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一个人的战斗” ——访电视剧《驻站》编剧柳桦
电视剧《驻站》剧照
你听说过驻站民警吗?
2025年央视一套黄金档开年大剧《驻站》,正是以常胜在偏远小寨重拾生活的故事,让观众了解驻站民警这一鲜为人知的职业,走进他们的生活。该剧改编自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家晓重的同名小说《驻站》,作品曾荣获第十三届金盾文学奖一等奖。编剧柳桦初拿到这部小说,就被小说封面上的这句话所深深吸引——一个小站、一名警察、一辆破车、一条病狗、一次独自坚守、一段难忘的记忆。小说聚焦一名普通驻站民警在四等小站的孤独之旅,没有惊心动魄的厮杀、没有荡气回肠的情感,一切都源于生活的给予。而这种孤独感对于曾参与援非工作长达三年多的柳桦而言并不陌生,在索巴小区,方圆几公里只有他所在的地方有一点灯光闪亮。他曾在自传体小书《非洲札记》中这样写到——孤独“咕咚”一声涌上心头,轻风吹过,四野无声……
走入原著小说《驻站》,简单的场景与丰富的内容,再次增强了柳桦改编该小说的信心。“场景简单是指只有城里和乡村小站两部分,十分适合影视改编;而原著内容又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既有抓捕货盗、抓捕通缉犯等公安戏元素,也有农村生活的家长里短,还有关涉事业危机、中年危机、情感危机的都市家庭情感戏码。”柳桦在改编过程中没有以案带人,而是以写人物为主导,用常胜的成长曲线串联起丰富类型元素,并对原著中张彦斌这一人物做了较大改动。“原著中,张彦斌对主人公常胜的命运起到很大作用。作家晓重下笔更狠,写出了张彦斌人性上的阴暗。而我在改编过程中,把这一人物的坏改为了性格上的轴。他是一个书生气比较重、比较守规矩的年轻警察,当他和常胜这种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警察相遇,便有了天然的摩擦。”
《驻站》小说有十余万字,剧本有四十余万字,需要更多关于驻站民警的细节去填充血肉。“作家晓重带我去他熟悉的车站采风,听驻站民警讲他们过往的故事。我们去实地看小站的大小、规模以及驻站民警的宿舍、食堂等。我们搜集了大量关于驻站民警的新闻报道,看他们与原著主人公常胜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柳桦还通过纪实资料去了解派出所民警的工作生活,比如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差馆》等,从而更真切地去感受基层派出所的生活质感。他还想办法了解三四等小火车站的情况,了解这些车站中铁路工人的职位、分工、日常用语等,观察他们和驻站民警的关系。驻站民警也需要和当地村民打交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文件以及城乡发展变化的资料,也成为柳桦的枕边书、案头卷。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杨绍院的故事给柳桦留下了深刻印象。杨绍院坚守在成昆线金沙江畔的一个偏远小站整整13年,百姓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杨公安”。这个听上去有些古朴的词语被柳桦放进了剧本里,成了剧中的孙公安、常公安。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实,杨绍院所在辖区很多村民都开始养羊,为了安全,杨绍院带人在铁路线边用铁丝修筑起羊群防护网,自己掏钱买来玉米撒在路面上,引导羊群从涵洞安全通过,确保了辖区铁路安全。柳桦把这些细节都写进了剧本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剧中东寨站的取景地——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村拉鲊站,正是杨绍院曾经奋斗坚守过的地方。
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与走访工作,柳桦脑海中驻站民警的形象日渐丰满起来。在他看来,驻站民警和其他职业不同,驻站民警是一个人的战斗,一切都要靠自己。一方面,驻站民警是生活中的多面手,要自己买菜做饭,买不到菜就要去种菜,还要学会修水管、灯泡、电路;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他要一个人巡逻守夜,一个人面对货盗的危险,力求以少胜多。有的地方虽为驻站民警增设了辅警,但驻站民警也需要对辅警负责,同样是一个人做各种决定。柳桦一直在思考,驻站民警在面对长时间的孤独时,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理调适呢?剧本中,他写到两代驻站民警听收音机、唱戏、种菜,与饲养的公鸡、警犬谈心等场景。在他看来,面对孤独,也是在面对最真实的自我,这会让他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意义。
驻站也是驻村,驻站民警本身就有帮助当地驻站村发展经济、维护当地治安的职责。“原著小说提供了驻站民警与所在村庄的密切关系。在我搜集的资料里,驻站民警帮助驻站地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已是普遍情形。我还想做得更深入些,特别是在城乡关系方面。”柳桦在剧中设计了这样一场戏:在大力开发乡村经济,靠销售土特产品收入提高后,部分村民却陷入迷茫,有的还掉入赌博陷阱,幸好被常胜及时发现,他觉得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同时,还需要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于是自筹资金,带领村民们走出大山,到其他先行一步的优秀村庄参观取经,开阔大家的眼界,拓展思路,帮助东寨村走上了物质、精神双丰收的道路。
柳桦坦言,尽管自己把四川攀枝花当地的羊肉米线、枇杷等特产都写入了剧中,但是他还是存有些许遗憾。如果时间更充裕,他会在地域环境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贯通上再下功夫,不仅写好驻站民警“一个人的战斗”,也写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