳又跟着那个领导调到市里。而写了那篇关于七个鸡蛋——赞美“军民鱼水情”报道的明通,尽管也贡献了七个鸡蛋中的三个,却因为避嫌而将荣誉全给了刘耳,其结果是:受益者是刘耳而不是他。造化弄人,从此,七个鸡蛋改变了瓦村两个青年的命运,一个进城变成了国家干部,还娶了城里的媳妇,养育出一个当市长的儿子;一个永远待在农村。
这七个空蛋壳,刘耳知道不是明通放的,明通早就跟儿子住到县城了。究竟是谁放的,它们到底想告诉他什么?刘耳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但有一句话,刘耳还是听出来了:你刘耳既然回来了,那你该不该到城里去看看明通呢?
躺在县城医院病床上的明通奄奄一息,似乎是专等着刘耳的到来,他要当面向刘耳澄清纠缠了他几十年的两件事。一是当年写那七个鸡蛋的文章,刘耳是不是蒙骗利用了他,刘耳说绝对没有,他就释然了。二是他确信是刘耳使坏,致使他没有被调入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刘耳直呼冤枉,然而他有口难辩,自证不可信,他证无证人,他注定要有愧又有罪于明通了。他不想如此,又只能如此。不幸的是,刘耳看明通的第二天,明通带着怨恨去世了。对于明通的死,村里人归罪于刘耳:“你前几天如果不去看他,他可能还能再活一些日子;你去了,他就断气了。”3刘耳气愤语塞,无论他怎么诉说,已经没有用了。他哪里明白,不论他看不看明通,明通的死村里人总要归罪于他。第二天明通火化,村里好多人都去了,而恰恰是最应该去吊唁的刘耳却被排除在外,村里人不告诉他,有意向他隐瞒了这件事。至此,设密者一直隐身未现,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密语已出。
第二个出场的扁豆,别看他还是个孩子,却是个精灵般的存在,刘耳感叹:“这个小家伙真是不一般,一会是人,一会是魔。”他有着成年人的多见多识,却无成年人的世故城府;他有着孩童的天真机灵,却无孩童的懵懂无知;他饶舌嘴碎,口无遮拦,生来就喜欢多嘴,他那张嘴啊,传起话来比闪电都快,但凡他知道的事,很快全村人都知道了。在瓦村,他是个无人不知无事不晓的机灵鬼,仿佛瓦村所有的秘密他都知道,实际上亦如此。瓦村的秘密通过他的嘴一一传给刘耳,刘耳被村里人冷落、疏远、排斥、怨恨的原因,多半是经过他卖给刘耳的,而刘耳也非常乐意向他购买这些难得的秘密。看看扁豆向刘耳说出了哪些秘密吧:
扁豆说:村里人抱怨,你没有给村里做过好事。刘耳举出他做过的两件好事,立即遭到扁豆的否定,他说村里人都说这两件事,一个不算好事,一个有待确认。
扁豆说:村里人都说,你从来不借钱给村里人,谁跟你借,你都不借。比如有一年,村里的光棍委员会会长想去广东打工,写信找你借钱。刘耳说他没有收到信。会长说他寄的是挂号信,不会收不到。会长说你如果借钱给他,他就能到广东打工,就能搞到一个老婆。如今他没老婆,就是因为你不借钱给他。
扁豆说:有一年村长找你,说能不能搞个什么说法,把明树弄成真的烈士。你当即告诉队长,这个你肯定办不了。……
真实的情况是,刘耳参加工作不久,他哪里有本事将明树弄成真烈士,自然也没有本事把小伙子弄进部队,更没本事也不敢去找警察周旋,将犯罪的小伙子放出来。
诸此种种,几乎都在传达着一种看法,一种情绪。其看法:刘耳是一个负心、不义、不仁、绝情的人。在道德上,他们瞧不起他、鄙视他,甚至说他是一个需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人;其情绪:对这样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他们有意冷淡、疏远、排斥乃至怨恨他。用鬼子的话来说:“对故乡的人来说,你却永远是他们的亲人,他们有了难处就会想到你。他们总是觉得你肯定比他们活得好。因为他们确实活得更艰难,农村嘛,生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这时候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帮他们,一直没有把他们当作亲人,哪一天你回到村里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热脸去贴你的冷屁股?”4刘耳终于明白村里人之所以不接纳他,全是因为他自己的这些所作所为所致,而且,村里人对他的种种责难,不论他愿意不愿意,他还必须全部认领。
二
《买话》甫一出版,学界和媒体迅速做出评价,认为刘耳是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新形象:《买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的返乡者现象——故乡的“外人”形象刘耳,丰富了中国新时代乡土小说的新人形象图谱,为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文学新质,将中国南方乡村的时代变迁徐徐展开,乡野泥泞,生机有趣(张燕玲);刘耳是一个既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又无法回归乡村的“夹心人”形象(张柱林);刘耳是一个在城市和乡村都没有归属感的“局外人”(徐敏)。5“外人”“夹心人”“局外人”,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具有同质性。刘耳之所以是“外人”“夹心人”“局外人”,是因为村里人不接纳他;村里人之所以不接纳他,是因为他们认为他早已与瓦村断绝了血脉关系。不仅如此,他过往的所作所为让他们认定他是一个无情无义并且有愧又有罪于瓦村的人,瓦村怎么能接纳这样的无德之人呢?
写到这里,我猛然意识到,把刘耳不被乡村接纳的原因完全归于他过往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有些简单了。鬼子有句话说得好:“故乡并不是你想回去就真的能回去的。”但接着的一句话又回到有偿交换的伦理原则中,“一个人究竟为故乡做了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受故乡欢迎的人?”6我完全相信现实的故事可能就是《买话》所写的这样,可文学作品,是不是更应该写出现实、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刘耳难以融入乡村,村里人不接纳他是一个方面,他自身是不是也存在着抵抗融入乡村的力量呢?刘耳曾经做过有愧又有罪于明通、明树、竹子的亏心事,完全有可能成为他想进入乡村又害怕进入乡村的消极性力量,这种描写我放在后面分析。
回到正题。“买话”奏效,秘密见底,但刘耳要想融入瓦村,还要化解瓦村人对他的积怨成见,这时候,又一位解密者即扁豆的爷爷出现了。他是乡间高人,一位洞察秋毫的智者,掌握着乡间的秘密,哪怕是隐藏于人心的秘密,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他和扁豆是一对黄金搭档,只要看看精灵般的扁豆,你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到他爷爷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有其祖必有其孙,说的就是这一对。扁豆好动总在前台,爷爷以不动制动隐在幕后,无形中扁豆就成为爷爷的代言人、意见的传达者或转述者。乡村是人情社会,村里人对刘耳的不满意,用的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以德度人的原则,而要改变村里人对刘耳的成见,消除他们对刘耳的排斥怨恨,最便捷最奏效的办法莫过于“攻心术”。既然“买话”有效,何不继续使用?
先是扁豆给刘耳出主意,由刘耳出钱,让他爷爷去买些烟酒和菜,然后找村里那几个灵醒一点的老头儿喝一喝,说不定就能把那个放七个空蛋壳的人喝出来。连喝了三顿酒,什么也没有问出来。这招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悄悄地打开了刘耳与村里人的人情交往。第二招仍然是花钱买吃喝的攻心术,在不经意中由扁豆的爷爷点拨。刘耳对扁豆说:“我这两天不想吃东西,吃什么都不香,其实就是想到村里去怎么吃一吃。吃什么都行,只要方便,进到哪一家就吃哪一家,碰到什么就吃什么。”7没有动机,没有目的,这种欲望是由潜意识发出的,分明是刘耳想急切地融入瓦村的人情社会的心理反映。扁豆跟他爷爷说了,老人直接开示,由扁豆转达给刘耳:“他说你这个心思不错,一来呢,可以满足你小时候吃过的那些东西,证明你还没有完全忘了本;二来呢,可以通过吃,和村里人套套近乎,说明你有了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想法。”8吃尽管重要,但选择在哪里吃、同什么人吃更重要,“吃错了就完蛋了”。老人给刘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请村里那些光棍们吃,“你只有跟他们先吃,村里人才可能不说闲话。关键还不是这个,关键是,你要是能把那些光棍们一起吃高兴了,往下呀,全村人可能就全都跟着高兴了”9。这招人情攻心术果然管用,自从刘耳跟村里的光棍们吃喝过后,村里人就接纳他了。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家”去世,村里的老人们商量怎么给她办丧事,这是全村的大事,老人们叫刘耳参加,“你既然回到村里了,那你就是村里的人,对吧?”10“外人”刘耳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瓦村人。
三
我现在要请出第四个制密兼解密者,特说明,这种次序不是根据人物出场先后的排序而排,其实,在隐身人、扁豆、扁豆的爷爷出场之前,这个人物就提前登场了,他就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刘耳。我之所以把他放到最后讲,一是因为前三个设密者或解密者之设密或解密,全是为刘耳所设,对于刘耳来说,这些设密或解密是“他设”“他解”,而刘耳则是自我制密兼解密者;二是文章的需要,刘耳的这个身份到这时才能登场。
作为自我制密兼解密者,刘耳在返乡之前的四五十年里,至少隐藏了三个秘密,既未示于他人,也未示于自己,直到返乡后,在遭遇返乡困境后,这三个秘密才从他久闭的意识中一一浮现出来。秘密一:刘耳十五岁那年,他和十五岁的明通、十四岁的明树在“水轮泵那里”冲澡,刚冲到一半就没水了,他们以为是水轮泵出了问题,遂推举一人下去看看。谁下去呢?明树最小,他出主意:“那你们两个就猜单吧,谁输了谁就下去。”刘耳输了,但他没有下去,而是把手又伸到明树面前,硬是要再同明树猜单比输赢。明树怕刘耳,面对耍赖的刘耳,明树只好认怂放弃了猜单,“算了,还是我自己下去吧!”明树下去后就出事了,他的左腿被水轮泵的叶轮绞断,流血不止而死。明树成了刘耳的替死鬼。这桩事,明显是刘耳有愧又有罪于明树。
秘密二:七个鸡蛋的故事显示,分明是刘耳耍心眼蒙骗利用了明通。在这桩事上,刘耳没有一点的愧意,也无一点的感恩之情,直到他返乡后去医院看望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明通时,态度仍然如此。下面是他们见面后的对话:
明通说:“是,我是点头了,是不是点了三次我忘了。我现在只是想知道,你当时有没有想到那七个鸡蛋会给你带来什么好运,如果想到了你当时为什么不说?”
刘耳说:“没想到没想到,我当时怎么会想到呢?我当时只是想到,你肯定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我真的只是想到这个。因为写文章的事也是你先想到的。我当时只是替你着想,真的。”
明通说:“我想问的就是这个,你说的替我着想,是不是借机利用了我想写文章的虚荣心?”
刘耳说:“没有没有,绝对没有!”11
承认与否,天知地知刘耳知。事实是,原本他们都可进城的机会被彻底改写了,其结果:刘耳进城成了国家干部,又成家生子,儿子大学毕业,娶了副省长女儿,仕途顺畅,官至县委书记、市长;明通则继续留在农村,一生碌碌无为。刘耳否认事实,可有两说,要么是他当时真的没有意识到他蒙骗利用了明通,要么是他觉得此事做得龌龊卑劣,有意要隐瞒这一可耻的秘密。无论怎么说,如今面对他与明通的天壤之别,他都应该感恩明通当年的那篇报道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并由此从心里产生愧疚之情,但他确实把这条情感之路堵塞了。
秘密三:21岁那年,在他离开乡村去县城报到的前一天晚上,刘耳帮竹子找到了丢失的牛,竹子为感激刘耳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他。“他和老人家的女儿竹子,曾有过一次闪电般的亲密接触,是真枪实弹的那一种,前后大约一个小时”12。刘耳和竹子青梅竹马,从小学到中学又是同学,彼此暗恋。竹子在刘耳进城的前一天晚上献身于他,绝非单纯地出于感激,更多的是想在刘耳离乡进城之际亮明自己对他爱的情感,给他留一份念想。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若放在不久之前,刘耳还不心中乐开了花,可现在他的情感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变得连他自己也没意识到。他问了一句傻话:“你不怕怀孕吗?”竹子不假思索地说:“我要是怕,我会给你吗?”你猜刘耳怎么回答:“如果……我说的是如果,如果你怀孕了,你就去找我,好吗?”13这是什么话?明摆着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他在这种时刻作出的这种顺口一说的承诺到底具有多大的可信性,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四五十年后,当他得知竹子怀孕、堕胎、离婚、死亡的真相时,他自我追问:“如果她真的去找过他,如果找着了……他会跟她吗……他当时应该怎么办……”14面对自我直逼灵魂的质问,他的犹疑暴露了他的态度。他和竹子的事,就他和她知道,分别之后,刘耳再也没有联系过她,很快就将这件事连同竹子都遗忘了。竹子呢,怀孕后打掉了孩子,既没有找刘耳,也没有寻死寻活,她默默地咽下了苦果,这个自尊自重的女人到死都没有找过刘耳、抱怨过刘耳,不禁让人高看。竹子后来的不幸遭遇,刘耳全然不知,即便如此,刘耳也有愧于竹子,实际上他更多的是有罪于竹子,这是后话。
多好的内容!从“根浴”的耻辱中逃到乡村的刘耳,将面临“罪与罚”的难题,一方面是村里人对他的不接纳,另一方面是罪的意识形成的消极性力量抵抗着他进入乡村。小说如果能在刘耳返乡之前或之后为他注入罪的意识,诚心赎罪忏悔,既能为他获得村里人的宽恕和接纳,又能为小说虽然已经开拓然而又欲隐欲现的“罪与罚”的新境夯实内容。我要说,一个成熟的小说家这样去写一点也不难,只要心中有,不会笔下无。遗憾的是,小说忽视了刘耳对明树、明通负罪赎罪的描写,庆幸的是,在对竹子的赎罪忏悔上,刘耳没有缺席。
老人家寿终正寝,村里人给他办丧事,直到这时候,刘耳才知道竹子后来的种种遭难。那一次的“亲密接触”,竹子怀孕,打胎后就再也没有怀上孩子。远嫁一个博白佬,那个博白佬是个阉猪的,不生孩子遭丈夫毒打,死里逃生跑回家乡,死在母亲之前。村里人清理老人家的东西,在一个柜子里发现十封信,信封上署名“刘耳收”,还有那把刘耳送给竹子的手电筒。信是竹子写给刘耳的,一封都没有发出去,也是竹子自己写给自己的,信中她倾诉了对刘耳的爱。她对刘耳爱得真诚,爱得痛苦。刘耳看了其中的两封信就不敢再看了,他承受不了竹子炽热的爱,“我一直喜欢的是你。我就是喜欢你。”“我要是不喜欢你,那天晚上我会给你吗?”15“我快要死了。我的脑子里空空荡荡的,有时我就胡乱地拍了拍,不知为什么,常常拍出来的都是你。”16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得泪流满面。他一准是悔恨交加,愧疚认罪,良心受到谴责,深知竹子之所以遭遇诸多的不幸和苦难,都是他造成的。没有那一次的“亲密接触”,她就不会怀孕;不怀孕她就不会因打胎而导致后来始终怀不上孩子;能生孩子就不会遭到丈夫的毒打,就不会被逼离婚而逃回,也就不会过早地离世。可是,这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男人,即使到了这个时刻,只见他泪流满面痛苦至极,而不见他的悔恨忏悔。要知道,此处正是一场大戏的高潮部分,人物灵魂搏斗的巅峰时刻,我担心这个沉默的场面会对人物的描写造成不利的影响。
鬼子四两拨千斤,他让人物从沉默的场面抽身而出,立即转入为老人家送葬的隆重场面。老人家的儿子明树和女儿竹子早已先她而去,为了给老人家一个没有遗憾的葬礼,村里人决定选出两个人分别扮作明树和竹子的男人。刘耳见充当竹子男人的那个人软软囊囊的,太不像女婿,便自愿顶上去做老人的女婿。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葬礼的主持人“半桶水”问刘耳:
“你给我说真话,你和竹子是不是有过?”
刘耳愣了一下,随后点了点头,但他没有说话。
“听说竹子还怀过一个小孩,会不会就是你的?”
刘耳点了点头,还是没有说话。
“那你早说啊!你的良心都他妈的丢到哪里去了?!”
半桶水的骂声,把刘耳吓了一跳。
“那我现在就上去顶他,合适吧?”
“当然合适呀!怎么不合适呢!他是假的,你是真的!有什么不合适呢?”17
这里的情感很丰富,有悔恨,有认罪,有赎罪,有灵魂的洗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买话》既是一个返乡者如何被乡村接纳的故事,又是一个“罪与罚”的故事——一个返乡者由“身体的根浴”到“灵魂的根浴”的故事。二者合一,情思两收,境界顿开,冉冉升起的是一部灵魂之作。
注释:
1 2 3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鬼子:《买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9、40、72、208、195、202、204、238、58、17、24、249、249、252、301—302页。
4 徐敏:《作家鬼子〈买话〉:故乡的“外人”和沉潜的人间隐秘》,新黄河客户端2024年4月29日。
5 林洁琪:《作家鬼子历时18年出新作,展现当代乡村的时代变迁》,中国新闻网2024年4月22日;徐敏:《作家鬼子〈买话〉:故乡的“外人”和沉潜的人间隐秘》,新黄河客户端2024年4月29日。
6 李宗文:《作家鬼子长篇小说〈买话〉分享会在南宁举行》,南宁晚报·南宁宝新闻客户端2024年4月23日。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