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十周年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根本性、方向性的系列重大问题,对新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十里西畴熟稻香,垂垂山果挂青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新时代文艺的新目标和新方向,成为广大文艺创作、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年间,中国美术学院始终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守正创新,积极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努力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文艺故事,通过创智性内核创新性书写新时代生生不息的人民文艺新史诗。
人民本色的坚守
十年间,中国美术学院始终坚持在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高扬中国精神,以艺术教育和创作的“国家队”立身,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实际行动高效践履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美师生一直是美术创作的主力军,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浮雕,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馆初期主题创作等,均已经成为美术史的经典名作。特别是这十年来,国美师生铭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用心用情用力投入教学和创作,不仅创作成果丰硕,更集中展现了一种宏大而诚挚的人民意识:矗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的巨型雕塑《攻坚》,塑造了中国形象、彰显了中国气派,是国美师生创作的为时代铸魂的典范之作;收藏并展示于国家博物馆中央展厅的《时代领跑者》,是学校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完成的五幅写实巨作,描绘了六十位时代劳模,“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和“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籍此完美统一;近期亮相的“国家肖像与人民史诗”摄影展,通过一幅幅生动记录时代瞬间的摄影作品展现了“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国美与人民同根同行,共同书写着现代中国的宏大史册。
艺术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十年来,文艺活动对“时代主题”的聚焦成为核心命题。国美师生主动投身这一时代项目,从主题策划、队伍培养到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究,都形成专属特色,不仅被业界视为全国典范,更因为影响力的广泛和传播力的深远,以及系统性的构筑而成为一种“国美现象”:在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览等重要活动及各类电影、动画节展中,国美师生以“小切口”叙述各类“大主题”,定格时代特征、聚焦发展成就、凝聚艺术智慧。今年全国美展国画金奖作品《金色土地》描绘的就是当代农民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油画金奖作品《山河颂》则用当代的艺术语言再现20世纪的文化英雄。
艺术工作者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是总书记对文艺作品提出的要求。鲜活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作品能否反映现实、表现多彩生活起到关键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国美师生有着丰富的深入基层、积累素材的传统。在2015年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的座谈会上,张自薿、吴山明等老艺术家就曾深情回顾当年下乡采风的情景。十年来,学校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将下乡采风迭代升级,构建“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乡土学院网络遍布全国,成为国美师生扎根中国社会的重要基地。师生深入社会、扎根乡村,为守岛官兵、抗战老兵、河长河工、抗疫工作者、之江楷模等时代英雄造像,都是师生高度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提升艺术感受敏锐度和丰富度的成功案例。师生们还积极探索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通过“艺术村长”“文化特派员”,城乡文化供给、品牌打造、资源挖掘、产业帮扶等方式,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大有可为的坚信
艺术工作者大有可为,就要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多少影响世界的宏大叙事、恢弘场景值得书写,有多少普通个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值得描绘。诸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入选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近五百件,从反映建党历程的《启航》,到反映浙江三个“一号工程”的佳作,一幅幅艺术精品描绘时代、观照现实、关注当下,聚焦讲好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故事。学院的艺术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及时把握时代大势,积极实践历史主动,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和宽阔视野、精湛技艺,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宏光气象。
艺术工作者大有可为,就要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服务。总书记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美院老教师吴宪生从艺五十年来笔耕不辍,以生活为源泉,用画笔表达对万物沧桑的理解和对天地人间的感知,创作出众多鲜活动人的普通人物形象。学院有一大批这样艺术家,创作出一批批记录人民实践、反映人民心声的富有生命力的经典艺术作品。他们把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为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创作方法,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把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将人民作为艺术成果的最终检验者,将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接受基层群众的检验和评价。
艺术工作者大有可为,就要保有纯净而敏锐的艺术触角。中国美术学院建校近百年,始终视“为社会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为使命担当。一代代艺术家以强烈的时代关切、家国情怀与笔墨精神,描绘如画江山、礼赞如歌人生。学院的艺术工作者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关切,创作出充满美好希望和温暖力量的优秀作品,发挥艺术作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提升人民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工作者大有可为,就要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延续中华根脉,彰显中华精神。“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份办学“四句教”,彰显了中国美术学院坚守的高度文化自觉与高昂文化自信。学院艺术工作者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扎根中国大地,坚守中华文化,立足全球视野,践行“两个结合”,充分激发文艺创新创造活力,积极参与世界艺术新格局的塑造,推出更多具有世界眼光、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精品,持续攀登艺术高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守正创新的坚持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求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十年来,无论是国画、油画等传统优势专业,还是电影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专业,都展现了这所学院扎实的艺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表现出强烈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通过敏锐的时代感受,国美师生将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创作手法相结合,探索出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电影《出发》表现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之路,让大众在光影交错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深度与时代的律动;今年全国美展金奖作品《鲁智深》,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漫画造型与中国画表现形式相结合,保持传统特点的同时赋予文人画趣味以时代感,令人耳目一新,是美术作品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实践。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艺术创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站在创新前沿,中国美术学院注重将艺术特色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以“艺术、科技、商业”高度融合的创新设计学科为主体,成立创新设计学院;围绕长三角的文化资源、产业特色和优势,开设艺术与科技、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成立AI中心、通感研究院,汇聚艺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力量,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今年4月,“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举办,集中梳理和展示过去十年中国数字艺术创作与教学成果,聚焦艺术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彰显了数字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挖掘提炼承载中国精神的创作题材,用心用情打造精品力作、搭建文化交流桥梁。G20杭州峰会举办之际,举办“美学江南——中国人的生活艺术”特展,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外方代表团团长配偶一行参观展览并一同书写汉字“和”,用艺术语言传递中华情怀;杭州亚(残)运会举办之际,融合东方美学、历史遗产、江南人文及数字智能等多维度元素,打造“杭州亚运会视觉形象及景观体系设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首届“良渚论坛”举办之际,精心组织“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和艺术展;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推出年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更是成为推动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示现场。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这个过程中,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必然大有可为。
使命必达的坚定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问题。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艺术工作者面对的新时代课题、新文化使命。要回答好这个课题、肩负起这个使命,就要解决好这个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就要回答好“延续根脉、引领时代、面向未来”的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建院之初就秉承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思想。在一代代艺术家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的启蒙意识,一种观照天下的现实胸襟,一种扎根生活的人民情怀,一种富于担当的使命精神。
守正创新是基调。强化艺术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主动应对多元文化语境、人工智能发展,始终抓紧创作这个中心环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艺术创作的不变本源和内生动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创造出更多贯通古今、联通中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做新时代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家。
理论建设是基础。火热的艺术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提供经验基础,升华的理论不断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学院将持续推出一批具有国美辨识度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标志性成果,推进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评论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更好地引导艺术实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方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与总书记2006年对我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起来,在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的基础上,彰显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自信。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嘱托,坚持名校意识、自主意识,以人民为中心的意志、与历史同行的激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国美力量。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