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述往事,思来者—— ​传记文学让中国故事在场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党云峰  2025年01月07日09:14

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有思想、有高度、有内涵、有情感、有温度的传记文学作品,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促进传记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述往事,思来者’,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传记文学》创刊40周年座谈会”于近日在北京举行。业界专家学者认为,传记在一定程度上是映照历史的碎片,通过碎片可以拼合出普通人眼中的历史。传记记录了历史,而历史也在不同角度的记录下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以历史视角、文学笔触讲述历史与时代优秀人物的生命故事,真实反映人文思想、文化精神与时代脉动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关联,是传记文学的价值所在。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传记文学》创刊40年发展历程及新时代期刊高质量发展”“《传记学研究》(集刊)创刊号的出版及其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传记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推动跨学科视域下的传记学研究”“传记研究与创作相关其他前沿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40年来,《传记文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承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使命,以独特视角挖掘历史深处智慧,传递时代前沿声音。在新时代,《传记文学》以主题出版为核心,突出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高在传记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推动我国传记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希望《传记文学》以创刊40周年为契机,继续秉承使命,坚守“创作和学术共同体”原则,积极与学术界同仁、传记爱好者展开交流,致力于传记创作和学术前沿问题追踪与研究,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传记文学创作、中国特色传记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传记文学的文学性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认为:“作为一种记载历史的方式,传记文学在历史的别裁与文学的妙笔中‘以文运事’,运用丰富的文学技巧,讲述和再现历史的事实,在大历史以外提供更加鲜活的个性化历史细节,这是对大历史的有力补充和丰富。如何写好传记文学,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探讨,比如传记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网络文学和游记散文的关系等。对传记学学科建设的有益探讨,也将对中国传记文学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艺术学研究》主编孙晓霞表示,传记文学有文学性又兼顾学术性,文采和学术并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抹亮色。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可以窥见历史洪流中的思想和价值,这是传记文学的重要贡献。刊物不仅是对社会名流、社会名人的叙述,还有对普通人的细腻刻画,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观照,这都是具有时代色彩的选题。

传记文学是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丝路文化与国际汉学研究院教授邱江宁从历史的宏观书写和微观史学两方面作了阐述:“中国的传记文学传递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记文学的研究和传记文学的书写几乎是一个与人类共进退、生生不息的过程。我们必须重视传承,把宝贵的经验一丝不苟地传递下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主任钟进文表示,传记文学教育是文史教育,有很强的励志和激励作用。了解文史是增强民族自信、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传记文学不仅记载了我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历程、风俗人情、礼仪习俗等,更续写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呈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记忆。

业界专家学者认为,推动新时代传记创作、传记研究和传记学学科建设,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传记文学的内容愈加厚重、形式更加多样,延伸和拓展了理论与创作的边界,策划的选题与时代和国家文化战略紧密结合。希望在传记文学写作方面能够坚持守正创新,和网络文学、自媒体接轨,和当代青年人的审美趣味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