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是《苍生大医》找到了我” ——“从麻风病的‘消失’谈起”分享会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5年01月02日16:13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12月29日下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PAGEONE书店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背后的医者故事——从麻风病的‘消失’谈起”分享会在PAGEONE北京坊店举办。营养师、健康科普博主顾中一,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秘书长袁联潮,作家、《苍生大医》作者李琭璐一同回顾苍生大医李桓英的传奇一生,从麻风病的“消失”谈起,探讨生命的尊严、健康的定义,以及当下应如何看待“疾病”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偏见”。本场活动由北京新闻广播《编辑部的故事》主持人李雷担任主持。

《苍生大医》是作家李琭璐的纪实文学作品,生动记述了时代楷模、大爱医者李桓英的百年传奇。1958年,37岁的李桓英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只身返回祖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她和同事们奔波在祖国的偏远山区,把一个个麻风患者“从‘鬼’变回了人”。目前,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被基本消灭,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这一辉煌成绩,离不开以李桓英为代表的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2021年,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作家李琭璐经过两年多的周密采访和悉心研究,用20余万字的厚重文字,隐忍而有力地还原了麻风病曾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种种苦难,深情记述了李桓英等“战‘麻’斗士”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们身上秉怀初心、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

之所以关注到李桓英教授和麻风病,李琭璐表示:“与其说是我写李桓英教授,不如说是这本书找到了我。”李琭璐在几年前从《北京文学》上读到了方格子写麻风病人的报告文学,其中也讲述了李桓英的故事,于是她便对这个题材产生了兴趣,开始了这部作品的写作,并在李桓英的助手袁联潮的帮助下开始了对李桓英同事、同学的深入采访。

关于作品的整体结构,李琭璐将其概括为:“《苍生大医》从刀建新患病写起,随后写到了李教授的家族史,写到了李桓英经过五次辗转,在不同的地方读小学、中学,最后在同济大学读完了本科,后来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读了公共卫生学院的硕士,之后又被其导师特纳教授推荐到世界卫生组织工作。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刚刚成立,李桓英在那里从事相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再之后,她选择了回国,先去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工作,后来又去了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工作。”

为了更完美地呈现作品,如何将采访的不同人物对李教授的介绍清晰地串联起来,成为了李琭璐在写作过程中的一大困难。“我按照各个人物进入麻风室的先后顺序写,最先出场的是翁小满,写李桓英为了帮助翁小满和她的孩子补充营养,给她买了一袋炸鸡的故事。之后写第二位出场的袁联潮,由于麻风室有一台计算机,李桓英很宝贝它,但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上面有一层灰,李桓英以为袁联潮没有每天去擦它,便非常生气,然后就对袁联潮说,你应该至少每天擦试一遍,就像和计算机‘结婚’,这也成了麻风室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其次,李琭璐表示,她遇到的难点在于如何清楚地梳理历史背景事件,比如李桓英的家族史,需要大量翻看历史资料进行查证。书中记叙了李桓英祖父、父亲的身份,二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影响李桓英能够做出如此出色成就的早年经历。对于梳理这种复杂历史背景事件的难度,顾中一表示深有同感,并称赞李琭璐能够将这样一本书写得饶有趣味,是非常难得的。“我看书时,觉得特别感动,基本每天都会分享给我身边的朋友家人,我说你们随手翻开一页读读,都会很有收获。”

最后,如何用贴切的语言真实地再现李桓英的形象,对于李琭璐而言也是一大难题。为此,她选择了更平实的语言,避免了夸大其词。“李教授虽然是一个很‘高大上’的科学家,但是她褪去这些光环之后,也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怎么能够把她写得‘高大上’,但是又接地气,我觉得这个是难点。最后觉得,还是要贴着地面,平实地写她所做的工作。”

袁联潮回忆道,李教授面对一次严重的车祸时,依然能幽默地自我安慰,在翻船跌入河中时,选择穿着湿衣服完成工作,她的这种乐观精神给袁联潮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为国为民、不谋名利的人生态度也给了袁联潮极大的启发,她认为:“李教授这一生追求的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她并不是为了要达到某一点,而是要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我觉得这一点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对于怎么选择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是非常有帮助的。”(出版社供图)

李琭璐,1987年12月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现为农民日报社记者。13岁开始发表文章,累计发表各类作品100余万字,有多篇报告文学作品收入中国作家协会等编写的年度报告文学选集。多部作品获《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