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年度圆桌(一) | “照见”一片自己的园地
分享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5年01月10日17:07

2024年,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推出“本周之星”栏目的第5年,这一年我们共评选出39位“本周之星”,他们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和改变?点评人对此又有怎样的突出印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点评人如何总结这一年的“本周之星”,并以此为窗口,观照一年来原创频道整体的创作成果与特质。

与谈嘉宾——“本周之星”栏目点评人:

符力:中国诗歌网副总编辑

李啸洋:电影学博士,青年诗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康春华:《文艺报》编辑、青年评论家

王茂林:陕西省渭南市作协副主席

陈丹玲:贵州省铜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家芳: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编辑

主持人:中国作家网编辑 邓洁舲

1、今年“本周之星”栏目推出的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哪些特点?是否有某些鲜明的趋势?去年盘点中谈到的问题今年是否有改进?

陈丹玲:在作品质量上,2024年的“本周之星”作品在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些作品能够深入挖掘人性、社会和历史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展现出作者们自觉的洞察力和个性风格。在题材上,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在题材上都更加广泛,涵盖了乡村生活、都市情感、历史记忆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在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上,2024年的“本周之星”许多作品都关注到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多侧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引导读者进行反思和自省。这种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思想价值,也使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从作品推广和影响力来看,2024年的“本周之星”栏目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中国作家网网站、微信公众号、《灯盏》文集和驻站内刊的共同推介,一些优秀作品得以被更多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的关注和参与,为网站原创频道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王茂林:去年盘点中谈到的散文题材同质化、缺少独特发现等问题,今年有了改进。电和燃气灶替代了炊烟,纯乡土的散文少了,城市题材多了,叙述手法上更加丰富和新颖了。陈伟芳的《异乡记》、常金龙的《仰望星空》、陈小丹的《沉默的形状》均以城市生活场景和素材为写作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伟芳和陈小丹的语言成熟练达,质感强烈,有很强的辨识度。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是对远去记忆的打捞,很多作者其实已经是长期浸淫在城市生活中的人,随着城镇化速度的放缓,直面当下生活,理性看待现实并将它们融入文字,是作家们必要的作为,也是城市文学逐步成形的充分条件;吕岛的《各拉丹冬的远方》、李美霞的《沉默的萨拉乌苏》、李汀的《植物光芒》、王贺岭的《田垄飞花》、红山飞雪的《阴河散章》、孙婷的《迎春花:迎风最先知春来》等,则间接或直接地涉及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生态,不自觉地为生态文学添加了亮色。这也传达出一种信息:文学绝不仅仅是对生活记忆的复原,也不仅仅是对特定年龄群体情怀的呼应和慰藉,而是积极融入当下生活环境,发现可写的东西,给读者提供新鲜的精神食粮。

符力:2024,又是一个艰难的年头。病毒不时威胁人的健康状况;东欧战乱未了,中东也是枪炮骤起;政治操弄加剧全球经济危机;就业困难,生存紧张,现实令人焦虑,未来使人担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诗人过得怎么样?大家关注什么?思考发现什么?

在2024年本周之星的诗歌作品中,乡村题材作品近半数,反映了诗人以诗歌介入现代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并不高,也说明诗人有意无意回避了对工业时代的观照,这样的情况,相较2023年度,略显突出;从语言表现的角度去看,本年度作品缺乏现场感和现代性,应引起注意;在诗歌选材和立意上,本年度作品都能体现诗人对时代生活和现实世界的关注,但关注点、关注程度有所不同。

李啸洋:整体而言,诗歌作品在编辑认真把关、综合考量之后选出来的,质量上整体处于中上水准。仔细观察来看,这些诗歌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就写作范畴而言,集中书写家庭、乡愁、日常生活,主题固定在亲情、乡愁、情感等,不容易有美学上的大突破;就写作手法而言,描写和实写部分居多。这一笔法造就了细腻诗风,但也易造成写作限度:过多的描写很容易将景写实,缺少虚空与灵动的部分,导致诗体臃肿;就写作技巧而言,多数诗人能熟练使用隐喻,但是更复杂的写作技巧,比如诗行特有的跳跃、意象的压缩、陌生化等维度不够,缺少形而上的高度和深邃。

刘家芳:今年入选的作品较之前更加多元化了,有像《云在天之边》这样基于一个作品而衍生出来的故事;还有像《老屋》这样以点生面,情志饱满的哲思散文;更有像《春天是个孩子》这样把文学和童趣串联的诗歌。这些作品无不让人欣喜,同时也是对点评者的一种挑战。

2、今年入选的小说类作品有哪些独特的主题或叙事风格?有哪些普遍的优点和问题?

王茂林:好的小说作品虽然一直数量比较少,但却呈现出题材丰富、叙事成熟和写作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坦次的《哈扎尔记忆》,是这几年少有甚至稀缺的少数民族生活题材。不管是对显性人物、还是影子人物和他们所处生活场景的描写,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叙述节奏的把握度和对人物的掌控力;沐子的《向日葵》,写出了长期生活在城乡两种情境下人心理的微妙变化,更像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味道似乎不是很足,作者对城与乡的认知先入为主,意图明显;程文胜的《寻找曾国范》,以小说类多见的“寻找”为切入口,让读者看到和主人公高美林有瓜葛的曾国范、吴小莉和孙小虎几个人的命运起伏,有一种“热辣滚烫”之感。寻找曾经的同事曾国范,其实也是高美林寻找自己骚动的青春岁月。作者既以“寻找曾国范”为小说题目,则应更多地着墨于确认是诈骗电话后的寻找更为合适,而不应过多地正面叙述曾国范的前尘过往,一鳞半爪式的透露似更合适,再在继续寻找上深入挖掘下去。从这点上来说,小说叙述的前后比重小有失衡,完成度略显欠缺;吕振华的《云在天之边》布局精妙,构思奇特。但成于构思也失于构思——过份的设定和构造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许焕的《1945年的羊群、驴和幸福的马》是今年入选的最后一个小说,1945年的秋天是有明显时代特征背景的时间节点,但作者避实击虚,以现代主义的手法完成了文本叙事,有一定的先锋成分在内。平面化的叙事,平行递进的场景,破碎的结构,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小说是个手工活,自然会有一些缺憾。能入选的,很难说有共性的不足之处,即使有缺憾存在,也是各有态势。

3、散文和诗歌类作品今年是否有代表性的作者或风格?哪些内容给人深刻印象?

李啸洋:2024年,我点评的诗歌中包括海边边的组诗《梅花开了》、方斌的组诗《春天,这小小的幸福给你》、长安肆少的组诗《指间的宽窄》等。海边边的优势是能以一个意象贯穿始终,这个意象像火焰一样能将光线聚拢在一处。读者能感受到雪花的气息、光泽以及耀眼的寒冷,诗人大胆地以花比喻雪、比喻女性,雪被赋予了女性的维度,暖意与哀伤并存;《指间的宽窄》将小说的笔法引入了诗歌,全诗在“风景”中漫游。将读者带入到想象的境地;方斌的《春天,这小小的幸福给你》沉入生活,从寻常中寻找细节,以此作为抒情基础。

符力:就诗歌选材和立意来说,相对突出的是诗人陈登。身为城市青年,陈登敏感于各种经历与体验,她的这组诗,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想,虽对城市问题思考无多,对人的遭遇与命运揭示不深,却能在直面时代与人生这一点上,展现了诗歌创作的诚意和严肃性,也反映了诗人对文学功能较好的认识。除了陈登,还有几个诗人的写作,比较贴近现实和内心,例如,徐占新以春天的敏锐感受写出了人的精神处境:“最亲密的人相互攻击/……这一切,让她不知所措/让她害怕地,颤抖起来”;惠永臣记录了空村荒芜的现实和忧虑:“我从一块地走向另一块地/那么多的荒草/漫过脚踝”,也都能体现创作的踏实,乃至诗的尊严;相较而言,一个作者通过“垂钓”来写内心纠结与抉择,则暴露了构思之不妙,乃至写作之牵强:“与一条河对峙,整个下午/我与鱼互为诱饵……最终,我与鱼达成和解”,可见,诗歌的构思和表达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处理好的事情。

此外,2024年度“本周之星”诗作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作者对诗歌语言的艺术性追求普遍表现得很上进,其中,青年诗人野兰精于使用超现实语言风格来抒写,有效地避免了语言的通常、平庸与无趣,收到了新奇的表达效果;黎落的语言颇为讲究,正如杨碧薇的评价:全诗灵动充盈,细腻中见饱满,思想的纹路、情感的呼吸都清晰可辨。

陈丹玲:2024年的散文和诗歌类作品确实有代表性的作者和风格,并且其中不乏给人印象深刻的内容。在散文方面,蔡欣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对生活、对家族、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剖析,又有对理想的美好追求,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力量。又如陈小丹,她摒弃陈规,追求自我突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孤独,以及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所失去的东西,引人深思。在诗歌方面,一些年轻诗人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无论是抒发个人情感,还是描绘社会现实,都能够用生动的意象,表达出深刻的感悟。纵观全年散文和诗歌,无论是从作者的代表性、风格的多样性,还是从内容的深刻性来看,都展现出了原创文学创作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可能。

刘家芳:这里我要说一下《沉默的形状》这篇散文,作者以独属于她的文字,描绘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城市”这个错综复杂、头绪万千的本体,常常给人一种迷失感,因为它太大、又太近了,而作者用她独到的眼光,让精疲力竭的沉默,有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形状。

诗歌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旧阳台》,“旧就是安全”这句已经超出诗歌的本体,但又在耳边悄悄说了一句“真”。诗歌首先要充满灵气,但这灵气并不是虚幻的,不是刻意地脱离现实,诗意就在习以为常的身边,在旧的时间里。

4、基层作者的作品如何呈现他们的独特视角?这些视角对当代写作有何启发?

康春华:就我目之所见,2024年基层作者文学作品的主题、视角、情感内蕴都有很大拓展。这一年有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比如陈年喜的散文集《峡河西流去》、苍海的纪实文学《我曾是一名饲养员》、周慧的散文集《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黑桃的纪实文学《我在上海开出租》等,这些作品的语体风格、情感烈度和思想深度,都有非常值得探讨总结之处。

总体而言,2024年基层写作者的文学创作继续书写着成长故事、个人经历、行业见闻,讲述尚不为人所关注的职业故事,表达人生细腻的情绪和感受,也不乏存在主义式的自我叩问。《收获》编辑吴越在《加深的“人”》中谈到非虚构文学的三个倾向:文学性、历史感、个人视角。我认为这也是基层作者非虚构作品进一步提升的三个核心维度。就散文纪实作品而言,原创频道“本周之星”栏目作品依然以传统乡土题材见长,而且洋洋大观、异常出彩。这些作品的情感底色是真挚,语言或锤炼得宜,或闲散自然。不过,视角似乎过于个人化,尤其是回望视角中的自我、亲人与家族,尚未挖掘出个人与时代、历史之间更深刻复杂、更幽微隐秘的交集,因此,它是一份个人化的文学随感,尚不具备某种“总体性”,因此还不能在文学出版格局中分一杯羹。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像一片生机勃勃、充满野趣的“自己的园地”,这里的植物自然而然生长着,它们以自在的姿态等候人的“照见”。

访谈更多

张楚:探索微妙情感和时代横切面的复杂性

从清水,到桃源,再到云落,张楚不弃县城之微小,一路构建起了自己的文学故乡……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银钟暗哑

本文是一篇以自然感悟为主题的散文,通过一次山间漫步的细腻记录,展现了银钟花的静美与山野的永恒韵律。

诗歌 | 后来(外四首)

不知道月光和泪光 哪盏先亮

诗歌 | 高梁铺行(外一首)

人站堤岸 仰首看不到这座楼阁,唯有 置身最高层,和它一起放目 才是看见了清晖阁

散文 | 河流一样的故乡

《长江本纪》

散文 | 夏意脩然

这是一组描写乡村夏天的散文诗,也是一组寄居乡村的心灵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