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计兵:聚光灯外的诗人本色
来源:扬子晚报网 | 臧磊  2025年02月11日08:53

这个一月,王计兵很忙。他参加了央视春晚,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同往常一样,王计兵的个人经历再度被提起,在外卖骑手和诗人这两个身份之间,媒体的报道过多地倾向前者。

但作为诗人,王计兵在文学之路上一直向前,今年一月,他又出了新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这是他的第四本诗集,他想用持续性的写作给自己做出一个独属于诗人身份的证明。

在新书出版之前,编辑郭良忠给了王计兵两个书名选项,一是《赶时间的人2》,一是《手持人间一束光》。王计兵选择了后者。

他不是不知道前者更能唤醒读者的记忆。在2022年7月,因为一首《赶时间的人》的诗作,王计兵走红网络。但这次,他不打算重复自己,在诗歌之路上,他已走得很远。对于这个书名,王计兵解释说,他是一个不发光的人,却一直被光照耀,“我的身上已经聚拢了太多的光,就想着我有责任把这束光照耀出去”。

这部诗集收录的129首诗作,是从王计兵近千首诗作中遴选出来的。据郭良忠透露,自2024年3月起,王计兵每月都会向出版社定期提交诗歌,每次都有六七十首乃至逾百首,这些作品均源自他繁忙外卖工作之余的灵感。

根据诗歌的内容和特点,郭良忠将这些诗作分为四辑,每一辑都有其独特的主题:“秩序与法则”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亲情温度计”是对亲情的赞美,“事物的重量”是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思考,“万物皆有灵”则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王计兵的这些诗歌一如既往地质朴、粗砺,每一行诗句都像是从生活的土壤中野蛮生长出来的。王计兵从他所站的方位平视这个世界,将专业作家俯视不到的那些更为深入的社会肌理倾注笔端。这些诗歌是对日常琐碎的真实记录,是对人性光辉的深度挖掘。如诗人陈朝华所说,它们“就像他手中的一束光,不仅照亮了他自己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无数心中有梦、不信宿命的普通人”。

与前三本诗集相比,这本诗集最大的变化,就是创作视野有了明显的扩展,从原先的关注自我到现在的观察众生、书写众生,普通打工人、摆夜摊的大姐、废品站的老人……王计兵用诗歌为他们发声。

在《寻人启事》里,王计兵关注到了打工人。“临近春节,打工人陆续返乡/小区的一角,重新贴满了/出租房屋的广告/一张寻人启事挤在其中/仿佛一个人拥有无数间房子/却依然无家可归”,王计兵从小小的广告展板上洞察到生活的细节,并持有诗人应有的悲悯。

在诗歌的风格上,王计兵说,收录在这部作品里的诗歌,他都在尝试让自己更加沉稳地表达,按他的思想去观察、去言说,“当然能不能突破,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近三年以来,王计兵因“外卖诗人”的身份,一直处于聚光灯下。但媒体的报道重点,大多侧重于他的个人经历。

作为诗人,王计兵的个人经历的确独特。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因身体原因辍学,后去沛县一所武校读书。当时这所武校的广告上说是文武兼修,但实际上根本没有文化课。在那里学了两年多武术,王计兵因经济压力而退学,跟着亲戚组建的工程队去沈阳打工,又到山东砖厂干了7年,直到2002年到昆山才算稳定下来。2018年王计兵成为一名外卖骑手,而后一边送外卖一边写诗。

2022年7月,诗人陈朝华在微博上发布王计兵的诗作《赶时间的人》,短短数小时,这首诗的阅读量超过2000万。究其原因,是作者外卖骑手的身份与诗歌文本撼动人心的穿透力之间的反差与冲突激发的“弱传播”效应,击中了算法的靶心,从而将王计兵推到了前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直至今天,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多聚焦于王计兵的职业身份,多数情况下,他的诗人本色、诗歌成色并不是讨论重心。

但在陈朝华看来,他推荐《赶时间的人》,是因为这首诗的品质,它“立意独特,很有生活质感,文本也很简练有张力”。而在王计兵爆火之后,部分网友质疑这首诗是否值得如此多的赞誉,陈朝华特意在微博上发了一段短评作为回应:一首诗只要能准确表达作者的现实体悟、清晰传导作者的真挚情感,就基本成立,其他的意境、韵律、结构、遣词造句并非那么重要。王计兵那首《赶时间的人》能打动无数读者,有作者身份的现象映射之审美铺垫,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作品本身隐忍而充满张力。

在为王计兵新书所写的序言中,陈朝华评价王计兵的诗歌:他很好地平衡了诗歌写作的专注与生活态度的松弛,既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韧,也有“我手写我心”的超然,他的洞察细腻而真切,他的倾诉内敛且丰富,他的文本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一种野生、原始的力量。

郭良忠也是从这首诗里看到王计兵迥异的诗歌品质,才决定为其出书的。在他看来,王计兵的诗句里透露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本色:“王计兵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他善于从日常琐碎中发现并提炼出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将其转化为文字。无论是骑手们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场景,还是‘擦夜人’认真擦拭垃圾桶的细节,他都能以诗歌的形式赋予其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在今年的央视春晚直播中,主持人提到他的一句诗,“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这句诗出自王计兵第二本诗集。

也就是这本书出版后,批评家看到了他的努力。有批评家认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这本诗集的文学性更强了。

其实,从2009年至今,王计兵一直坚持诗歌写作的学习。他自认为是“吃着论坛百家饭”长大的。通过网友的指点,他一点一点地掌握了诗歌的创作思路和技巧。“这两年来也接触了很多诗人前辈,也在虚心向他们学习,他们每一条意见我都特别珍惜”。爆红以后,文学活动增多了,但王计兵仍会挤出时间阅读诗歌、学习诗歌,他购买多种诗歌年选,同时也会购买一些喜欢的诗人作品,如胡弦的《空楼梯》。

王计兵自认为是一路走小路出来的写作者,“田野性很强”。他没有系统读过书,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我承认我的文学素养方面没有那些殿堂级的作者那么高。我会继续向他们学习。在我的理解范围内尽量提升我自己的创作能力”。

他自我评价,“我一直认为我写的诗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情感把握和真实性是我写作的强项,而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的准确性是我的短板,如果用这个层面来分析,我还没有进入主流的诗歌阵营,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达到这个层面。”

而现在诗歌写作流派纷呈,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不同方式,王计兵也在尝试多种写作风格,“如果可能,我想在每条路上都尝试一下,至少尝试几步”。这本《手持人间一束光》中,总体而言还是保持了他一贯的浅显易懂的近口语化的诗歌写作,“这样更能拉近读者的距离”,但是在一部分作品中,他尽力追求文学的纯粹性。

面对当下媒体过多地关注他的“外卖骑手”身份,王计兵说,他希望若干年后,当大家回过头来去再来看王计兵时,他始终是一条安静流淌的河流,而不是突然出现的露水。“当然,外卖骑手的标签,我是受益者。受益于标签化,才走进大众的视野,我对这个标签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同时也由于标签的出现,让我不敢懈怠。我想用持续性的写作给自己做出证明,若干年后大家再提到王计兵,还能不能提到外卖,还是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