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是文艺的主人
来源:《延河》 | 王军 邢小利  2025年02月14日14:38

01

人民是文艺的主人。

人民是文艺的主人,这一观点强调了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核心价值观念。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主体,是文艺作品被描写、被表现的对象,也是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和评价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人民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人民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主体地位的强调和深化。

“大众文艺”是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推动的文艺运动,包含“文艺大众化”“人民大众参与文艺创作”等主旨。从历史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发展史来看,人民成够成为文艺的主人,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大众文艺”和“新大众文艺”所体现出的“人民大众参与文艺创作”,是人民成为文艺的主人经历的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这个“文艺大众化”有两个要义,一是文艺作品的内容要描写工农兵等人民大众,二是写出来的文艺作品要让人民大众能够接受、理解和欢迎。1940年代,作家赵树理就是践行“文艺大众化”的先行者和杰出榜样,所以时任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主要负责人的陈荒煤在1947年甚至提出了文艺的“赵树理方向”。由于有赵树理、柳青等一大批文艺家的文学艺术创作与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大众化”得到贯彻落实,并结出了丰硕的文艺果实。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中,人民群众不仅仅是被描写被表现的对象,不仅仅是客体,也是创作的主体,人民群众将是也应该是创作的主人,同时,人民群众当然也是文艺的接受者和欣赏者。概括起来就是:人民书写,书写人民,人民接受,三位一体。

在互联网条件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大众文艺权利的表达,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而且新的丰富的传媒手段也给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多样的发表平台,这就使“新大众文艺”呈现出与以往的“大众文艺”不同的新特点和新水平。从“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实绩来看,人民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即创作者,是被描写被表现的对象即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接受者、欣赏者和批评者。毛泽东主席当年所希望的,人民成为文艺的主人,今天得以完成,得以真正地实现。由此来看,新传媒时代的“新大众文艺”,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诠释,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落实并体现的一个重要表征。

人民群众由被书写的客体,变为书写主体,成为文艺的主人,也真正地实现了毛泽东的大众文艺思想。

02

晚清重臣李鸿章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和世界格局,说过一句著名的话: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今日的世界变化,从科技发展来看,也从科技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来看,更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大众文艺”即是这大变局中的一个新现象、新事物、新文艺。

在新媒体时代,“新大众文艺”充分反映出人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民将是也必然是创作的主人。人民的文艺创作将在这个时代产生影响,同时也将影响这个时代。

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从文艺的发展变化来看,新传媒时代带来的“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以及蓬勃发展,我们发现:人民已经成为“新大众文艺”的主人。从文艺发展的目的来看,需要也应该让人民成为文艺的主人。在这里,人民的概念,指社会的全体人员,包括各行各业的人民大众,当然也包括知识分子。

人民是文艺的主人,即是说,从“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来看,人民是文艺的创作者,是被表现的对象,也是传播者,更是欣赏者和批评者,在文艺发展史上真正实现了人民地位的四位一体。这就极大地也是空前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使得以“新大众文艺”为代表的文化生产得到蓬勃发展,空前繁荣。

“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在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传媒形式给大众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多样的发表平台,人民作为 “新大众文艺”的主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文艺创造的活力和生气。人民群众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新传媒工具进行写作、创作,发表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 发表摄影作品,制作并发表短视频甚至短剧,也可以在网络上现场作画并发表美术作品,以及展示其他前所未有的文艺新样态。

“新大众文艺”,人民是创作者,人民真正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体。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的文艺,不仅仅是以人民为表现主体的文艺,还是以人民为创作主体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和创新者。人无分男女老幼,地无分东西南北,互联网条件下的新传媒时代,有创意即可成为作家,创意再借助人工智能,就能写出美文、妙文。借助电脑或手机,作者可以手写,可以键盘输入,可以音像录制,也可以借助人机互动,借助AI, 写作与制作既方便快捷,也比手写笔划时代相对完美。他们创作的作品丰富多样,既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短视频、短剧和AI美术作品等。

“新大众文艺”创作上的特点之一是,人民大众没有陈陈相因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束缚,他们能从切身的生命感受出发,从切身的生活体验出发,从他们对生活和时代的感知和期望出发,创作出有真情实感、真气淋漓、生动活泼、饱含各种真实理想和期望,因而也生动感人的作品。

“新大众文艺”,人民是创作者也是传播者。作品完成后即可发表于有关平台,无需等待,瞬时传之千里万里。有错误可以及时改正,有新创意可以随时更新,所以所写所制作的作品,相对可以尽善尽美。人民是传播者,转发,链接,使作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大。而且这种传播是一石击水式的涟漪式传播,呈几何倍数的传播,有的好文甚至是核爆式的超时间跨空间传播。

“新大众文艺”,人民是文艺的审美主体,是欣赏者也是批评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这就是说,要把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努力方向,把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作为文艺创作的根本法则,把人民群众的审美判断作为文艺创作的价值标准。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只有人民群众满意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在这个全民可以创作、全民参与阅读的时代,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充分表达自我、建构自身话语方式的机会。审美权不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而是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审美取向。

人民是文艺的主人,文艺创作不但要经得起专家的评价、市场的考验, 更要得到人民的认同。只有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鉴赏和评价的主体,让一切文艺作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审美检验,才能真正打动人民、感染人民、赢得人民。与纸媒等其他传统媒体不同,新传媒时代的“新大众文艺”,人民可以随时对其看到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用简单的图标表示或赞或踩,也可以随时留言发表分析与说理的评论或批评,创作者也可以反批评,或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探讨。作者与评论者、批评者互动交流,既能促进创作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欣赏和批评水平的提高,从而构成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评论与批评。这种即时的或延后的评论与批评,对作者与批评者双方都会有所触动或促进,既能促进创作者文艺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能促进评论者、批评者对问题的更深一层思考。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传媒时代,大众的创作,与当今世界大众运动与职业足球的状况一样,大众运动成为主流,大众创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流或汇入主流。

03

文艺与人民、人民与文艺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在漫长的历史中,文艺只是少数人甚至只是极少数人的“文”和“艺”,高高在上,人民大众与之没有太大关系甚至无关。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新时代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文艺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创作的“新大众文艺”,因为有新平台、新特点和新水平,得到极为广泛的肯定,受到热烈的欢迎。

“新大众文艺”有一个堪称典型的文案:

2019年8月,有一个叫陈锵的自媒体写作者,在西安回民街上发现一个中年盲人卖鸡蛋,很有特点,他叫了一个名为铛铛的同事,帮他做录音记录。他们从早上八点跟踪采访,一直跟到晚上八点半,在回民街来回走了三十多公里路,不仅观察了解这个叫张喜平的大叔如何售卖他的鸡蛋,还观察了解市民和商户同他的关系、对他的态度。回去后,陈锵很快写了一篇文章,一个在西安回民街卖了30多年鸡蛋的盲人生活与故事的文章,配上现场拍的实景照片,标题是《一个中年盲人,靠卖鸡蛋磕出活路》。

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和其他文字类平台发布之后,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 引发了很多读者的讨论。讨论中,既有一些西安的读者对于张喜平大叔的印象,又有读者对于张喜平人生经历的感动,还有热心读者留言,当天(文章发布当日)他们专门去回民街,找张喜平大叔购买鸡蛋。

在这之后,陈锵他们又联系了一个做设计的朋友,为喜平大叔设计并做了一个新的鸡蛋车。

2021年2月,陈锵他们以此前的文章为脚本,又与其他朋友联合,一起拍摄了关于张喜平的微纪录片《喜平:一个卖鸡蛋盲人的盲路与忙碌》,被多家媒体转载。关于张喜平的文章和微纪录片发布后,引起极其强烈而且良好的社会反响,张喜平被更多人关注到。之后,作家许海涛写成非虚构长篇小说《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2022年8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其书及张喜平的故事接着荣登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

近日,据2024年10月30日《西安日报》报道:张喜平平凡而又感人、且具有励志意义的故事,经过前述多种媒体的涟漪式传播,近年又被著名电影编剧芦苇编为《我心光明》电影文学剧本。10月29日上午,电影《我心光明》在陕西咸阳举行了开机仪式。据介绍,电影《我心光明》由陕西多家公司联合出品,编剧芦苇担任监制、编剧,张国栋担任导演,赵季平担任艺术指导,卢茨 ·赖特迈尔(德国)担任摄影指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男一号将由张喜平本人亲自出演。

这个由发现现实人物题材,写成文章由网络平台发表到拍微纪录片再到长篇非虚构小说再到拍电影的一系列传播过程,已经持续五年。可以预想,电影放映后仍会有相当大的欣赏效应和社会反响。可以看出,一个看起来是小人物的故事,因为意义丰富而感人,几乎是全媒体传播,它的传播链条越伸越长,影响空间也越来越大。

这是典型的涟漪式传播,爆炸性影响。开头是:一个普通写作者,发现一个小人物。接着是涟漪式的传播,然后是爆炸性的影响。最后,一众名编、名导、名作曲家出山出马,甚至远至德国的摄影师也来了,捧起一位卖鸡蛋的盲人张喜平,请他让他展示他的“一个卖鸡蛋盲人的盲路与忙碌”。这就是互联网条件下新媒体的力量,这就是“新大众文艺”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实证。

从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说,“新大众文艺”使文化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它打破了专业文艺和大众文艺的壁垒,给人民大众提供了人人皆可成为作家、 艺术家的梦想与可能,同时也最大可能地拓展了传统文学和艺术的边际。在今天,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新大众文艺”已经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差不多人手一个手机,家家都有电脑,人们在手机上阅读文字性的文学作品、欣赏美术作品、观看文艺性短视频、追剧、看电影,等等,已经成为今天大众生活的日常和普遍性现象。

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在互联网条件下,由于传媒手段的普及,各种新媒体搭建的新平台,给“新大众文艺”的登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写,写人民,人民欣赏,这种现象,既反映了时代的巨大进步,也反映了新时代人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可以看到,时代的进步,全民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新大众文艺”已经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新特点和新水平。

可以预期,“新大众文艺”必将出现更新的繁荣景象,它是新时代人民生活和人民文艺的美丽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