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学》2024年第10期|赵连伟:这里的黄雀不南飞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星期四,小雪
上午九点,我准备妥当,从莫尔道嘎镇独自驱车二十七点五公里,到达莫尔道嘎红旗林场。
“咯吱咯吱咯吱”,我踏着厚雪,像一位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沿着熟悉的防火公路向林中走去。我不时端起望远镜,欣赏着那些熟悉的、活泼可爱的山雀。“叽溜溜叽溜溜”,远处传来另一种不熟悉的鸟鸣声,欢快悦耳。
我循声走过去。白桦林中,有一群体型较小、羽毛为黄色的小鸟。它们在树上啄食着白桦种子和枝上嫩芽,吃相千姿百态,不停变换。这种鸟,我第一次见到。
作为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首席动植物专家,最令我兴奋的事儿,就是在辖区内发现新物种。由陌生到熟识,它们都成了我的“山中宝贝”。
我立即打开三脚架,架上“大炮”,“哒哒哒”,好一顿拍。除了照片,还录下不少视频。比照《中国鸟类图鉴》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我确定这种鸟是燕雀科黄雀属的黄雀。书上说,黄雀叫声动听,性情比较温顺。野外观测几十年,发现这样大的黄雀种群,我今天不枉此行。
黄雀是迁徙鸟类,冬季本应飞往长江以南地区越冬,这些黄雀,却依然留在冰天雪地的北国。没跟上大部队?它们迁徙得晚,还是不迁徙?如果这些黄雀不迁徙,且能成功繁殖,说明这里的气候、食物、水源以及栖息场所等,达到了它们生存要求的生态标准。但这只是假设,如果能发现黄雀的巢,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〇一九年元旦,星期二,晴
近来,只要忙完案头工作,我便背着相机游走在莫尔道嘎镇内外的树林中,寻找黄雀。
这天,我吃完早饭,照常背着相机出了门。
下午,在大家乐广场,我看见三只黄雀。根据羽色判断,一只雄性,两只雌性。它们在吃地上的植物种子。这些黄雀一月份还不走,会不会在这里繁殖?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四日,星期四,晴
上午九点到十点半,在莫尔道嘎林业局院内的红皮云杉树林里,我发现有两只黄雀在追逐嬉戏。急速翻飞中,不断变换方向,在空中自由地欢舞着。它们彼此纠缠在一起,飞出的轨迹,像两条施了魔法的飞天绸带。我判断它们在求偶,交配。
持续观察发现,进入繁殖期的黄雀,对配偶的选择非常挑剔。它们注重外表和气味,也看飞行的敏捷程度和采食的效率。如果觉得对方不可心,会果断拒而远之,绝不将就。
只有彼此情投意合,才会成为相伴齐飞的终身伴侣。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五,阴
一大早,我在红皮云杉林中,见到两个没筑完的鸟巢。守候观察,有两只黄雀正忙碌着,构筑它们的新家。我由此判定,在大兴安岭西北麓地区,黄雀是早繁殖的鸟类。
为了更好地繁育后代,黄雀夫妻首先要选好巢址。巢址不仅要隐蔽安全,而且附近食物要丰富,水源要洁净,巢材要充足。
我观察发现,黄雀对枝繁叶茂的红皮云杉情有独钟,喜欢将巢建在枝叶浓密的枝杈间。离地面高度通常在二点四五米到三点八六米区间内,人和动物够不到,且位于通风向阳的位置。也有的将巢建在灌木丛顶端,十分隐蔽。
它们选巢址不太忌讳学校、公路、居民区、闹市区,似乎已习惯与莫尔道嘎一万多善良的居民和谐共生。
建巢以雌鸟为主,雌雄共同完成。无论运巢材,还是具体织巢,雌性的工作量明显多于雄性。巢穴,某种意义上是母性的化身。联想到人类和其他动物,母亲仍是维系家庭的根本纽带。
黄雀有着团结互助的基因。在筑巢繁忙的时候,直系亲属有时也飞来帮忙送巢材,参与筑巢。
一月底的大兴安岭,气温还很低。为确保新生命的诞生,黄雀选择巢材非常讲究。巢壁和基部,主要由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等结实细小的枯枝和草棍编织而成。中间层,由植物的细根、苔藓、粗草叶、少量毛状物、废纸屑、棉絮等构成。最里面的核心区,用兽毛、鸟类羽毛、植物毛状物、少量细草根等精心铺垫,保温效果非常好。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九日,星期二,阴
在一棵碗口粗的红皮云杉下侧枝条的近顶端,一个黄雀新巢已编织完成。
聪明的黄雀夫妻,在一周内即可织完巢。
黄雀巢的形状,为深坛形或杯形,精巧美观,浑然天成。从外边看,伪装得酷似浓密枝叶,与依托的树木融为一体。在人类眼里,鸟儿编织的巢穴,是纯天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以至于在艺术创作、建筑设计等方面,不断从鸟巢那里汲取灵感。如果挑选一个黄雀编织的鸟巢,去参加世界鸟巢精品大展,其精美度也毫不逊色。
二〇一九年二月三日至六日,星期日至星期三,小雪
二月三日,巢内产下第一枚卵。二月四日,产下第二枚。
二月五日,当天产下两枚。这两枚卵,是同一只黄雀所产,还是有其他黄雀“借巢孵卵”,不排除后一种可能。
二月六日,产下第五枚。
雌鸟一旦离巢,我就抓住机会,去看一看鸟巢里卵的形态、颜色和数量,尽可能不被雌鸟发现。
黄雀建完巢后,雌鸟不一定马上产卵,通常在一到七天内开始产卵。产卵期三到五天。每天产卵一枚,每窝三到五枚。黄雀卵钝圆锥形,淡绿色,上有黑色、棕色斑点或条纹,钝头斑纹更密。
我趁雌鸟外出,小心取出一枚卵测量。卵的长径有十六点八毫米,短径有十二点二毫米,卵重一克左右。测完轻轻放回原位。
雌鸟边产卵边孵卵,从产下第一枚卵开始,就意味着进入孵化期。
孵化期内,雌鸟食物来源主要靠雄鸟和其他亲鸟供应。听到亲鸟叫声,雌鸟便出巢到周边树枝上活动。雄鸟或其他亲鸟立即上前喂食。雌鸟接过食物,吞咽下,马上回巢孵卵。有时,雄鸟或其他亲鸟也到巢边喂食,雌鸟享受着皇后般的礼遇。
孵卵前期供应的食物,主要是颗粒状植物种子。
孵卵时,雌鸟经常变换体位,随时翻卵,保持卵受热均匀。由于巢比较小,孵卵时,雌鸟尾巴总是露在巢外,像一束直挺挺的马尾辫。孵化期,雌鸟夜间一般不离巢。
孵卵主要由雌鸟完成,如果雌鸟离巢时间较长,雄鸟有时也到巢内孵卵。
那天,我连续观测二十四小时。从头一天十九点,到第二天六点半,雌鸟一直在巢内孵卵。从早上六点半到十九点,这期间雌鸟多次离巢。
每次离巢时长和回巢孵卵时长,在孵化前期、中期和后期明显不同。孵化前期,每天离巢十到十六次,每次离巢时间二到三十分钟,每次回巢孵卵时间为三十到九十分钟。孵化中期,离巢次数逐渐减少。到后期,每天二到六次,甚至不离巢,且每次离巢时长大大缩短,为一到十分钟。离巢时间虽短,可充分活动放松一下身体,补充食物,还能达到降温和平衡体温的目的。
孵化期内,雌鸟除偶尔离巢活动,其余时间专心孵卵。雌鸟需要食物时会鸣叫。雄鸟听到鸣叫后,立即飞来喂食。送完食,迅即飞去觅食。
如果雌鸟离巢时间过长,雄鸟会主动提醒雌鸟,用身子、头或颈部赶雌鸟回巢。
二〇一九年二月七日,星期四,晴
我定了闹钟,凌晨两点半起床,穿好衣服,带上照相设备和一把木椅子,摸黑儿悄悄来到现场。
我坐在木椅子上,认真观察鸟巢的动静,唯恐错过巢里不断发生的新故事。到凌晨四五点钟,气温降至一天最低,有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冻得我直打哆嗦。
太阳出来了,气温渐渐回升。我感觉自己几近麻木的身体,也慢慢缓过劲儿来。
我从白天一直观测到夜深人静,已听不见鸟叫声,才撤收回家。
二〇一九年二月八日,星期五,晴
起床时间如昨。
我充分吸取昨天的教训,上身穿上背心、秋衣、毛衣、毛坎肩,下身里边穿上秋衣、毛裤,加穿一层保暖裤,外面是带绒皮裤。再穿上下摆过膝的皮袄。脚上是厚厚的棉靴,里面衬一层毡袜。头戴长毛狗皮帽子。颈部戴环形脖套。手上是绿皮棉手套。
我把椅子放在离鸟巢二十米左右的位置,坐上去刚好能看清巢中雌鸟的一举一动。在椅子前立好三脚架,装好相机,随时拍下黄雀孵卵时不同姿态的照片和视频。饿了就啃点儿面包,渴了就喝口矿泉水,有时甚至随手抓一把地面的白雪,送入口中。
白天照常观测。
夜晚,人们已进入梦乡,我才收拾器材回家。凌晨两点半照常起床。
每天在黄雀巢附近逗留,起初黄雀还有些惊恐,见到我就飞走。渐渐地,黄雀感觉到此人对它们没有恶意,就不那么害怕了。时间久了,黄雀与我产生一种默契,孵卵的孵卵,送食的送食,该离巢时离巢,该回巢就回巢,几乎无视我的存在。
我索性把椅子放在离鸟巢十五米左右,更便于观察的位置。为了减少对黄雀繁殖的干扰,我尽量少动,有时一待就是一上午。
长时间久坐观察,加之天气寒冷,我的睫毛、胡须、衣领上,结满了一层毛茸茸的霜花。
那天早上,有位陌生的中年男子来这片树林散步。当满身霜花、一动不动的我,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以为眼前见到的不是活人,而是一尊蜡像。
“不对呀,前几天我来这里转,还没有呢,怎么今天多了个蜡像,还戴个眼镜?”那人嘴里嘀咕着。他想一探究竟,走上前用右手在我的眼前摆动、抚摸。
此时,我焦急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儿了,我不敢大声喊,勒着嗓子,用极细小的声音对那人说:“我在观测鸟呢,请您赶紧离开这里。”
这是“蜡像”唯一一次开口说话。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五日,星期五,多云转晴
下午十五点四十一分,第一只雏鸟孵出。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六日,星期六,小雪
上午十点二十六分,又孵出两只雏鸟。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七日,星期日,阴
上午九点四十分,五枚卵全部孵出。最先和最后孵出的时间,相差四十一小时五十九分。
从产下第一枚卵,到五枚卵全部孵化成雏鸟,历时十四天。
雏鸟孵出第一天,头顶有少许簇状绒毛,身体多处裸露,眼球外鼓,眼睛封闭,嘴角嫩黄色。
第三天,眼皮稍开裂,身上羽毛锥隐约可见。
第五天,翅膀后背长出少许短毛锥,眼睛稍微睁开。
趁亲鸟不在,我走到树前,轻轻触碰树枝。雏鸟便立即活动起来,伸长脖颈,张着小嘴索要食物。
第十天,雏鸟身体已全被羽毛覆盖,颜色棕黄。翅膀上长出两道深黄色斑纹。
第十五天,雏鸟羽毛继续生长,活力增强,能在巢边鼓动翅膀,自己梳理羽毛。有强烈的应激反应,遇到人或动物靠近或搅动树枝,雏鸟便迅速弃巢隐蔽。
第十七天,雏鸟精神抖擞。羽毛如创作中的油画,开始上色。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一旦听到亲鸟的动静,它们便主动出巢接食。有的雏鸟跟随亲鸟离去,有时巢内只剩下一两只相对胆小体弱的雏鸟。
第十八天,雏鸟全部离巢。育雏期为十七天半左右。
我观察发现,黄雀雌雄亲鸟共同哺育后代,家族其他亲属有时也参与其中。在黄雀的世界里,团结协作,守望相助,是它们世代相传、永远不变的族风。
喂雏时间,从早晨五点二十分左右开始,到下午十七点三十分左右结束,每隔四十到六十分钟喂雏一次。雌雄亲鸟每天往返喂雏二十多次,每天送食时间很有规律。
前四天,雌鸟基本不离巢,伏在雏鸟上面,为其保温、喂食,保护雏鸟安全。偶尔也出去活动,觅食。
在外觅食的雄鸟,将食物储存在嗉囊。在嗉囊里,食物与水、消化酶等充分混合,达到一定容量后,雄鸟便飞回,落在巢附近的树枝上。听到雌鸟求食叫声,雄鸟立即飞到巢边,给雌鸟喂食。有时直接回巢送食。喂食时,雄鸟先从嗉囊吐出食物,将这些已是半消化状态的食物,嘴对嘴喂给雌鸟。雌鸟再嘴对嘴,平均喂给每个雏鸟。
育雏期,雄鸟和家族其他亲鸟非常忙碌,送完食即飞去觅食,不做片刻逗留。由于母亲从不偏心,喂食公平,雏鸟们整齐茁壮地成长。
雏鸟孵出四天后,食量日渐增大。在保证雏鸟安全前提下,雌鸟外出觅食频次逐渐增多。觅食回来,将食物平分给雏鸟吃。然后,捡食掉落食物,清理巢内卫生,叼走巢内粪便。
如果雌鸟不在家,回巢的雄鸟会直接哺育雏鸟,将食物精准地送到雏鸟嘴里。育雏中前期,雄鸟回到鸟巢,发现雌鸟不在,雄鸟怕雏鸟冻着,便将雏鸟护在身下,为它们保温。
雄鸟回巢,如雌鸟在巢内,或在巢附近,雄鸟不直接喂雏,而是将食物传递给雌鸟。
雌鸟接过食物,抖动羽毛,轻轻扇动翅膀,给雏鸟开餐信号。雏鸟们立即欢实起来,张嘴伸脖,叽叽叫唤,急迫索食。雌鸟踮起脚爪,逐个送食到鸟宝宝们的嘴里。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六日,星期二,晴
今天,是第一只雏鸟孵出后的第十二天。雌亲鸟第一次送食五点二十分,五点二十四分飞走;最后一次送食十七点二十分,一分钟后飞走。全天共送食二十四次,雌亲鸟送食十四次,雄亲鸟送食十次。
亲鸟送食时,家族其他成员如发现有危险,会站在离巢很远的枝头上,急促地鸣叫,给亲鸟发出警报的同时,吸引来犯者。待感觉巢内雏鸟安全了,亲鸟才悄悄潜入巢内喂食。
这天,天气晴朗。黄雀觅食稍容易些,因而,给雏鸟喂食频次就多一些。
从亲鸟呕出来的食物的形状和颜色看,食物主要是禾本科植物种子、藜科植物种子、桦木科和松科植物种子。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七日,星期三,晴
雄亲鸟第一次飞来喂食,是五点二十六分,五点二十九分飞走。飞来时,雏鸟还在酣睡。雄鸟落在树枝上,逐渐靠近雏鸟,触碰树枝。雏鸟感觉到送食的动静,即刻醒来并活跃起来,伸长脖颈,张嘴要食。雄鸟用两爪抓住树枝,头朝下,一口一口地将食物送到每个雏鸟嘴里。
喂食时,雄鸟流线型的身体,倒立的身姿,艳丽的羽毛,与几只雏鸟伸着脖子张嘴接食的情景构成一幅温馨唯美的画面——雄鸟育雏图。
最晚一次喂食,是十七点二十六分飞来,十七点二十七分飞走。全天哺育十九次。
二〇一九年三月一日,星期五,晴
第一次哺育雏鸟,是早上五点十九分,雌鸟来喂,五点二十一分飞走。雌鸟刚飞来时,雏鸟还在睡梦中。当感觉树枝颤动,有亲鸟来喂食,雏鸟都活跃起来,伸长脖子,张着嘴索要食物。亲鸟依旧嘴对嘴喂食,把掉下的食物捡食干净。
每次临走前,还将巢内卫生打扫一遍,叼起雏鸟粪便飞走,保持巢内清洁。
今天,最后一次送食,是十七点四十二分,十七点四十五分飞走,衔走了雏鸟的粪便。全天投食十八次。
亲鸟送食次数,随雏鸟的成长而增加,最多每天可达二十七次。但有两天送食次数没升反降。原因是这两天下雪,影响了亲鸟的觅食行为。
第一只雏鸟出壳九到十一天后,雏鸟们逐渐长出能抵御严寒的羽毛,巢内空间越发拥挤。亲鸟在育雏后期,夜晚不再归巢。雏鸟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以此来度过漫长的寒夜。
这种现象,引起我长时间思索。在寒冷的大兴安岭,黄雀亲鸟夜晚不回巢,在鸟类世界里极为鲜见。严寒的长夜,雏鸟能活下来吗?那天凌晨四点半,我观察到大鸟一夜没回巢,担心雏鸟会冻死,便走近鸟巢,登高查看,借着淡淡的晨光,看见巢中几只雏鸟紧紧地挤在一起取暖。我用手轻摸雏鸟的羽毛,很凉。等到五点一刻左右,大鸟终于回来送食,几只冷夜中的弱小生灵,瞬间变得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上前要食。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黄雀雏鸟出壳十七天后,相继离巢。离巢后,不再返巢。离巢后的雏鸟起初平衡不好,前仰后翘、栽栽歪歪的样子。然而,用不上半个小时,它们就神奇地掌握了身体平衡术,并且能做短距离飞行。它们有的落在附近的树枝上,有的隐藏在灌丛或草丛里。此时,这些幼鸟不会独立觅食,还需亲鸟继续哺育。十天后,幼鸟开始尝试独立飞行、觅食。
不久,我临时组建的观鸟团队又传来好消息。继林业局西南发现黄雀繁殖巢后,在莫尔道嘎一中西北角、中心苗圃等多地,陆续发现了黄雀的繁殖鸟巢。
黄雀在大兴安岭地区为夏候鸟,有关专业书籍中已有明确的考察记载。然而,我和我的团队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的监测发现,在二三月的大兴安岭西北麓,在寒风刺骨、觅食困难的条件下,黄雀不仅能正常生存,还能完成繁育后代的重任。它们能根据外界气温变化,控制孵卵行为,减少或增加离巢次数,合理调整离巢时间,保证胚胎正常发育,最终成功繁殖。
在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些黄雀不迁徙,且在冬末春初繁殖,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也可能与保护区优良的生态环境有关。
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四点四。而保护区所在地莫尔道嘎镇,更是被林海簇拥着,空气清爽,景色宜人。激流河环抱的白鹿岛,堪称大自然奖赏给莫尔道嘎的一处人间仙境。在国内旅游爱好者中流传着一句话: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黄雀不南飞,只因生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