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孟小书新作《猎物》:直面网络世界的个体命运和精神困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欣闻  2024年12月07日13:11

12月1日,孟小书新作《猎物》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此次研讨会是“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4精品研推工程”第五期,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作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文艺出版社承办。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出席会议,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主持会议,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担任学术主持。

贺绍俊,梁鸿鹰,潘凯雄,张颐雯,刘大先,饶翔,石一枫,张菁,走走,丛治辰,徐刚,马小淘,孙睿,张鹏禹,张天宇,曹译,万小川等作家、评论家参加研讨会。北京作协签约作家、《猎物》作者孟小书出席研讨会。

《猎物》是青年作家孟小书的小说集,是北京作协2022年度签约扶持作品,于202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由《狩猎》《白色长颈鹿》《终极范特西》三个中篇构成。网络世界的林林总总,与现实温情与残暴纠缠往复,无尽的故事在作家的笔下产生,展现了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的深层次困境。与会专家对这部作品的文本实验、叙事结构、主题内涵、人物塑造等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猎物》采取了列车式的小说结构,三部中篇就像三节车厢,彼此独立又相通,形成递进再反转的关系,使得文本更加复杂,内涵更加丰富。小说展现出作者跨文化的思维,其中对于盖先生为代表的西方人物的描写很精彩。更重要的是,将猎场作为人类社会的象征,是这部小说深沉的主题,然而作者并没有刻意彰显,而是将主题完全隐藏在故事情节之中。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指出,《猎物》既可以看成三个独立的中篇,又可以看成一部有关联的小长篇,以互联网作为“猎”的重要工具,在叙事中完成三个连击,展现出现代社会青年的普遍精神困境。“作者利用有限的篇幅,在互联网的广阔空间里表现出丰富繁复的社会现实、充满起伏的个体命运,自由、生命、困境这些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在互联网世界中被不断追问、不断探寻。”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表示,这部作品不是围绕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是以出走与突围引发的结果来建构叙事,远行、打猎,都是对于自由与新生活的追寻。同时,他认为小说在紧张的故事、密集的动作之外,应该加强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深度挖掘。

《猎物》将新的元素融入传统小说的,北京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张颐雯感到,一方面小说的叙事结构、矛盾设置、情感和价值观是传统的,另一方面又将网红经济、电信诈骗等社会热点融入其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当下性。“小说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现实为核心,而是以虚拟社会为核心,网络对人物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小书

孟小书

青年作家石一枫重点分析了《猎物》这部作品所表现的异域空间。他指出,从世界文学来看,不是每个国家的文学都能出现大量异域空间,中国作家对异域空间的写作也经历了不同阶段,从聚焦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拓展到对世界不同角落的关注。异域空间的写作对于作家是很大的挑战,把没有那么熟悉的地方写得特别熟悉,这体现了作家本人的能力。

《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指出,《猎物》有三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整体感,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也呈现出某种整体性。二是思考力。小说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追——如何找到和世界相处的自洽性和平衡感。三是情感力,作家努力让笔下的人物有透气的可能,让读者看到生活的温情与希望。

《收获》app主编走走将《猎物》定义为一部功绩社会小说,她认为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劳动异化的社会、一批劳动异化的人,在功绩社会的强迫下,生产自己、经营自己、展示自己,把自己当成猎物提供给别人。《猎物》的整个创作过程也是对抗浮躁的过程,给出了一种停止自我剥削的可能性。

孟小书写作得生命力打动着青年作家马小淘,“她在光怪陆离的生活表面还是关注形形色色人的挣扎和欲望。《猎物》讲述了非常残酷的故事,但阅读过程很轻盈,作家展现出了非常轻快的处理残酷的能力。”

张莉作在会议小结中谈到,孟小书能够非常好地传达出青年的生存状态和青年亚文化对整个时代变化的影响,她期待孟小书未来写出更敏锐、更丰厚地传达今天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

孟小书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她坦言,距离最近发表的小说,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中间也遇到了很多写作的困难,今天专家对于《猎物》的解读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对于今后的写作也很有启发意义。

研讨会最后,赖洪波做总结发言。她指出,为青年作家召开专题研讨会,是各个代际批评家对青年创作力量的托举,对于青年创作也是很好的推介和助力。孟小书的新作《猎物》展现出青年作家介入现实的勇气和能力,她把社会热点用文学的叙事勾勒出来。但是社会热点进入文学后如何呈现,还需要作家持续的创作探索。目前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的广度和人物性格的丰厚程度,还有不少需要提升和探索的地方。她期待,在各方面的共同助力下,以孟小书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作家进一步提升介入现实、用文学书写现实的能力,展现更为丰厚的文学世界。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据周敏介绍,多年来,北京市文联始终把加强青年文学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文学新生力量作为北京文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北京老舍文学院形成闭环式全链条的青年作家培养模式,北京作协成立青年作家委员会,依托签约作家制度扶持优秀青年作家,为青年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搭建各类平台。下一步,北京作协、北京老舍文学院将充分尊重青年作家成长规律,继续广泛统筹资源、搭建平台,全方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为北京作家队伍培养坚实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