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绿洲》2024年第4期|张清闯:铁门关的桥
来源:《绿洲》2024年第4期 | 张清闯  2024年12月26日09:33

这里的桥,在延伸路的梦。

岑参曾踏足此地,他以诗人独有的敏感和才情,留下了“铁关天西崖,极目少行客”的千古名句。然而,那只是历史的印记,一段被戈壁沙尘逐渐湮灭的过往。倘若岑参能够穿越时光,目睹今日的铁关西崖,或许他会感慨万分,将自己的诗句修改为“铁关天西崖,芸芸商贾集”。

1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行中,承载着无数梦想者的希望与期待。对于中国人而言,最美好的追求莫过于精心编织属于自己的梦想,并将这一传统代代相传。梦想,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在困境中坚持的信念,更是我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明确方向。

祖父的梦想,经过他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父辈手中得以实现;父辈的梦想,通过他们的艰苦创业,又在子女的奋斗中化为现实。而子女们继续传承着这一梦想编织的传统,凭借着自己的创新与创造力,使得梦想在他们手中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就这样,梦想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超越,为世人留下了无数令人感慨的传奇记忆。

七十载光阴流转,梦想悄然沉淀于孔雀河之畔,而今,这一梦想终于绽放出绚烂的光彩,成为现实。

在辽阔的塔里木,为了满足牧民的需求,推动当地的繁荣与发展,英勇的军垦一代挺身而出,在壮丽的孔雀河上铸就了一座雄伟壮观的木桥。这座桥长达百余米,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河流之上,气势磅礴。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仿佛整个大地都在欢庆这一时刻。在过去,每当孔雀河进入汛期,汹涌的洪水都会无情地吞噬试图过河的村民和孩子。尽管这片土地饱受缺水的困扰,但水在村民的心中,既是生命之源,又是带来恐惧的灾星。

修桥时,村民还很穷,但穷也挡不住筑梦的步伐,村民把自家传承了几代的上好木料送来架桥,只要为架桥,村民在所不惜,坦荡的心怀让人感动。

崭新的桥,在长河上挺立。清晨,沐浴霞光的牧民赶着牛羊像逛集市一样从桥上通过;夕阳西下,牧归的村民在袅袅炊烟中满面喜色款步移过大桥;赶集的日子,牧民带着孩子赶着驴车、牛车,听着木轮轱辘缓缓碾过大桥,心里的喜悦荡漾在脸上;孩子们手扶栏杆,看水旋流,看鱼穿梭,看野禽嬉戏,笑声在桥上飞扬,新的梦想在孩子们心里诞生了。

为了屯垦事业发展,不仅要架桥,改善通行条件,还要驯服河流,筑坝引水。官兵说,都江堰、郑国渠,那是古人的杰作,那是过去的历史。今天我们的屯垦人不仅要传承历史,更要创造历史。于是代表屯垦人艰苦创业的十八团渠诞生了。

一千三百名官兵,在孔雀河的上游持续奋战八个月,在岑参笔下的铁关天西崖,硬生生凿出了一条三十多公里的大渠,引水灌溉荒原。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挖掘沟渠的队伍中,士兵与将领并肩奋斗,共同挥洒汗水,他们之间不存在身份的差异,仅有一份共同的劳动使命。尽管年龄各异,黑发与白发交织,但这并未削弱他们的坚韧与热情。他们秉持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以双手创造奇迹。历史将他们铭记,称他们为屯垦人,赞美他们的勤劳与奉献。

在龙口,一场盛大的渠道竣工庆典隆重举行,有幸邀请到将军亲临现场。此次庆典是为了庆祝军垦人员在新疆开凿的首条大型渠道剪彩并启动供水。这一历史性的壮举,为我国各民族数代人所未曾目睹,堪称各民族共享的福祉。

剪彩仪式结束后,各族民众欢声笑语,热烈的氛围弥漫现场。即便将军也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如同孩子般跃入水中,与士兵们共同庆祝渠道建设的圆满完成。

目睹浩渺清泉沿渠道奔腾而下,将军字正腔圆地提议,鉴于这条人工河系贵团十八勇士开凿而成,不妨将其命名为“十八团大渠”。闻言,渠道之上欢腾雀跃,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条寓意着各民族繁荣昌盛的渠道,自将军启动枢纽的那一刻起,穿越时空长河,润泽我国五十万亩历经数十万年干旱的沙漠,为各族人民带来了七十年丰收的喜悦与安康。

2

苍茫大漠中,孤独的烟雾笔直地升腾,黄河之畔,夕阳映照出圆满的景象。那凄凉的烟雾,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人们,这里的村庄疏落,人口稀少,农业生产方式古朴而落后。

屯垦人群秉持精神,传承品质。在此,集体力量得以空前凸显,集约化能量充分发挥。以屯垦为核心,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步积累。屯垦的延伸领域包括工业、商业、教育等,社会所需之物,屯垦大树皆能茁壮成长,结出优质果实。各项品质卓越,产品系列丰富,堪称上乘之作。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屯垦方式已无法满足屯垦人的追求。在这一背景下,城镇化的梦想迅速膨胀,成为屯垦人追求的新目标,进而使得他们的理想在实践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步入新千年的十八团大渠,无疑不能荒废,她在满足大渠两岸各民族数十万亩耕地的灌溉需求之外,又在新时代的十年里焕发出璀璨光芒。屯垦人在渠畔建立起一座城市,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仿佛在沙漠戈壁中一夜之间崛起了一座秀丽山峰,吸引了东西往返的游客赞叹不已。由此,戈壁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座年轻的城镇重振了商业,推动了工业,更凝聚了庞大的人气。因此,闻名而来的商贾纷纷投资,东联西出,集约化的优势再次显现,地处“一带一路”要冲的屯垦人将智慧化为科技进步的农机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步入了西亚各国。

当然,发展经济的屯垦人,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与本分,不仅在理念和意识上坚守屯垦戍边职责,而且从环境、生态上传承了老军垦的精神和文化。为了时时提醒自己,屯垦人把这座年轻的城市取名叫“铁门关”,寓意为了边疆的稳定,世世代代扎根边疆,镇守边关。

如今,将军远去了,但将军的嘱托没有忘,国家的使命没有丢。流经铁门关市的这段十八团渠,屯垦人也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将军河。有意义吧?这就是屯垦人的胸怀和气魄。

有河当然就要有桥,水是城市的魂魄,桥是城镇的精灵,有了桥城市才能灵动活泛起来。于是,将军河成为铁门关市的景观河。为了纪念将军当年带来的这群兵,将军河上架起了各式各样的桥梁,桥与河构建了魅惑现代人眼球的景观。

3

桥,作为道路之延伸,承载着历史与现代之交融,为今日屯垦人呈现了一部沉甸甸的红色历史篇章。

每一座桥梁皆独具特色,其形态各异,构造不同,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时代,蕴含着各自的深刻寓意。尤为引人注目的三五九旅桥,更是引起了众多细心人士的探究与深思。在“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上,这座桥梁究竟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底蕴呢?

老一代军垦战士皆知,一首传唱甚广的《南泥湾》,让三五九旅名扬四海。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三五九旅将士们将一片荒芜之地,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成为陕北的富饶之地。毛泽东、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亲临视察,并对此地的发展成果赞不绝口。他们亲手耕耘,自给自足,创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的辉煌成就。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转瞬即逝。三五九旅的将士们今又何在呢?他们是否继续传承着英雄的传统,书写着新的传奇?历史证明,英雄永垂不朽。如今这座新兴之城,便是他们众多传奇之一。城内居民,皆为三五九旅的后代,传承着先辈的荣光与使命。

解放战争时期,三五九旅的老战士们英勇解放了大西北,击败了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国民党胡宗南、马步芳部。他们一路西进,翻越祁连山,解放了张掖、酒泉、玉门等地,迫使驻疆国民党部队起义,实现了新疆的和平解放。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他们进驻新疆,开启了新疆发展的新篇章。

三五九旅的将士们怀揣着四方之志,立志建设新新疆。他们来到这片热土,一切从头开始。头顶繁星,脚踏荒原,既守边关又屯垦。他们中有陕西人,却不留恋陕北的江南美景;有四川人,却不眷恋天府之国的沃土;有江浙人,却不贪恋鱼米之乡的富庶。虽然许多人没有文化,说不出多少大道理,但他们的心中却深藏着一颗忠诚祖国的心。当他们来到天山中段的霍拉山下时,便下定决心扎根于此,在万古荒原的戈壁滩上建设美丽的家园。有些人甚至一生都未曾离开过这片土地。

倘若将他们每个人的荣誉奖章一一统计,恐怕将数以万计。一位将军生前曾赋诗云:“根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正是三五九旅将士们的真实写照。将军去世后,其骨灰撒在了天山之巅,与他的战友们融为一体,永远守护着这片屯垦人驻守的土地。

这座桥梁,从南泥湾延伸到如今的铁门关,它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地的实体桥梁,更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史诗。流水潺潺,岁月悠悠,虽然时光已经冲刷掉了许多痕迹,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消逝。

4

军垦桥,与三五九旅桥毗邻,作为三五九旅历史的重要延续节点,见证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们,尽管各自带着家乡的方言,但在这里,他们共同选择了普通话作为交流的桥梁,这种普通话带有边疆独特的风味,如同自然界中七色光汇聚成白光,展现出一种和谐共融的景象。这种转变,不禁让人联想到人与自然的相通之处,成为生物学上“人肖自然”的生动例证。

这些老战士们,起初都是带着家乡的气息和习惯,用现代语言来说,或许显得有些“土气”。然而,经过部队熔炉的锻炼和洗礼,他们的情感、心理和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逐渐摆脱了小农意识,融入了部队大家庭,形成了国家意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觉悟,更实现了从关注个人家庭到服务国家大局的华丽转身。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随着思想觉悟的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农耕生活,而是成为了有理想、有追求的革命战士。他们深知奋斗的目标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他们在面对荒凉边疆的艰苦环境时,依然坚守岗位,勇往直前,成为了真正的军垦战士。

当八千湘女和众多齐鲁女子融入这个集体,与他们共同组成军垦家庭时,军垦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共同追求着纯洁的爱情和崇高的理想,携手哺育了数十万军垦后代。尽管他们在战争年代的文化水平有限,甚至很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写,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理解戍边屯垦的意义和革命战士的忠诚本分。

作为革命战士,他们有着明确的爱憎标准和责任感。他们深知加入革命队伍就意味着要对工作负责、为使命担当。这种使命感和职责感让他们自豪地投身于共和国最为壮观和规模宏大的屯垦戍边事业中。

当时,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粮食运输成为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主席和党中央号召驻疆官兵参与生产劳动。战士们积极响应号召,自己动手打造农具、修建炉灶、从事木工等劳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生产条件,为屯垦戍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战士都在践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理念。他们相信,在南泥湾创造传奇的他们,同样能够在新疆的万古荒原上创造奇迹。经过艰苦的屯垦创业和不断开拓,他们不仅扎根边疆、开垦绿洲,还建设了城镇和花园,将三五九旅桥的精神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军垦桥的荣誉和成就,正是这些战士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结晶。他们的努力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和成就,也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宝贵的财富。这份成就,既是个人的荣耀,也是集体的骄傲。它展示了军垦战士们巨大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这种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军垦桥依然屹立不倒,它承载着那份巨大的荣誉和成就,从南泥湾一路延伸至今。它见证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也将继续见证着军垦事业的未来发展和辉煌成就。

5

军垦人创业之初,不仅志在改变荒芜,驱散贫困,更致力于造福新疆各族人民,致力于办实事、做好事。在将军河畔,漫步其间,可见九座桥梁屹立,每座桥皆蕴含深意,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故事。

对于三五九旅桥与军垦桥的意义,已然不言而喻。至于创业桥、敬业桥,其内涵自不待言。而为民桥、利民桥与安定桥,则与屯垦戍边的使命紧密相连。自古以来,边疆地区与中原在经济与科技发展上均存在一定差距。这批老兵进驻新疆后,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亦积极协助地方建党建政,筹划建立各类经济组织与单位,助力农村土改,并推广先进的耕作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春天,第一野战军二军步兵六师师长张仲瀚在南疆重镇焉耆街上挑担捡拾肥料时,对战士们强调,新疆百姓耕作不施肥料,解放军进驻后必须助其转变此落后观念,鼓励多积肥料,以增加土地肥力,进而提高粮食产量。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六师进疆后的第一年便展开一系列富民利民的举措,此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进疆后的次年秋天,十八团渠开始挖掘。一个月后,解放一渠、解放二渠相继动工。水利设施的兴建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十八团开闸放水之际,周边乡民纷纷前来观瞻,欢庆之情溢于言表。其中,一位百岁老人更是手击鼓点,为人民解放军献上颂歌,足见军民关系之深厚。至今,这三条大渠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灌溉着数百万亩土地,滋养着两大垦区。

为民、利民之举凝聚了人心。十八团渠建成后,沿线百姓得以享用清澈渠水,果园产量提升,作物收成增加。百姓心中自有明镜,官兵之善举,他们铭记于心。渠水带来的喜悦与感动,洋溢在百姓的笑脸之上,深藏在他们的心间。每当十八团官兵经过,百姓总会热情邀请进屋,奉上热茶与水果。虽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部队的铁律,但在这些淳朴的百姓面前,却显得不那么适用。因为,你若不去,他们真的会不高兴,甚至会生气。这种入乡随俗、尊重民族习惯的做法,也体现了官兵的深厚情怀。

为民桥、利民桥延续着这种优良传统。如今的军垦后代,依然秉持着兵地共建的理念,与地方乡村保持着亲密无间的联系,共同谱写着军民团结、和谐共处的美好篇章。

6

沿河观景,桥梁映入眼帘,仿佛引领我们从荒原一步跃入绿洲的怀抱。其中,知青桥承载着一段无法回避的厚重历史,它不仅是军垦桥的延伸,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创业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天为屋,地为床,虽非战争年代,却同样面临着重重挑战。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接纳知青到团场参与生产建设,特别是那些来自大都市的知青,无疑成为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举。他们满怀理想与追求,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既具备丰富的知识,又充满青春的活力与思想。每一位知青都有自己心中的青春偶像,他们追求高尚、纯粹与无私,成为了团场最优秀的建设者之一。

这批创造历史的上海知青,在加入团场后迅速为团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对于未曾踏足上海的老军垦而言,上海是他们心中的天堂之城。因此,他们对待这些大都市来的知青格外重视,并欣然接受他们所带来的改变。知青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团场一些落后的生活习惯,更在无形中推动了老军垦接受现代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这种文明新风的熏陶,使得老军垦逐渐摒弃了粗犷、不拘小节的习性,开始感受到文明生活的美好。

其中,知青们对于节假日休息时间的诉求,成为了他们最早提出的一个要求。过去,老军垦实行的是“大礼拜”工作制,即工作十天休息一天。然而,知青们希望与上海工厂的工作时间保持一致,改为一星期休息一天。这种合理的诉求得到了老军垦的理解和接纳,从而实现了工作制度的改进。

此外,知青的卫生习惯、穿衣风格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老军垦。他们让老军垦们认识到了色彩与时尚的关系,懂得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减少疾病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许多上海生产的家具和生活用品逐渐走进了军垦家庭,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景观。

艰苦付出的老军垦们不仅改变了荒原的面貌,丰富了这片土地的物质世界,更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他们实现了生产的集约化管理和经营,开垦出的万顷农田整齐划一,树木成行,俯瞰之下如同棋盘格般规整,平视则宛如桃花源般美丽。这片现实的绿洲方阵,正是老军垦们辛勤努力的结晶。

团场在边疆地区率先引入机器耕作农田,极大地提升了物质文明水平。同时,上海知青的加入也为团场带来了新知识、新的生活模式以及精神文明的新风。他们改变了老军垦们的旧有观念,推动了团场文化的繁荣发展。

当时的知青们虽然年轻稚嫩,却在艰苦的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军垦团队的骨干力量,成为了一个时代发展的象征。如今,活跃在军垦团队中的许多干部和技术骨干都是这批上海知青的学生。他们无疑成为了军垦团队历史中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

7

戈壁、沙漠、盐碱滩,这些地域长久以来均保持着原始的地貌特征,环境艰苦,气候恶劣,历经千秋万代,鲜有人迹涉足。然而,他们的到来,却将这片荒凉之地变为生机勃勃的绿洲,把改天换地的理想变为现实,为自然环境的改善树立了典范。人进沙退,这不再是空泛的口号或遥不可及的计划,而是他们以实际行动铸就的辉煌成就。

敢作敢为,勇于担当,是他们的精神风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他们的行动准则。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一段段传奇的历史,这些历史正在现实中继续延伸,成为共和国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是兵团精神,是几代屯垦人共同凝练出的宝贵精神财富。

胜利桥、青山桥等标志性建筑,是屯垦戍边事业成功的见证,也是胜利者的丰碑。当我们走过这些桥梁,凭栏远眺,不禁会想起那些为军垦事业付出巨大努力的先辈们。他们虽已隐入青山绿水之间,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头,为屯垦事业竖起了一座座无形的精神丰碑。

正如军垦桥上留下的诗句所云:“汗撒黄沙荒漠拓,血流紫塞雪冰融;挥汗边疆描锦绣,屯垦荒野绘桑麻。”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军垦人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也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

将军河上的桥梁虽是有形之物,但军垦事业的桥梁却是无形的。有形的桥梁连接着历史和现实,而无形的桥梁则连接着新老军垦人的心灵,成为激励新一代屯垦人勇担时代使命、续写屯垦事业新篇章的不竭动力。

有形的丰碑矗立在天地之间,而屯垦事业无形的丰碑则矗立在数百万军垦人的心中。这些无形的丰碑,不仅是屯垦事业的辉煌见证,更是军垦人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为屯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