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进的文学方阵—— 2024四川省区域(绵阳)文学创作研讨会举行
12月18日上午,四川省作家协会创研室主办的2024全省区域(绵阳)文学创作研讨会在绵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文学评论家、文学期刊及出版社编辑等,就绵阳文学创作现状、未来发展等进行研讨。四川省作协创作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四川作家》报执行主编徐良主持。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创研室主任杨献平说,绵阳是文学重镇,绵阳作家队伍老中青完备,是一个有明显地域性、辨识度高的群体。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小林认为,绵阳文学发展的整体基础、总体格局不错,作品量大质优,长篇小说创作取得标志性成就,有一支实力强、结构较为合理的作家队伍,有历史悠久的文学刊物《剑南文学》,在扎牢基础、构筑高原的同时追求高峰,让绵阳成为“拥有全国气象的四川文学重镇”。
在绵阳作家群体中,青年作家群备受关注。绵阳市文艺评论家主席何琴英认为,绵阳良好的文学环境,聚集了一大批青年写作者,近年来佳作不断,成为绵阳文学写作群的重要生力军。《山花》杂志编辑龙垚通过研读李木一、粟小栖、羊亭、马青虹、杨娜、雨然等青年作家作品,认为他们都在寻找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绵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任祭红认为,绵阳青年作家的小说基础好、起点高、成长快、观念新,注重对生命个体的关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王其进重点研究了陈霁的《风吹白羽毛》、安昌河的《信仰三部曲》、薛世荣的《天佑烧坊》等,认为这些作品扎实厚重、地域特色鲜明、辨识度高。评论家冯源认为《天佑烧坊》具有历史化的民间化、写作立场的个性化、叙事手法的虚构化等特征,为读者打开了审美的想象空间。
绵阳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冯小娟认为,绵阳有一批成熟的散文作家,他们的创作融合了新散文、小说、非虚构等文学作品特点,为散文创作带来新的气象。绵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资富认为,绵阳的诗歌创作深受李白文化影响,具有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的风格,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特色鲜明。
针对绵阳文学的未来发展,与会的作家、评论家、编辑等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