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 到5000米——一位援藏人的雪域诗路》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12月20日,余风诗集《从0到5000米——一位援藏人的雪域诗路》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分享会由中国诗歌学会、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浙江人民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主办,十月文学院、浙江省衢州市作协承办,浙江援藏指挥部协办。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出席并讲话。11位诗人、诗歌评论家,11位在京援藏干部代表,诗集作者余风及其亲朋好友与会。分享会由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主持。
余风是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之一,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西藏那曲地区工作。这段援藏经历,激活了他的诗心。援藏结束之后,他也继续写了大量与西藏有关的诗歌作品。今年是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实施30周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余风诗集《从0到5000米——一位援藏人的雪域诗路》。诗集分为“河山”“风土”“援藏”“家园”四部分。其中,“河山”篇赞颂西藏的自然风貌,体现援藏干部对祖国河山的热爱;“风土”篇展示西藏的文化习俗等,彰显其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援藏”篇呈现援藏干部助力西藏发展的历程,讴歌援藏精神;“家园”篇展现援藏干部的工作生活及人生感悟。
吉狄马加在讲话中说,援藏工作意义重大,一大批援藏干部以扎实的工作积极助力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西藏这土地也重塑了一批批的援藏者,让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深刻的锻造。余风写出的这些诗作,就是鲜活的证明。这部诗集既展现了余风的个人生命体验,也呈现了西藏的山川风貌与人民生活。在抒写时,余风不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而是真正融入其中,获得了一种内部的经验。他写出了真实的西藏,写出了援藏人的普遍情感经历,让不同经历的读者都能够产生共鸣。在艺术上,他的诗歌语言干净、有弹性,而且抒情性强。
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分享了自己阅读诗集的感受。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认为,这部诗集展现了余风对西藏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礼赞,彰显了援藏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艺术上,这些诗歌将思想、情感、形象有效融合起来,对主题写作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表示,余风作品中的诗意,源于诗人真切的生命体验,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感悟。诗中体现出诗人对雪域高原的礼敬。其诗歌创作是在自然和精神境界的攀援过程,为援藏壮举注入了浓烈诗意,也让诗歌创作更贴近时代与人民。中国文艺家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向阳表示,援藏经历为余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供养。其中的很多诗作彰显英雄情怀,体现民族特色,语言上也很有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树才用“纯净”二字形容这部诗集的品质。在雪域高原上,诗人回归一份单纯之心,感受到雪域高原的圣洁,用干净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首首富有感染力的诗作。《十月》主编助理谷禾认为,这部诗集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秩序性。一开始是初到西藏时对外在自然环境、风物的观察感受,后来逐渐转变为对西藏人民生活的深入体验与呈现,这种体验深刻且触及灵魂,使诗歌具有思想深度与丰富内涵。诗人以简洁质朴却不失力量的语言展开抒写,体现出其对诗歌语言运用的独特理解与把握。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认为,余风的诗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将援藏经历转化为文学真实的追求,其把日常生活入诗的意识和能力值得肯定。同时,他也对余风诗歌创作提出了用具像写抽象等建议。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杨碧薇从诗集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其目录编排体现了精心构思,从“河山”“风土”“援藏”到“家园”的章节设置,展现了从个体经验到他者经验、历史叙事再到超验经验的层层递进,使诗集内容丰富且有深度。
在京援藏干部代表们纷纷结合自身经历畅谈对诗集的理解。吴庆军谈到,余风的诗具有接地气的特点。很多作品生动展现了西藏的生活场景,同时充满激情,体现了援藏精神。李晓南分享了自己在那曲的援藏生活,讲述了援藏干部面临的艰苦环境以及在工作中的成长与收获。叶友良回忆了与余风在西藏工作的点滴,提到诗集中描写的援藏医生事迹背后的感人故事,呼吁大家继续关注和书写援藏事业。原成刚则讲述了自己与余风相识的过程,表达了对诗集的喜爱,同时强调了援藏干部身上体现的奉献精神。
余风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他说:“我曾许多次与人谈起时隔多年在西藏重拾诗歌的原因。除了西藏本身高天厚土、壮丽风光、独特风情、古老文明给感官带来的震撼和灵感,以及援藏工作的独特体验,多种要素叠加产生的激情之外,最根本的就是诗歌写作具有短、平、快的特征,高度吻合高原缺氧环境的需要。”他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让更多人感受真实的西藏,了解援藏工作的意义与艰辛。他在创作中着重体现“诗言志”和“诗言事”,尽量使诗歌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品质。
分享会上,还举行了赠书环节。余风向容铁等在京援藏干部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