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繁城三部曲”:谍战之地的庙堂与江湖
活动现场
12月18日,“繁城三部曲”海飞古谍系列作品交流会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举行。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小说选刊》主编徐坤,《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浙江文学院院长程士庆,《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傅逸尘以及“繁城三部曲”的作者海飞和责任编辑田小爽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主持。
“繁城三部曲”系列作品于202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收录了作家、海飞的古装谍战作品《风尘里》《江南役》《昆仑海》。三部作品皆是以大明朝万历年间为时间背景,以锦衣卫少年团为主要人物,故事地点从北京到杭州、台州、琉球……融合谍战、武侠、抗倭、传统文化、历史等元素,情节烧脑刺激,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诗意浪漫,既有传统文学的本质,又有类型文学的特点。交流会上,各位专家对三部作品的立意、文本价值、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
彭学明在发言中说,三部作品的文学架构宏大且稳健,情节波澜起伏、云谲波诡,文字富有诗意气息,人物鲜活。情节的盘根错节,给了作品一种欲罢不能的吸引力和牵引力。海飞以其深厚的史学底蕴和非凡的叙事技巧,将历史的厚重与谍战的紧张巧妙融合,每一部作品宛如一幅精雕细琢的历史画卷铺展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危机四伏却又充满诗意的世界。
徐坤认为,“繁城三部曲”是海飞精心绘制的一幅千里江山图,人性交锋,机关暗藏,海飞细腻的文字书写着一群可歌可泣的小人物肩负护家卫国的光荣伟业,将明朝这一时期的神秘与激荡编织成一部扣人心弦的古代谍战史诗。“繁城三部曲”全新再版且均已进入影视开发序列,彰显着海飞在文学与影视互动、文学破圈和跨界方面的创新能力。
程士庆在发言中回顾了与海飞合作、交往的往事,“他打通了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壁垒,在文学与影视两个领域之间腾挪辗转。他的作品除了具备文学性之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非常深入的挖掘和展现。”
关于故事结构,刘琼谈到,人物的命运走向在戏剧化的结构中跌宕起伏,“作品叙事密度大,知识点多,提供了丰富的古典生活经验”。海飞在多年创作中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作品秉持中华文化内核,独具一格。
阅读小说,岳雯以“故事海”概述“繁城三部曲”所描绘的世界,海飞运用各种元素搭建出一个以大明王朝为背景的世界,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生存逻辑与运行体系,打造了全新的文学样貌与形态。
海飞善于刻画人物,在张菁看来,正是这种情感上的驱动力,使他的小说在朴实的叙述中极具情感上的感染力。在字句背后是斑驳的生活、多舛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那些店面招幌和招牌背后,遮挡着的是丰富而驳杂的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烟火蒸腾的人间希望,从中发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幽微情感和人性。”
从创作形式入手,宋嵩认为“繁城三部曲”是介于网络文学类历史小说与知识考据型历史小说中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打破了纯文学与类型文学的壁垒,同时兼具文学的深度与阅读的故事感。
小说的语言给崔庆蕾留下深刻印象。“风景的细致描写、大战前的环境铺陈,以及人物心理的递进转折,无一不充满了诗性的表达。”傅逸尘也表示,诗性风格恰恰消解了武侠谍战所蕴含的超现实感,同时人物强烈的悲剧性的英雄情结也使作品增添了对复杂人性的描摹与勘察。
这些年来,海飞一直游走在小说和影视文学的创作中,对于“故事”的迷恋,让他沉醉在不停的书写中。在他心中,时间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好的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风尘里》《江南役》《昆仑海》是第一组“古谍”小说,分别写的是北京、杭州、台州和琉球四座城市。“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向,与一座座的城市相关。所以取名为‘繁城’”。《昆仑海》中,海飞在后记中写到:一年之后一切都变成了虚空,昆仑粉碎了这场阴谋,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始终是渺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获得的所谓的快乐,和蚂蚁获得的面包屑的快乐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