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项出版智库成果发布
近日,2025年出版智库成果发布交流会(第一场)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怀海出席会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科技出版研究中心、人教研究院、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研究院、童趣出版研究院、中原出版传媒产业研究院、江苏凤凰出版融合发展智库、新华文轩出版研究院、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等10家出版智库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并围绕成果作交流研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发布人崔海教认为,我国出版人才队伍总体规模可观、各类专业人员数量保持动态平衡。出版从业者学历普遍较高,专业背景丰富多样,中青年从业者成为主体,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薪酬体系呈现复杂局面。同时,人才能力素质存在短板、结构局部失衡、体制机制被动滞后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他建议,从人才选拔、培养、使用与管理等多个维度展开工作,为出版人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科技出版研究中心发布《我国科技出版国际联合编辑组稿研究》。发布人刘细文从科技出版国际联合编辑的背景、合作模式、出版流程、角色分工、联合组稿案例等角度进行分享。他表示,应加强科技出版物的选题策划,迅速跟踪科技热点,对重要科研领域建立长期跟踪机制;构建与国外学术机构及出版机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发展多元化合作网络;推动图书开放出版,加大资金支持,鼓励研究机构和高校设立开放出版基金。
人教研究院发布《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出版研究》。发布人黄强提到,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整体呈现市场持续增长、未成年人综合阅读率稳步上升、多元化出版主体各具特色、出版机构利用不同渠道开展差异化营销等特征。他指出,做好中小学生读物出版工作,重点要解决学生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摒弃功能化阅读倾向;努力提升出版质量,防范低俗化倾向;结合中小学生需求侧进行内容供给,根据科学的分级阅读标准研制学生阅读目录。(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研究院发布《国际出版机构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研究》。发布人李新华通过对10家国际出版机构的期刊集群进行研究发现,其发展运营模式与发展策略,表现出顶刊引领品牌矩阵建设、广泛合作集聚优质资源、传统订阅与开放获取协同等特点。他认为,中国期刊集群化需久久为功和可持续发展,以高影响力期刊带动集群发展,因“刊”制宜制定集群化策略,完善机制体制和充足资金保障,提供数智化、全方位科研服务。
童趣出版研究院发布《精品童书策划推广研究》。发布人李文表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少儿社集中优质出版资源向精品图书策划发力,进行了诸多实践。如坚持策划端的三种文化、儿童本位,生产端的聚合跨领域人才、应用数智化技术,推广端的IP化运营、跨界营销、精准营销等。他建议,少儿社一是创新引导机制,提升内容和服务;二是注重技术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搭建全域营销,增强推广传播效能;四是厚植职业理想,培育精品人才队伍。
中原出版传媒产业研究院发布《以AIGC技术驱动出版业转型升级研究》。发布人王庆指出,AIGC技术与出版行业的双向奔赴中,面临着传统产业结构与新质生产力不协调、内容产业与技术产业不匹配、版权保护与数据安全不健全等问题。未来实现AIGC技术与出版业的深度融合,要从五个方向发力:一是积极推广AIGC技术在成熟领域的应用;二是结合人才培养强化编辑AIGC实操能力,熟练掌握与AI沟通的提示词技能;三是以作品登记和区块链技术解决版权问题;四是以AIGC技术为核心推动融合出版项目;五是强化生态建设,推动产业生态模式创新。
江苏凤凰出版融合发展智库发布《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情况报告》。发布人宋吉述表示,数据要素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生产要素,数据资产也成为出版行业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他建议,应进一步明确出版业数字技术应用的目标与方向;不断完善技术应用标准体系,针对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和算法安全等现实风险,完善伦理和法律指导原则;增强技术应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同时强化标准规范的应用与落地,将数字技术应用的创新成效纳入相关考核体系。
新华文轩出版研究院发布《精品图书传播推广研究》。发布人周青认为,当下精品图书存在读者认可度不高、渠道拓展不够、运营观念滞后等问题。通过对行业一些现象级精品图书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精准研判市场、注重网络拓展、打造品牌IP等经验值得行业借鉴。他建议,要坚持做精内容,以渠道赋能全域传播,创新推动产业链融合,加强对外合作推广。
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发布《国际数字出版发展趋势与启示》。发布人张久珍谈到,2023年以来,国际数字出版发展特点鲜明。在大众出版领域,数字营收占比增加,个性化推荐系统提升效能,大型平台集中化呈现双刃剑效应;教育出版方面,政策支持、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和资源整合是重点;专业出版则强调开放获取、技术创新和全球布局。这一趋势下,发展我国数字出版需要制定系统化的发展策略,通过全面响应用户需求、丰富数字内容选择、鼓励多方主体参与、加强政策法律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创新、重视出版人才培养等举措,应对复杂的环境。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发布《国外出版学科现状与发展》。发布人吴炜华谈到,国外出版学科呈现出培养层次的立体化与多样化、学科定位的差异化与特色化、课程体系的系统化与数智化三大特点,表现出高等教育的高站位、国际化,培养体系的智能化、交叉化等趋势。他建议,未来我国要加强出版学科的总体发展,重视智能化、国际化的课程建设,聚焦交叉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局意识。
出版智库机构负责人、联络员和有关同志,以及其他出版单位、高等院校、教育科技公司等单位代表线下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