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年过八旬,他的作品依然充满“向上攀登的精神”
来源:文学报 | 袁欢  2024年12月15日09:53

韩国作家黄晳暎,1943年出生于中国长春,童年经历战争,颠沛流离,有过流浪、打工、出家、当兵的艰难人生。他穿越苦难而来的现实主义风格,克制冷静、凌厉深刻,也深深影响了金爱烂、李沧东等后辈的创作。金爱烂曾说:“如果说韩国作家里面有什么传统,我觉得就是黄晳暎作家说的‘我站在去世者的这一边’。我们想要善待去世的人,其实等同于我们珍惜人生,我们珍惜生命。”

《日暮时分》是黄晳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曾入围2019年国际布克奖,还获得2018年爱弥尔·吉美亚洲文学奖,中文版近日首次引进出版。小说以双线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两位主人公朴敏宇和郑友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勾勒出了一幅被现代化大潮淹没的故乡图景,追问“我们以前住过的地方,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成为记忆中的标本。过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留下的是什么?”

近日,年逾八旬的黄晳暎来华参加读者见面会。翻译家薛舟、媒体人权小星与他展开文学对话,与读者们分享作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写作生涯。

黄晳暎表示,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最重要的是可以帮他跳出来,更客观地去看待现实与世界,“这对我来说也是走向世界、遇见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通路,我的作品也逐渐产生了我自己特有的形式和特有的风格,就是大家现在常说的现实主义。”薛舟提到正如他在《日暮时分》的序言中曾写道的,“这些经历既是惨痛的回忆,也是他生命中宝贵的养分,同时为他提供了观察国家、民族、社会的窗口。后来的文学生涯中,他不断回望这段岁月,不断反刍这些经历,最终通过一部部卓尔不群的小说映射了民族的历史。”

黄皙暎表示自己喜欢读中国作家鲁迅的《故乡》、余华的《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现实性与人民性其实也是他的作品内核。他说,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或韩国,东亚整体经历了一个压缩式快速发展的过程,其中当然会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有很多人的眼泪。他认为韩国文学非常可惜的一点是很多人去写农民文学,但是没有劳动者的文学,“我跟自己说,要写一个关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我下定了决心,以铁道劳动者为人物中心来构造这样的一个故事。”所以才有了他的最新小说《铁道员三代》,并入围2024年国际布克奖。很多人认为这本小说是民间的现实主义,对此黄皙暎认为,“我们通过人民的口碑去谈论、流传下来,这样的文化故事非常生动,我们称之为‘民谈’,所谓的‘民谈’就是现实和虚构之间没有分界线的东西。”而小说恰恰生发于此。薛舟表示,从年轻到年老,黄皙暎的作品始终体现了一种“向上攀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