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名桑植年轻人的奋斗故事跃然纸上,是奋斗,也是传承这片红土地上革命先辈精神的新时代“脉搏”,此刻,红地上的年轻人的故事又一次振奋人心—— 《马桑树下》北京研讨会的背后
北京研讨会现场。向韬 摄
严寒之下,千里之外的北京传来了来自“马桑树”的铿锵声音。
12月19日下午,长篇报告文学《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原名:红土地上的年轻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翘楚60余人齐聚于此,畅所欲言。
大家一致认为,《马桑树下》是对桑植这方英雄土地上革命先辈的深情讴歌,是对桑植新青年传承坚守和创业开拓的高度褒扬,也是对中国新青年面对新形势建功新时代的美好憧憬。
致敬——
32名年轻人,擘画桑植青年的奋斗群像
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
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国家知识产权局帮扶办、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人民出版社、桑植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岳阳市作家协会、桑植县委宣传部、桑植县文联共同承办;《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主持活动。
“在‘马桑树’的浓荫下,我专门来聆听红土地上新时代的脉搏。”桑植籍的北京大学生钟滢汐和田晴专程来到现场,为来自家乡的新书“打气”。
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围观”。
方欣来,湖南岳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啄木鸟》《安徽文学》《湖南文学》等报刊,有作品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小小说选刊》选载,部分作品被选入年度选本以及中学语文试题。著有作品集《夏花微微开》、诗集《时光微澜》、长篇报告文学《湘路》《马桑树下》等。(图片由桑植县文联提供)
该书的创作者方欣来对书本内容一语概之,“与其说这是32名桑植年轻人的奋斗故事,倒不如说这是桑植年轻人奋斗的群像。”
翻开书本,一群来自不同战线、分属不同领域的32位年轻人的故事跃然纸上,有扎根乡村的追梦者,有歌唱桑植的民歌传承者,也有桑植白茶的从业者和来自文旅事业的干事者,还有不是桑植人却扎根桑植的奋斗者。这群人,身份不一,但身在平凡的岗位,他们朝气蓬勃、思想前卫,敢闯敢拼、敢于实践。
《马桑树下》 (图片由桑植县文联提供)
“今天,书中的年轻人来了,感谢你们千里迢迢来京传递书写奋斗的担当。”致辞中,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梁高武深情地介绍了正在研讨会上活跃的书中年轻人后,会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献给的不仅是书中的年轻人,更是桑植青年奋斗的标杆力量,他们是——参与此次活动捐赠企业的湖南优冠体育材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钟高明,桑植白茶的从业者黄骁、唐鹏,桑植民歌传承人王海春等。
“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了解这片红土地上年轻人的奋斗与梦想。”远在千里之外的桑植,在朋友圈看到研讨会顺利举办的消息后,同样也是书中年轻人的王亚婕如是感慨。
这一群像,定会成为桑植所有青年学习的榜样。
梁高武表示,希望书中的32个年轻人的故事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从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从身边平凡普通的创业青年追梦造梦中找到样板,“学习他们面对现实、立足当下,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将个人梦想融入家国情怀,奋力谱写当代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谱系。”梁高武说。
解读——
传承与创新,点亮国家民族希望的光
此次研讨会举办的地点,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知大厦。
作为此次活动的“东道主”,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桑植,已有30年的情谊。从1994年开始,国知局对口帮扶桑植。
“文化赋能促进桑植经济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帮扶办副主任邱文博对《红土地上的年轻人》一书给予厚望,并承诺将继续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抓手,加大桑植县文化教育事业和人才培训的支持,挖掘桑植文化振兴动能,促进桑植乡村振兴发展。
巧的是,与桑植结缘的这30年,国知局的干部同书中的年轻人一样,深受桑植革命文化教育,赓续红色精神,书写了一部壮丽的扶贫史诗。
就未来帮扶方向,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李程表示,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系统的文化宣传机构,知识产权出版社将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携手推动桑植文化振兴事业的“满园春色”和美好明天。
随后,研讨环节上,与会的“大家”畅所欲言,处处惊喜。
“这是一部用心之作。”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认为,《红土地上的年轻人》一书不仅是对桑植革命文化的再现,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精神风貌的一次深刻挖掘,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那片红土地,感受那份炽热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
“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新时代的希望和力量。”来自中国作协文艺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说,“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感到亲切和熟悉,他们就是我们身边那些普普通通但又充满力量的年轻人。”
评论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干从文学价值的角度评价道:“该书笔触细腻而有力,通过对32个不同背景年轻人的刻画,展现了一个立体多元的桑植形象。这本书既有深度也有广度,是对当代报告文学的一次重要贡献。”
此外,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资深媒体人对此书也进行了一针见血的评论,并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传承红土地上的红色精神血脉进行了深入解读。他们认为,传承的不仅是红色精神,更要结合当下年轻人的特点和需求,创新传播方式,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奋斗之情。
在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的思想碰撞下,讨论渐渐深入,研讨会的气氛一次又一次被推向高潮。
“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桑植这片红土地上的新希望和新未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代年轻人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临近尾声,大家的热情依然高涨,他们也纷纷写下了对《红土地上的年轻人》的浓浓深情。
【“大家”谈】
汪雪涛(《中国作家》纪实版副主任,《红土地上的年轻人》责任编辑)
该书谱写了当代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谱系与美好生活画卷,解码了湖南桑植的革命文化与红色精神,深度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年轻桑植”“激情桑植”“时代桑植”的精彩展现,使这座边地小城,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生动的、先进的、独一无二的人类聚居地,为新时代中国城乡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范本。
余三定(湖南理工学院原院长,湖南省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从艺术描写的角度看,《马桑树下》这部作品堪称上乘。书中多使用现场采访的方式进行叙述和描写,让读者随着作者置身其间,感同身受。作品写人的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写景虚实结合,富有诗意,让人久久回味。
张梅红(湖南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
《马桑树下》选取桑植这片红色热土作为样本,叙写新时代的新故事,在当下这个时代特别有意义。我们计划把本书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典型样本去打造,争取在出版界唱响乡村振兴的“湖南故事”。
刘哲(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
《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描绘了桑植县这块热土上奋斗者的群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底色,那就是青春。身处新时代,作为青年群体中坚力量的桑植子弟,用奋斗绘就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让青春在为家乡、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舒文治(岳阳市作家协会主席)
在书中,我们可以遇见一群时代好青年,看见一个时态叠加而蕴含丰富的活力中国、美丽中国样本。文学和青春相互照亮,使得我们关于两者的话题可以及物生根。这类主题创作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品位,不断向着“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靠近。
朱开见(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如果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写好报告文学,我建议好好读一读方欣来的长篇报告文学《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它可以作为一个样本,为写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这也是这部报告文学难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