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学》2024年第11期|尹其超:自由泳
一
步入中年,被琐碎生活招安,对自己的身体疏于管理。古人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于是我减少应酬,坚持海上游泳。然一次骑车途中把腿摔伤,从此不能用力蹬水,改学自由泳成为坚持锻炼的唯一方式。
海水浴场犹如百花盛开的公园,五彩缤纷的泳装有姚黄、魏紫、赵粉、豆绿……从省游泳队转业的胡教练,见我独自在海里练习自由泳,主动为我纠错:“自由泳双腿打水是基本功!你的腿那么拖着,光靠手臂划水,速度永远上不去。当初我们在省队训练,每天打水上万米!”
自由泳,双腿打水是基础,这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习惯成自然,腿怎么也打不起来。胡教练当场俯身示范,节奏感、韵律美自不必说,简洁、曼妙的水花凝集了天地灵气,仿佛以“赋、比、兴”的韵律,在水中作诗。
教练边演示边讲解:“自由泳结构合理,阻力小,用力均匀,是最省力、速度最快的一种泳姿。规范是自由的前奏,坚持是进步的保证,需要强化的品质是勤奋!”
受到指点,我便买个打水板加练,从静到动,从易到难,慢慢摸着了点儿打水的门道,趁热打铁,一发而不可收……
打水对体能的消耗很大。好多人看到我在水中苦练,善意相劝:年龄大的人不能再练打水,心脏受不了。我舍不得放弃刚刚入门的打水训练,心存侥幸地告诫自己:打水时,不要逞强,放慢节奏,一次只打500米……
清晨,趁游艇尚未出海,我手握时间的“优惠券”,苦练自由泳,虽然有了点儿起色,但真游起来手臂仍弯曲,腿和身体还是拧巴……
自由泳动作的精髓是协调,如同诗歌创作中的起承转合……如何调节移臂、打水和呼吸的频率,成了新的训练课题。
我横下心,牢记要领,绷直身体,每天坚持游2000米。时间久了,虽然游泳速度加快了,但身体很容易疲劳。一次,在游泳池加练,马指导见我没游多远就喘不过气,便按住我的头,比画说:“呼吸是自由泳的难点。换气要采用顶牛法,像牛决斗那样头部下压,顶着水流,吐尽腹中空气,稍稍转体,嘴巴自然露出水面,张口进气……”我经常想象身体有“拉链”,伸直臂膀,抻着腰筋勾着“拉链”,沿着身体中轴线把“拉链”撕开;两腿交替做鞭打动作,双脚要像鱼尾似的侧向摆动,推进水流;把嘴和鼻子当成鱼的两腮,吐气纳气,匀称呼吸……我反复看游泳视频,渐渐明白:水下动作皆是自由泳的内涵。
自由泳不仅是水、身体和毅力的对话,还需要人心的参与,“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起点高,水平就不会太差。若忽视规则,诸事都会偏颇失序。卢梭有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本以为自由泳就是自由地游,随意地泳,没想到对技术要求如此严格。
叶兆言说过:“一百万字是一道写作的门槛。”我拿出坚持写作的劲头,不断追求自由泳的和谐。手臂入水前,抬高肘关节,指尖带臂膀入水后,手臂继续前伸外展,肩胛骨打开了,背阔肌拉长了,臀部和腿尽量靠近水面。抓水,抱水,加速推水,二次打腿,延长划行距离……慢慢就游得舒服,游得远,游得不累了……
我逐渐懂得和水同频,与己对话,渐渐也能在水上丝滑游走,恰如丹青高手的水墨画,功夫藏在云深不知处。既可展示自由泳中的“魏晋风流与唐诗宋韵”,又能品尝双腿踢踏舞般的情趣,慢慢完成“谷雨看牡丹,立夏赏芍药”的循序渐进。
我曾经在澳大利亚大堡礁水域畅游,身下是五彩斑斓的珊瑚;在夏威夷浴场奶白色的海水中,游向大海深处……上岸后,周围的人纷纷对着我印有“烟台冬泳”字样的泳衣拍照。而夫人已经紧张得快要窒息:“你不熟水况,一个人游那么远干什么?吓死我了!”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我谦逊求教,经常邀请游泳高手一起沿着东炮台前方的一个个目标游进:六个窗、铁塔、蓝玻璃、莲花瓣、海洋牧场……经常来回几千米。返回路上,放慢速度,交流心得,清风自在……刚从英国归来的老风,指着远处的三和塔、近在眼前的滨海广场,发出由衷感叹:“世上没有比家乡海边更美的景致!”话语间透着蔚蓝的乡愁。老李鞭状打水,形成一股水流,小鱼喜欢,紧随其后。我们相约与鱼群嬉戏:三个人同时用力蹬水,千百条马步鱼惊出水面,形成巨大的扇形。见到如此美妙的构图,我们仿佛都有了诗人的气质,像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那样情不自禁地呼喊:“美啊,大自然!”
二
烟台山下,浪击堤岸,訇然爆发,宛如军阵演兵,壮士呐喊!硕大的水幕横空出世,抛向九天,又飞流直下,咆哮之狂,跌宕之猛,把海空遮掩,把山崖震颤。这波涛的瀑布,挥洒着不可抑制的强悍生命力。
当年,我经常带着同事的孩子去后海游泳。
浪坝近在咫尺,白云、碧水、船影,牵动着我的心,这些美景让我想起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为何不到挡浪坝上去看看?
我像中了魔咒,立即和孩子商量。孩子在游泳馆训练,水性不错。我们一拍即合,互相配合着向挡浪坝方向游去。
游到中途,才知道距离并不像岸上看到的那么近,码头水深百十米,一片汪洋,进退两难。海上还有张满风帆的篷船,一艘一艘呼啸着从身边飞驰而过。我从来不知道它们会有那么快的速度。我不敢惊动身边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幸好那一拨儿帆船冲过去,再没有后续船队,也没有轮船进港。终于我气喘吁吁地带孩子登上浪坝基石,却没有一点儿自豪感。手脚被割破,鲜血直流,海鸟也似乎明白危险,叫声中带着惊慌……
我们身心俱疲,不敢回游,在一齐呼喊下,终于等来了救命的舢板。驾船的是码头停泊轮船上的船员,见我们如此狼狈,大声呵斥我:“你是一个大人,怎么能带这么小的孩子冒这么大的风险?你们游的是万吨巨轮的航道,若中途有进港船只驶过,哪儿能躲得及?”我后悔不已。
三
人们常说水性再好也游不到大海的尽头,可是游泳高手们却一直在挑战极限。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8位横渡者及20多位嘉宾和工作人员来到蓬莱八仙渡码头,欲将“八仙过海”的神话演绎。
渤海海峡是中国第二大海峡,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是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也是渤海内外海运交通的重要通道。横渡活动由东莞市善泳者俱乐部和烟台冬泳俱乐部组织,“晨森”旅游10号帆船护航。横渡渤海海峡是游泳人的梦想,善泳者俱乐部老总陈苏伟曾是国家游泳队队员、亚洲游泳锦标赛冠军,也是中国第一个游完世界三大公海水域的游泳名将。“新八仙”接力完成横渡渤海的海峡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已久:8个人,每个人游1个小时,然后休息7个小时。经过报名遴选,来自全国各地的8位游泳爱好者在通过了2000米测试后,开始了蓬莱至大连海峡间的接力横渡。
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女七男游泳接力,步哥、朱二哥后勤保障,林青大夫医疗服务,在上海工作的外国女孩儿Lauren伴游。7月29日10点10分,烟台女将赵杨打头炮,像“八仙过海”中的何仙姑,一头扎进摇曳的海浪里,披着太阳的光色,开始地道的
自由泳,朝着远方的目标奋力向前。她每天和男运动员一起远游,练就一身钢铁功夫,被称为“小钢炮”。海峡浩渺,水花飞溅,经1个小时的拼搏,她毫无倦意。上船时大家的掌声犹如一枚枚勋章,向“何仙姑”颁发。
第二棒、第三棒分别是15岁和14岁的少年。朝气蓬勃的“小仙”迎浪而上,克服了涌浪、水母、暗流、烈日的阻拦。滨海风大,指挥者为了给孩子壮胆,几次派出Lauren伴游,海浪簇拥着“蓝采和”少年,一心趋前。第四棒、第五棒,以此类推,轮流上阵。
烟台冬泳俱乐部的林青作为随队医生,面对船上异常艰苦的条件,不断为泳者补充营养,为晕船者递药,为上岸的赵杨按摩,为两个少年放松肌肉。7月30日一大早,在手托初升的太阳拍照后,她换上泳衣纵身下水,在人员轮换中,于早上6点20分至7点20分和下午3点至4点两个时间段里,自告奋勇进行了两次伴游。她经历惊险、挑战和感动,也收获了难得的人生体验……
天黑了下来,浪高流急,进入第五轮接棒时,还是“何仙姑”先下水,她不愧有“小钢炮”的美誉,继续冲锋陷阵。紧接着两个未成年孩子出场,虽遭遇惊险,但仍一路平安。轮到第四棒的符文东进攻时,风浪一次又一次把他卷起又抛下。水中人在拼搏,船上人揪紧了心……经过40多分钟的较量,海浪赢了,把横渡者及船只从靠近旅顺海滩的位置冲到了老铁山的一个湾区里。从船上看,虽然距离山头的距离拉近了,但因安全起见,决策者们不得不让符文东登船,开会修订下一步的出战方案:调整路线,迂回前行……
风险,风险,因风而险。“八仙”艰难地与风浪周旋了30多个钟头……接力横渡最恐怖揪心的是晚上8点到12点最后这4个小时。此时已经靠近终点老铁山,即将登陆时,大海终于露出暗藏的杀机!
7月30日夜间,狂风怒吼,在巨浪暗流的多次冲击下,横渡者一次又一次被流推走,根本无法前行。船上的人员吐的吐、晕的晕,连船长都劝说放弃。大多数人望着前方不足2000米的距离,心有不甘。
总指挥陈苏伟、参谋长步哥、副总指挥西哥及船长等人紧急磋商后,决定放弃原先8人共同登岸的计划,改由步哥带领有实力且横渡经验丰富的王崇强强渡……
漆黑的夜空,强渡者的身影被夜色和海浪吞没,船上的人面面相觑,心惊胆战,大气都不敢出。我在内心默默祈祷“安全凯旋”,嘴里情不自禁地念叨:“怎么还不回来?怎么还不回来?怎么这2000米的距离比平时横渡20000米时间还久?”大家手拉着手望眼欲穿地盯着远方……就在船上人心忧如焚的时候,忽然对面山脚下亮起闪光信号,船上几十个人异口同声地欢呼:“登陆成功啦!”
从蓬莱八仙渡口出发,经过5轮接力,最后一棒王崇强于7月31日0点12分成功登陆旅顺口。历时38小时02分,游程56海里(103.7公里)。“八仙过海”横渡之前,陈苏伟曾带领刘文胜、方正几位高手多次赴现场考察,制定周密计划,并协调海事等部门,为八仙配备防鲨脚环、夜游头灯等装备……历史上第一次接力横渡渤海湾是开拓,也是自由与秩序相辅相成的范例,大家在庆祝渡海成功的同时,也在欢呼海晏河清的盛世。
四
自由泳、自由航行的前缀都是“自由”两个字。孟德斯鸠说:“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利……”人类进化史早已为自由设定了无法超越的规则,文学通过日出日落的节律、潮涨潮落的气息,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由”的真谛……
海浪,一声高,一声低,是海的呼吸,也是海的心跳。泳友们“下海啦”的招呼,就像母亲在炊烟中“吃饭啦”的呼唤;海上波浪滔天,又像父亲在发脾气,暴躁而威严……海的呼唤和父母的期盼都是一种信仰、一种关爱,物我相融,难分彼此……
初冬,在海浪的招呼下,冬泳爱好者迷恋海上风光,坚持在第一海水浴场结伴晨游,适时上岸。北京武警退休干部大兵和泳友延平,更喜欢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阴冷天气中畅游。他俩向既定目标“六个窗”游去,因为耐寒力强,在泳友们返回时,他们又坚持游了二三百米。没想到,当准备返航时,竟发现岸边的标识点、灯光和建筑物全部消失了。黑雾弥漫的速度惊人,瞬间覆盖了整个海面。环顾四周,什么也看不见。崆峒岛在哪里?烟台山在哪里?东炮台在哪里?岸上汽车的灯光在哪里?竖起耳朵谛听,四周鸦雀无声,什么也听不到。大兵和延平被笼罩在大雾中,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大雾茫茫,一片混沌,辨不清方向,无法决断哪里是岸。浓雾像一只巨大的章鱼,吸附了所有的方位,让人看不见任何参照物。
心慌意乱中,他们想起游泳队伍中曾发生的事故,这更加重了心中的恐惧。那年,有一位厂长,每天下水都穿戴脚蹼,靠打水远游。一天,海上迷雾弥漫,泳友们不敢下海,纷纷撤离。只有他继续前游,泳友们等了好长时间,不见他的踪影,虽然动员了所有资源在海上拉网式寻找,可最终也没有查到任何踪迹。“雾海失踪”事件成了俱乐部每个人心里的阴影。
大兵不敢轻举妄动,担心游反方向离岸越来越远,大冬天,“冻死人可不偿命”。在部队文武双修的大兵,绞尽脑汁想办法,回忆着关于“雾”的书籍。他想到巴金的《雾》,也想起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奥利弗在最艰难的时刻,勇敢改变环境的坚持和信念给大兵以启示……他慢慢冷静下来,开始和延平商量对策。
他先让延平利用他“老海上”的经验,潜入海底查看滩涂沙质的波纹,揣摩潮汐的流向。大兵自己也回顾部队抢险的经历:坚持“打不了精确点,也要设法覆盖目标,绝不轻易转身45度”的方向。距离下水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左右,身体有些寒战。其间,他们还碰到过雾海中横冲直撞的钓鱼汽艇,若被撞上,还不一命呜呼?
冬季,游泳的人相对少些,谁下海了,泳友们之间比较清楚。大家看到梯台上并排摆着两双拖鞋,经清点发现,只有大兵和延平还在海里。一位有经验的泳友提议,通过声响,让海里的人知道哪边是岸。
冲完水还没有回家的泳友们,一齐聚集海边齐声呐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顾不得穿衣服,只穿一条泳裤,挤在呼唤的队伍里。十几位泳友扯着嗓子,声嘶力竭地呼唤,只是人少力薄,喊声很快被海浪撕碎,被大雾吞没了。但大家没有放弃,许多路人在知道缘由后也加入其中。呐喊的队伍扩大了,泳友老鲍为了扩大音量,挺身而出,用手势归整了呼喊的节奏,加大了声浪的力度。几十人扯着嗓子的呼唤,是最动人心魄的声浪……
震撼苍穹的呼唤,似乎打开了大兵耳朵的声控,他听见了微弱的呼叫,内心平添些许勇气,边听边探路,急盼盼地寻找声音的方位,渐渐分辨出传来呼喊的方位。这不正是岸上泳友们的呼唤吗?延平潜水观察沙流的图形,完全吻合岸上声音飘来的方位。确定方向后,他们快马加鞭游了一段距离,犹如迷航的船舶见到航标灯,沿着声音的方向游进,终于看清了泳友们在岸上呼唤的身影……上了岸,兴奋、自责、感恩一起涌上心头。大兵和延平与泳友们紧紧拥抱,感谢发出生命呼唤的至爱亲朋。
《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由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大西洋的真实事件改编。号称“永不沉没”的超级巨轮因为细节上的疏忽和违规操作,首航中出人意料地“折戟沉沙”。
遇难的“导火索”是船上没有望远镜。泰坦尼克号原定的冰山观测员是大卫·布莱尔。临起航时,轮船公司老板要换人。布莱尔下船了,望远镜保险柜的钥匙却遗留在他衣服的口袋里。没有望远镜,自然观察不到远方冲击而来的冰山。
富有几十年航海经验的船长史密斯,在这件事情上或许过于自信和傲慢了。他命令大副,全速前进。以至于后来发现冰山,根本来不及减速。危难中,船长又下达了“左满舵”的指令,结果船的右舷被冰山划出了100多米长的口子,海水汹涌入舱。加上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的无线电设备竟出了故障,别的船舶没有及时收到求救信号。
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1912年1月4日那天,地球、太阳和月球形成了一条直线。那一天,月球距地球的距离是1400年间隔中最近的距离,导致月球对海洋潮汐的引力比平时增强了许多。正是异常海洋潮汐所产生的强大冲撞和震撼,将位于格陵兰岛上的冰川击破,大量冰块漂向了北大西洋。几个月后,有着“永不沉没”美誉的泰坦尼克号首航就因与冰山相撞沉没,1500多人葬身大海。诸多违背规范的悲怆影像和无辜牺牲的自然生命,久久留存在记忆深处。
从自由泳中,我试图探索事物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秩序走向崇高的象征意义:法制和规范之于自由,如同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