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学》2025年第2期|王小忠:车巴河纪事(二篇)
那年我在河岸边
1
吃饺子不要钱。都是熟人,要钱显得小气。碗很大,根本吃不完,我只好倒过筷子,一一夹给邻桌。大家都不要,都说吃不完。进退两难,我显得极尴尬,只好豁出去,将那么多饺子硬是吃完了。
这是几年前的夏天,我和旺秀道智去车巴河深处的牧场时遇到的事儿。答应了要将几户人家的羊肚菌和蕨菜全收回来,我知道这根本算不上帮忙,但话说出去了,就要履行。再说了,身居河岸边,回乡之时带点土特产给亲戚朋友,何尝不是做人的本分。
去牧场要路过好几个村子,中午时分,我和旺秀道智到了郭卓沟。沟口有人支了帐房,准备了各种吃食。吃饺子的人最多,不知道是过路人,还是附近牧场的。大家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气氛融洽。我相信草地上每个小的帐房都是一个温暖的家,只是心里多了莫名的担忧——因为不要钱,能坚持几天呢?我一度以为是那家人为还愿而放施舍。路上我问过旺秀道智,他否定了我的猜测,说施舍不会设在那种地方。他还说,如果真想开饭馆,他一定会赔死的。一个月后,旺秀道智告诉我说,那顶小帐房成了一处旅游点,虽然还有其他帐房,但生意就那一家最好。
是的,当某一天你的付出变成资本时,就很少有人谈论你过去的那些想法与做法了。可想法与做法很容易成为经验,也会成为陷阱。我和旺秀道智再次说起几年前吃饺子的事情来,旺秀道智就有点羡慕,他说当初还笑话人家,到头来自己落后了不知道有多少。沟口有许多类似的风景宜人的草地,但大家都直奔那顶小帐房。当然了,昔日的小帐房早就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大酒店形状来。
支高招的人一直没有露面,也不曾有半点儿消息。也许原本就是人家的施舍,也许是营业手段、拉客模式。无论怎么说,那家人已经走出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而我依然想象着明天的美好与幸福。
几年前,我初到车巴河时河岸边的柳树正从鹅黄变成嫩绿,风不再那么粗粝,它们调戏着柳条,让它摆弄着风情万种的细柔的腰身。我经常要去河边驱散孤寂,释放无聊。河水泛着绿意,卧在河底的石头附着一层青苔,那些像牛毛一样纤细的绿绒随水飘动,石头也似乎有了生命。万物峥嵘呀,那样美好的日子里,我认识了旺秀道智,也盘算着如何大干一场,然后衣锦还乡。
旺秀道智真是舍命陪君子。可许多事情里,我都不像是君子了,而旺秀道智一直没有抛弃我,从最初的引路,到最后成了真朋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必须尽快投入工作,我又不得不“利用”旺秀道智。
2
旺秀道智陪我去村里时,季节刚过立夏,青稞苗已有三寸了,大豆苗也钻出了地面,油菜和洋芋都探出了头角,就连十分金贵的羊肚菌都迫不及待,从大地深处冒出了它小雨伞一样的脑袋。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进村入户,却成徒劳,和群众见不上面,只能枕着各种表册,躺在草地上看白云苍狗,任意东西。
黄昏时分,牛羊入圈了,天边涌起几团乌云,空气立马就潮湿起来了。车巴沟山大林深,只要见到乌云,便要做好避雨的准备。果然雨下来了,雷鸣闪电不断叫嚣,河水顷刻间变得浑浊不堪。还好,我们要去的那家大门很深,坐在门槛上就像坐在屋檐下一样。大雨之后,天很快就黑了,焦急万分,可必须等待主人归来。
旦知刀知他们终于来了,裹着一身泥水,昏黄的门口路灯下,根本看不出他们有着怎样的疲惫。见我和旺秀道智坐在门槛上,旦知刀知连声说着不好意思的客套话。这哪能怪罪于他们呢?从早晨到下午天气一直是晴空万里,谁曾想到黄昏之后突然下雨。何况农忙时节,谁有闲心坐等你的到来呀。
家有七口人,儿子和儿媳妇都在牧场,女儿周毛草上大学,两个孙子都上寄宿制小学,2013年纳入贫困户,2018年脱贫……旦知刀知是明白人,他知道我来过好几次,因而对相关的政策和有关数据都牢记于心了。没等我们开口,他就滔滔不绝说起来。他对政策的熟悉程度绝不亚于我,每次去他家,他就像履行一项神圣的职责一般。我好几次想打断他的话,却又不忍心插嘴。
旦知刀知见我露出惊讶的神色,停下来对我说,哪儿不对了吗?
我说,没有呀,都非常准确。
旦知刀知说,丫头一闲就给我说这些,我们家脱贫了,就再不能给你们添麻烦,也不能拉村子的后腿。
旁边添火做饭的他的女儿周毛草说,阿爸不识字,但记性好,说一遍就能记住百分之七八十。
家里有读书人就是不一样。我说,周毛草在哪个学校上学呢?
旦知刀知接过来说,具体我也不知道,反正在合作。
周毛草说,在甘肃民院上学,三年级了。
我笑着说,和我上的同一个学校,算是小师妹了,不过那时候不叫民院。
叫合作师专对吧?周毛草说。
对对对,就是合作师专,旦知刀知立刻接过话题,说,合作师专名气大得很,全村没有人不知道的。
我和周毛草聊起学校的事儿,旦知刀知就插不上话了,他显得很着急,一边喊周毛草取酥油和糌粑,一边又让她取酸奶。
谦虚退让人家会看不起你的,早些年牧区人家选女婿差不多就这样,要一口气吃完一条羊腿,才算过关。因而我毫不客气,几下就填饱了肚子。
和旦知刀知的交流十分愉快,似乎也不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他说着牧场上的牛羊,也说起养殖的收入,最后落到孩子的上学上。旦知刀知的确是个明白人,在孩子上学的问题上一点都不马虎,甚至说出了有文化才算真正脱贫的硬道理来。
贡巴寺维修转经房,全村人差不多都去义务劳动。旦知刀知说,老人们要早晚转经,都是给自己修善,多干点活算是好事情。
我避开了他关于义务劳动的话题,说,今年种的庄稼多吗?
旦知刀知说,今年种得多,青稞、大豆、油菜、洋芋都种了,就是想多增加点收入。不过护林员工资、合作社入股分红、学生寄宿补助等所有惠农政策都享受了,再不脱贫就说不过去了。
我说,这个你放心,脱贫不脱政策的,平常有啥困难了就到村委会小二楼来找我。
说起困难,旦知刀知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说了出来。
旦知刀知说,那我就说实话了。
我说,你说吧,能解决的我们尽量解决。
能不能把野猪赶走?旦知刀知说。
赶走野猪?我有点不解,也没有那个本事呀。
旦知刀知说,大豆、洋芋已经出来了,野猪坏得很,它们不但吃苗子,而且连根都刨出来给吃了。
解决野猪吃苗的问题,的确是有困难的。去年就有群众反映,说马鹿经常吃青稞苗,问题汇报过了,不是没有结果,而是压根不能彻底去解决。车巴沟属环境保护核心区,这些野生动物谁都不敢动。原想沿山拉一道铁丝围栏,挡住它们进入田地的去路,但不行,它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要来河边喝水,拉了围栏,就等于断了它们的水源,何况野猪走路不抬头,倘若碰到围栏,它会更加发疯般地破坏农田的。
旦知刀知看到我的为难,又说,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不伤害它,也甭让它到地里来。
我给旦知刀知的回答和给其他村里人的回答一样,而他给我的建议也和其他村里人的建议一样。我只好答应着,说了一堆汇报、努力解决之类的话。实际上,关于沿山拉铁丝围栏一事,早就被否定了的。
走出旦知刀知家大门时,天已经很晚了。天空分成了两半,一半透亮,一半幽黑,而幽黑的那一半星星反而贼亮。我和旺秀道智步行着一直到河底,旦知刀知家的灯还亮着。突然间我讨厌起自己来,为什么总要答应人家自己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呢?这不是给予他们希望的同时,又将他们推入深井之中了吗?
天色越来越黑,河流的声音分外清晰。鸟儿们都归巢了,偶尔有不知名的动物从路边仓皇钻进密林,枝条相互碰撞,发出惊人的沙啦声响。我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愧疚和自责。旺秀道智似乎察觉到了我的情绪,他原想拍拍我的肩膀,未曾想一拍就拍到我的头上来了。他没有自责,反而发出怪异的嘿嘿声。他的笑声有点恐怖,令人不适。我更加生气了。
走到大路交界处时,旺秀道智对我说,每个人都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重要的是尽力而为,别像女人家一样,一遇到事情,不是抱怨就是自责,能起啥作用?野猪吃庄稼的事情多少年了,谁也解决不了。
我们继续沿着河岸前行,脚步在泥泞路面上发出沉闷的回响。踏上大路时,夜风突然凌厉起来,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也无意中看见河面上泛起的层层微波,是高处护林站的射光扫射到河面上来了。就那么一瞬,莫名的忧伤又填满了我的身心。我知道心中难以释怀的不是眼前的难题,而是将失望说成了希望,将毁灭说成了再生。曾经以为善意的谎言能给予他人暂时的安慰,未曾想一切反而成了自己心头的负担。虚伪终究要将我推入深渊而万劫不复。
你知道吗?旺秀道智忽然打破了沉默,有时候,我们无法实现别人的期望,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作为,而是有些事情本身就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能做的,就是诚实地面对。
我停下脚步,望着对面的柏木林,又看了看花白的天空,对旺秀道智说,改天再走一趟吧。
旺秀道智说,等天气好了,去趟扎什次旦家吧。
3
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旺秀道智再也没有来找我。不知不觉到了六月,漫天飞舞的柳絮像剪碎的棉花,毫无目的地飘来飘去。飘到领口,钻到脖子里,痒出一片红疹子来。飘到头上,和头发死缠在一起,梳子都卡坏了好几把。然而大多数却飘落在墙根处,被雨敲打,最后融入大地,不见了身影。
……就这样等待天黑,尽管我知道接下来就是冬季。
可依旧找不到美丽的词语,来表达此时的惶恐。
飘飞的柳絮再次让我感到不安。
可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似柳絮一样的命运?
如果是现在,我肯定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来,因为少年的心怀总是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感叹和无奈。而此时,我独自坐在小二楼上,同样写了许多打算,也记录了在车巴河边的想法。不同的是那种激情与无奈早已沦为麻木了,我再也不会因为柳絮的飘落而暗自伤怀。然而当我面对一切自然的新生与颓败时,内心的那种起伏和变化依然没有彻底消退。总希望让一切回归自然,在芜杂的世界里,接受和承担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这样的日子里,我必须克制住急躁和不安,于是我再次在车巴河边漫无目的地行走。看一只鸟雀从山林直飞而来,又贴着水面斜飞而过;看一只蚂蚁忙碌搬运粮食,又被一场大雨带入河流;听一树叶片的婆娑与呢喃,也听一山万物集体歌唱……
4
高原的天气变化很快,一片云里就藏着一场雨。下雨的时候天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阴沉沉、灰蒙蒙,抑或黑如锅底之类,反而是一片一片的透亮。车巴沟四处全是森林,河流在两岸稠密的灌木丛中委蛇而行,一直到扎古录小镇,才汇入洮河。下雨的时候,车巴河并不张狂,它和往日一样,然而当雨停了之后,才会狂放起来。几日暴雨,唯一能去柏木林的那座小桥却被河水冲断了。在河边徜徉,听流水淙淙,却不能像往日那样自由出入柏木林。听不到灰喜鹊的鸣叫,也看不见红桦新生的叶片,这个时候,我就等待着山头起雾。雾也不同于草原,雾是绵密的、奔跑的,当它们跑到山顶的时候,我就知道天要放晴了。
必须去趟扎咋村了,这天上午,我专门去山顶的青稞地里找旺秀道智。一切像是换了面容,也是因为几日阴雨,忽略了万物在悄然间的变化。青稞苗已经有一尺高了,洋芋秧子也已盖住了地皮,油菜都差不多开花了,只是蜜蜂还没有来,或许它们正在路上,等太阳明亮起来的时候,你自然会听到它们的嗡嗡四起之声。
旺秀道智好像知道我要来找他,还没到山顶,我们就相遇了。从半山腰到河边,我们都没说话,只是默默地走着。过了林场木材检查站,左拐,踏上一座桥,前行五公里就到了。扎咋村的情况和车巴河沿岸的其他村子一样,都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地。
过了加录塔村,路就变窄了,一边是匆忙奔跑的车巴河,一边是长长的青稞架。距离青稞架不远处就是大山。青稞架与大山之间没有草地,全是农田。其实这里并不适合种庄稼,因为坡度大,湿度也很大,而且靠林太近。跑扎咋村的次数已经很多了,相比而言,扎咋村的未脱贫户只有一户。从单一的工作情况来说,不应该这么复杂,然而问题恰恰就是因为只有一户未脱贫户,反而复杂了。
扎什次旦家住房已完成“七改”,又因新建住房投入资金较多,没有装修,达不到入住条件,究其原因只有一点,没有木材。虽然住在林区,但不能动砍木材的丝毫念头,这一点也是我们每到一户必须强调和宣传的。令人放心的是他们动森林的念头的确也没有出现过,不但如此,而且还相互监视着。
人居条件达不到标准怎么行呢?问题必须按时解决。有人对此也是关心之至,最后联系到进口的速成木材,先把房子装修起来。随时有人来视察,可他家里总是没人,于是这项工作就彻底落到我头上来了。
扎什次旦老了,可是他闲不住。我也是瞅准时间才去的,有时候赶上晚饭,有时候恰好他们刚要出门。速成的木料很平展、很光洁,相比本地柏木而言,就是酥软了。速成木料拉来后,他们就请来木匠,木匠一开工,大家都放心了。于是我对此项工作也有所懈怠,加上连日阴雨,也就没有去扎什次旦家。
电话又来了,说无论如何都要去看,坚决不能糊弄人,一定要将装修的具体情况做出详细说明,还要拍成照片。木匠都来了,还怕不装修吗?我是这么想的。想归想,不跑几趟是说不过去的。
我和旺秀道智上午十点半就到扎什次旦家门前了,家里依然没有人,大门上挂着一把明亮的锁子。沿村子走了一圈,整个村子都似乎没有人。立夏了,谁能安安稳稳坐在家里呢。快走出村口的时候,遇到一位老阿姨,打听之后才知道扎什次旦和他老婆去地里了。老阿姨的语言里夹杂着仅有的几个汉字,表达起来显得很吃力,不过她的手一直指着河边靠山的那片地。旺秀道智笑而不语,我生气地瞪了他一眼。
河边靠山的那片地全部种了青稞,青稞苗差不多到膝盖处了。一片一片找过来,在通往加录塔村和龙多村拐弯的地方我们终于找到了扎什次旦。老人见我们直接到地里来找,也显得十分吃惊。然而我并没有说明来意,老人放下喷雾器,坐在地边的一处灌木阴凉下和我聊天。扎什次旦的老婆年纪也不小了,她取过喷雾器去河边舀水,之后剪开农药袋子,配好农药,背起喷雾器去了青稞地。
扎什次旦没有掩饰,也是因为我跑得多,都非常熟悉了。他说起这片地,说起种庄稼,就有点激动。
扎什次旦说,这么陡的地,不种不行呀。山腰处有地,十分平整,但却不能耕种了。
我说,是呀,可是为什么呢?
你来的时间不长,不太了解情况。扎什次旦说,马鹿、梅花鹿、野猪太多了,撒上种子,你也别指望有收成,青稞出苗的时候就被它们吃光了。
我听到这里,忍不住看了看旺秀道智。就在前不久,旦知刀知也提起了这个问题。旺秀道智表现出一副挑衅的姿势,似乎专门看我的笑话,或者等待我的处理方式。一切要真诚地面对,我永远记住旺秀道智那夜说的话。可我依然言不由衷地说,想办法吧。又说,如果拉铁丝围栏能暂时挡住野猪,可也无法阻拦鹿呀,就算拉围栏,也不能拉到十丈八丈高的。
只能种到村子跟前。扎什次旦说,可是这几年村子跟前也不太保险了。
我怎么没看见呢?我说。
扎什次旦说,你没有去山里,自然碰不着。
不能种其他的吗?我小心地问。
大豆是收入最好的。扎什次旦说,可是大豆需要更多的青稞架。
满路都是青稞架。我笑着说。
扎什次旦说,前年大豆的价格非常好,于是去年大家都种了大豆。大豆产量好,价钱也好。可是到秋天收割后,青稞架就不够了。大豆收割后要立马上架,如果不及时上架,放在地里要么就烂了,要么就让野猪吃完了。
那怎么不多做些青稞架呢?放在自己家门口也可以呀。我说。
你不知道,做青稞架是需要椽子的。扎什次旦说,现在谁敢进林砍椽子呢?再说了村子里也有规定,不允许呀。没有更多的青稞架,大豆就不能种太多,因而山弯处的地也就荒了。
要想堵住野生动物,是不可能的,在青稞架上动些脑筋还是有很大余地的。于是我又问扎什次旦,村里人对增加青稞架的事情有没有啥想法呢?
扎什次旦说,有,大家都商议过,就是需要很多钱。听说其他地方都那么做了,方便适用。
啥办法呢?我问扎什次旦。
就是用钢管搭架。扎什次旦说,钢管搭架结实,不像椽子,风吹日晒,几年时间就倒了。钢管搭架只用卡子就好了,秋天挂大豆和青稞,完了再卸下来,统一放到某处,还不占地方,但就是需要很多钱。
用钢管架替代木头椽子的青稞架,这个想法太高明了。我对扎什次旦说,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就必然有相应的办法,我赶紧去汇报,这个事情一定会办成的。
扎什次旦说,办成就太好了,明年就可以多种些大豆,毕竟大豆的产量高,价钱好。
电话又来了。我说,我们正在了解情况呢。
如果不是这个电话,我差点都忘记了正事儿。
我问扎什次旦,家里装修好了吗?
好了,早就好了。扎什次旦说,我们都搬到装修好的厢房里住了。
有具体困难了你就反映。我说,我们会想办法解决的。
扎什次旦说,还有啥困难呢?房子都给装修好了。如果说到困难,就把鹿和野猪赶走吧,这是全村人的困难。
我站到山头给你们看守庄稼吧。我笑着说。
扎什次旦也哈哈大笑,说,你站在山头不起作用,你太瘦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似乎早忘记了真正要做的事情,然而电话那头还等着我们的汇报。
房子装好了,都入住了。我说,我们和老人聊天,聊到了新的困难,亟待解决。
挂了电话之后,我们继续聊天,聊沟里的公路维护问题,也聊到巷道里的水路问题。水路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因为家家的屋顶都做了彩钢,冬天下几场大雪,巷道里全是水,早晚结冰,老人小孩不敢出门,早晚会出事情的。
电话那头不消停呀,他们要求将装修好的照片传过去,我就此将我们坐在灌木阴凉下的照片发了过去。一会儿,我收到信息,说,这哪是干工作,这不是搭讪吗?赶紧写具体的房屋装修情况说明过来。我没有理睬,依然和扎什次旦聊天,聊到火热处,感觉帮扶计划也越来越宽了。
那天晚上,我写了很长的一份情况说明,只是没有提到扎什次旦家的房屋装修。人居条件是需要不断地努力改善的,不是靠情况说明来完善的,接下来最大的事情就是钢管架替代青稞架的事情。我想,过不了多久,村委会小二楼门前就会有一辆接一辆的大车经过,他们拉着钢管去了各个村里。我还想,如果将这一切都归于搭讪的话,我多么希望这样的搭讪不要停下来。因为这样的搭讪,防不住就会搭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5
几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来到了车巴河边。旺秀道智还是那个样子,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里隐藏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洛克之路旅游线开通了,曾经的泥泞路也变成了柏油大路,车辆来回穿梭,畅通无阻。沿线许多村子都忙着兴办民宿,筹划新的致富路子。但我没有忘记最后脱贫的扎什次旦家,也没有忘记早就脱贫了的旦知刀知家。都脱贫好几年了,然而防返贫工作不能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目前的首要工作。我再次步入村子,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同时也带着说不出的担忧。
扎咋村、龙多村,包括加录塔村,沿途的青稞架已经很少了。当年虎视眈眈雄心壮志,铁丝围栏和钢管架并没有变成现实。我曾以为自己能够掌控一切,却没想到最终被自己的虚伪所束缚。我也不再为过去的那些虚伪甚至虚假的汇报而自责了,因为村子里都不种青稞和大豆了,漫山遍野全是药材。
扎什次旦家的房子宽敞明亮,似乎又重新装修了一次,院子里还停着一辆小车。扎什次旦很热情,他脸上溢满了笑容,刚一见面就说,你不用站到山顶去堵野猪和马鹿了,村子里几乎都种了药材。又说,闲不住,就在家里专门扎党参和当归,收入比种庄稼翻了一番。
旺秀道智说,种药材收入高,听说种两年后地就不行了。
扎什次旦说,到时候再说。
旺秀道智说,青稞还是要种点。
扎什次旦说,其他村子种,你又不是不知道,想吃糌粑可以去买,村里也有了加工厂。又说,无论种啥,都是要靠自己的双手,靠双手过上的日子才踏实。
我听他如此说,也感到很不自在。
出了扎什次旦家,我和旺秀道智在村子里又转了一圈,村子变化的确很大。然而,我隐约有些担心,大家都拼命致富,放弃了种庄稼,种植药材的可持续性保证在哪儿呢?像扎什次旦这样的极有可能会返贫。
晚饭是在旦知刀知家吃的。旦知刀知家差不多如此,不过他种了药材,也种了青稞和大豆,他的女儿已经工作了,但他也没有闲着,赶逢季节,收购些羊肚菌和蕨菜。
旺秀道智似乎也有了心事,不言不语,我们就那样沿河走着。车巴河在夜色中静静流淌。
星星点点的灯火开始在远处的村落中闪烁。旺秀道智的脚步似乎更加沉重,我能感受到他内心那份不易察觉的波动。
你知道吗?旺秀道智突然说,车巴沟里的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
我笑着对旺秀道智说,你的故事依然藏在无尽的梦想中。
旺秀道智也笑了起来,说,谁让我交了你这么个朋友。
我说,和交朋友有啥关系呢!
旺秀道智说,时间久了,会相互传染。
我大声笑了起来,不过心中却多了一份酸涩。人们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里,总是用自己的智慧延续着自己的故事,唯有我像个流浪者,在河岸边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村里有了匠人
旺秀道智穷其智慧,终究还是没有做出羊皮络鞮鞋来。将草房拆了,开办个工厂的想法却依然没有变。他父亲已经说不动了,只能在轮椅上一边叫骂,一边痛心疾首地自责。当我再次去旺秀道智家看望他父亲时,他已缄默其口,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副决绝的姿态。我此次前去,不为旺秀道智一心要开羊皮加工厂的事儿,而是常规的防返贫调查。
旺秀道智比以前更忙了,院子里摆了好几口大缸,羊皮和羊毛堆了一地。我不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加工厂,但就眼前的情形来看,和旧时的皮匠家里一般无二。
我的老家在农区,老一辈儿一到寒冬就要穿皮褂子,因为皮不透风,还耐脏。皮褂子大多用羊皮缝制,当然狗皮的更好了,但狗皮缝的皮褂子年轻人不穿,据说狗皮皮褂子会拔干火气。老年人就无所谓了,恰恰相反,他们更需要火气的加持,方能度过高原奇寒的隆冬。缝制皮褂子比缝制衣服粗糙些,可是泡皮子、鞣皮子、裁皮子却需要专业的匠人。一切和皮子有关,因而此行道的匠人就是皮匠了。所有工序离不开皮匠,皮匠索性就抢夺了裁缝的饭碗,裁缝一词在裁缝眼中缩小了一截,而在皮匠心中又扩大了一圈。
我的母亲在村里也算个小裁缝,当然仅限于对布料的缝补。父亲常年在农区修房子、盖经堂,偶尔会遇到有人用羊皮抵工钱。父亲不会拒绝,羊皮如数带到家里,搭在草房横梁上。那时候父亲忙,母亲更忙。草房横梁上的羊皮常常被遗忘,等收羊皮的人来了,母亲才会从横梁上捣下羊皮。日久天长,保存下来可以用的皮子已经没有几张了。导致横梁上的羊皮不能使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让虫子吃透了,二是因为湿羊皮没有处理,连在皮板上的肉腐烂而连带皮板也腐烂。收羊皮的人不肯还价,母亲只好将羊皮放进河里,任其漂流。
有了那样的经验,后来的羊皮都是母亲亲自处理的。虽然没有被虫咬,也没有腐烂,但皮板坚硬,既不能当褥子,也不能当被子,母亲就将它们剪成方块,要么缝在背篓上,要么钉在凳子上。总之,都是有去处的。然而家里的羊皮依然没有减少,尽管如此,母亲依旧认真地处理好每一张羊皮,然后绑在一起,吊在屋檐下。
有年伏天,村里有人请了皮匠,我们都奔赴而去一看究竟。皮匠也和普通人一样,不过毕竟是匠人,总喜欢吆五喝六。母亲也去看了,但她不仅仅是去看热闹的。从泡皮子开始,到鞣皮子,最后裁剪,母亲隔三差五都去。第二年伏天来临,母亲将水缸搬到院子里,竟然自己泡起那些羊皮来。
泡皮子的那几天母亲没有去地里,一大早起来就烧水,要烧一大锅。等水烧开了,再把事前取好的疙瘩盐放到开水里溶化。等盐溶化好,开水变凉后,还要一桶一桶倒进绑在柱子上的大缸里。接下来还要把羊皮上粘连的蹄尾等都要割掉,皮子上干透的残肉和脂肪都要一一剃净,粘在皮上的泥沙、粪便、血液等脏物都要清洗掉,先用洗衣粉,再用豆面,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处理好一切后,要把皮子挂在透风处晾干,直到干透,才可以下缸。
母亲像做祭祀一样,不说话,她将手洗干净,然后把粬子按比例倒进大缸里,最后才把皮子放进去。皮子放进去后,用一块塑料布蒙住缸口,盖上缸盖,上面还要压几块石头。母亲的记忆真好,她按照皮匠的操作一一去完成,她知道,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缸皮子就废了,泡出来的皮子就鞣不绵,缝出来的皮褂子穿在身上就像木头板子,永远不会顺着身躯。
伏天的庄稼正在灌浆,因而母亲有的是时间,从早到晚,她精心服侍那些泡在缸里的皮子。小块的要先捞出来,换到另外的缸里,大块的皮子要用石头压着,等二十几天过后,才能彻底熟透。熟了的每张皮子都要从四角拉直挂在屋檐下,拉、揉、搓、铲……皮子渐渐浮现出它的另一面来——毛色光亮如镜,皮板柔软似锻。大皮子的毛长而顺,齐齐的像无数把象牙木梳,这样的皮板最适合做前襟;小皮子的毛短而弯曲,像算盘珠子,这样的皮板最适合做袖口和领子。别人看不出门道,可母亲早有安排。
母亲尝试着要缝羊皮褂子,我想方设法找来半截电线,剥掉外皮,将铝丝拿给母亲。事前我并不知道她要铝丝有何用,母亲将柔软的羊皮铺在炕上,然后用铝丝使劲一划,雪白的皮板上立刻出现了一道黑黑的线条。母亲说皮匠用的就是铝尺子,不但能量尺寸,还能画线。母亲做好了一件羊皮褂子,起初特好的,可是过了一个冬天,那羊皮褂子就不柔顺了,穿在身上,皮板时不时会发出咔咔的坚硬声响。这时候,母亲才幡然醒悟,她说隔行如隔山呀,就差那么一点。后来母亲再也没有泡过皮子,父亲带来的羊皮都换成了铁盆或针线。
母亲说得对,隔行如隔山,旺秀道智拿啥开办厂子呢?他父亲从我进屋到出门,始终没有说一句话。旺秀道智送我到门口,低声说,我问过一个老皮匠,你不用担心。又说,你不用过来,就算失败了,我也不会变成返贫监测户的。
我对旺秀道智说,你不会成为监测户,但我担心你会成败家子。
旺秀道智拉着我,快步走出巷道,立马就换了个人似的大嚷起来,啥叫败家子?你到村里来就是为大家出谋划策的,现在可好,你反而是见不得穷人吃白面。
旺秀道智的话语十分尖利,我的脸都有点儿发烫了。我说,你口口声声说要干适合自己干的事儿,可哪件是你适合干的?
旺秀道智毫不示弱,说,不干怎么会知道?再说了,大家几乎不穿皮袄,就是因为没人会泡皮子,没人会缝皮袄。
我说,现在谁愿意浪费时间?买的不好吗?
旺秀道智说,机器缝的穿上没感情,没感情的东西穿在身上也不温暖。
话是没错,但我不能顺着他的话,那样他会得寸进尺。我说,你不讲道理,你挣不到钱也是咎由自取,你阿爸骂你,不理你,也是你罪有应得。
旺秀道智见我着急了,反而哈哈大笑说,你就知道看人笑话,在你身上我看不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难怪你接二连三来驻村。
我被他呛得哑口无言,气冲冲转身走了。
七月中旬入伏,没等我出门,旺秀道智就破门而入。进了房间,却又显得很不自在。我说,皮子都泡好了吗?效果怎么样?
旺秀道智面对我的质问,嗫嚅着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我又说,这次应该能当大老板了。
旺秀道智挠了挠头,说,泡皮子也是门手艺活,但凡是手艺活,我们就应该继承和发扬,你说对不对?
我再次被他呛住了。没有理他,我收拾东西,准备去郭卓村。他见我要走,便堵在门口,说,你能不能过去看一眼?就一眼,我觉得还是你的见识多。
我说,问你阿爸呀,他的见识比我多得多。
旺秀道智不说,但也不离开,我只好跟他走了一趟。
选择头伏第一天下缸,看来旺秀道智还是懂一点皮匠的活。还没有走进他家大门,我就闻到了浓烈的粬子味。一排大缸的旁边放着几个盛满水的搪瓷盆子,大大小小的皮张堆放在一起,整个院子里是一片苍蝇的嗡嗡声。我看了一番,没敢吱声,因为我听见了他父亲在里屋使劲咳嗽了几声。
走出旺秀道智家大门,我才对旺秀道智说,煮水,溶盐,兑粬子,要一气呵成,比例要合适,皮张要洗干净,下到缸里要用石头压住,缸口要用油布盖住,如此等等,我把母亲泡皮子的经验都告诉了他,尽管母亲失败了,可我知道的也就那么多。
旺秀道智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既已如此,我只能鼓励他了。同时我还告诫他说,先泡一缸,万一不行还能保住其余的皮子……
转眼间十几天过去了,因为忙于调查走访而遗忘了旺秀道智泡在缸里的羊皮。这天中午,我在村委会小二楼门口遇见头哇次力,他告诉我说,旺秀道智的羊皮泡好了,他整天在鞣皮子,还说让村里人来帮忙,要开工资。
我赶忙去了旺秀道智家,推开大门,一股酸腐味迎面而来,然而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一张张小羊羔皮搭在架杆上,颜色雪白,毛色光亮,看起来非常暖和,摸一下柔软如婴儿的屁股。旺秀道智看着我吃惊的样子,更是扬扬得意。几张老羊皮四角拉直挂在屋檐下,拉、揉、搓、铲……旺秀道智用尽全力,没有泡熟的老羊皮也变得如此洁白而柔顺。算算看,还没到时间,我突然明白了,旺秀道智靠的就是蛮力。他的父亲坐在轮椅上,面带微笑,偶尔还会指点几句。上阵还得父子兵,看来他们之间也和解了。旺秀道智算是上了道,他的父亲还有啥不放心呢。
按理说,过了中伏,缸里的羊皮才能熟透。他父亲对我说,传统的皮匠泡皮子绝不会这么心急,熟透的羊皮只要一拉一铲就柔软了,而半生不熟的就需要下大力气。
我笑着说,原来你才是行家。
旺秀道智的父亲说,行家算不上,皮子鞣过不少。又说,为了赶时间,只好浪费皮子的边角了。
我说,为啥要赶时间?
旺秀道智的父亲说,一年只有三个伏天,错过了就要等下一年。那么多皮子堆着,看着都让人心急。
我又问,皮子鞣好了要干啥?
做皮袄。旺秀道智的父亲说,买的皮袄好看,但没有做的有价值。想当年,谁家还没有几身皮袄呢。现在年轻人很少穿,可是逢年过节还是不能缺一身皮袄,尤其是手工缝制的。
我说,皮匠在哪儿呢?
旺秀道智的父亲笑呵呵地说,我就是皮匠。又说,皮匠早就消失了,不过我知道皮匠的剪裁和缝制,不会出啥大问题。
我又说,那你怎么还反对?
旺秀道智的父亲想了一下,说,原以为皮匠手艺失传了,皮袄也没人穿了,但我的确让旺秀道智的决心感动了。他说得对,人人都那么去想的话,传统的手艺根本就不会留下来。我没有想着让他挣多少钱,手工做的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机器做的,但还是想给村里留点东西。至少让年轻人知道,皮子是怎么泡出来的,皮袄是怎么缝出来的。
旺秀道智的父亲转身又对着正在铲皮子的旺秀道智说,道智,你知道吗?祖先们穿着皮袄,抵御着严寒,可他们的勤劳和智慧都藏在一针一线里。每一块皮子都经过精心挑选,经过洗、泡、揉、铲,再经过剪裁、缝制,最后才能成为一件温暖的皮袄。其中的每一个步骤,你都要用心去体验,那是手艺人的心血,机器永远无法替代。
旺秀道智点了点头,笑着说,当个皮匠也特好的。
他的父亲严肃地说,皮匠不是嘴皮子上的活,一个好皮匠会受到大家的爱戴,好手艺才会让人记住一辈子。想当年我们村子里就出过一个很有名的皮匠,虽然她是个瞎眼的老奶奶,但手艺可是数一数二的。只要一闻皮板,就知道是公羊的还是母羊的;只要一摸,就能知道是老羊的还是小羊的;剪刀贴着铝尺子,不会偏离分毫;她用双手相互交换,摸索着缝制,针脚却光滑平顺,没有一点疙瘩。
旺秀道智的父亲讲述着那位传奇的老皮匠,眼中满是对她的怀念与敬仰。那时候,村子里的人都会把最好的羊皮送到她手里,因为她不仅手艺高超,而且心地善良,从不会把不同皮板的皮子搭配在一起。她曾经说过,每一块皮都有它的生命,都有它的使命,要把它们安放在各自最合适的位置上,它们才能尽显隐藏着的温暖。
旺秀道智的父亲继续说,当年村里的一位年轻人因为急需一件皮袄去相亲,但他家里穷,买不起好的羊皮。老奶奶拿出自己家里的皮子,帮他缝制了一件皮袄,那件皮袄不仅让年轻人成了家,还赢得了好名声。
说到这里,他语重心长地又对旺秀道智说,你如果真要学皮匠,先要学习做人。靠手艺吃饭的人,不仅仅靠手艺,还需要有好的品性。
每一件皮袄背后,都有祖先的勤劳和智慧。靠手艺吃饭的人,不仅仅靠手艺,还需要有好的品性。我一边回味,一边朝旺秀道智竖起大拇指,离开了他家。
旺秀道智泡皮子的消息不胫而走,积攒了几年的老羊皮、羊羔皮都统统从柜子里和屋梁上搜集出来,全都拿到他家来了。属于旺秀道智的风光的日子到来了,他的阿爸也变得神气了许多,锁在柜子里的那副水晶的茶色眼镜也摆在桌子上,一来人他就戴在鼻梁上,还要指指点点说上那么几句。
院子里又多出了几口缸,粬味和酸腐味弥漫着巷子。旺秀道智忙不过来,但也没有食言,我看见了头哇次力他们也在帮忙鞣皮子。至于开不开工资,当然不关我的事儿了。浑身沾满绒毛和粬麸的旺秀道智并没有摆出师父的姿态来,而是和大家一样,手里握着刮刀,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坚定,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住在村委会小二楼上,巷子里的风会带来淡淡的酒香和皮子特有的味道,它们交织在一起,飘到我的小二楼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里。是的,村里有了匠人,村子就有了新生和活力。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旺秀道智家院子里的缸会越来越多,皮子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旺秀道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疲惫或厌倦。相反,他的脸上洋溢着快乐和满足。而我,也在这个充满了故事和温情的村子里,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我知道,他们正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生活。我心目中的旺秀道智也悄然变化着,他不再是败家子,他极有可能会成为村里人的骄傲和榜样。最重要的是,他守住了即将消失的皮匠手艺,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王小忠,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黄河源笔记》《洮河源笔记》《兄弟记》等五部,长篇儿童小说《天边的月亮湖》《重归多瓦村》等四部。小说集《五只羊》入选“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曾获甘肃黄河文学奖、《朔方》文学奖、三毛散文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