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学》2024年第9期|王继颖:拐错的路口(小小说)
璀璨的灯光照亮了满堂挤挤挨挨的期待。气喘吁吁的苗叶瞥视一下主席台,一眼就瞥见坐在一排人正中间的丁一。丁一一如既往神色蔼然,目光亲和,似乎正望向刚进会场的苗叶。起早赶路的辛苦瞬间被台上的目光抽去。
苗叶最后一个从后门进来,只觉偌大的会场满满当当,没好意思张望前面是否有空位。她才在最后一排靠墙根儿的位置坐下,主持就请她和邻座的人往前挪,说前面还空着几个座儿。正合心意。她轻迈脚步奔向第一排靠过道的空位。丁一以满面笑容迎迓她。那笑影恍如天光沐浴的田园,愉悦的土地上有儒雅的树,有自信的庄稼,有关切的草,有鼓舞的花……苗叶以同样的笑影回馈丁一。
主持人的开场白、领导的致辞,苗叶都没听进去。丁一的文学讲座终于要开始,陪坐嘉宾纷纷起立走下主席台,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误坐了嘉宾席,也明白了丁一笑影的田园里还有提醒的蜂蝶在飞。还好第二排尚有一个空位,她慌乱起身,快速收抚尴尬。
为到省城听丁一讲座,苗叶起了个大早,盘算着早早到会场,跟以前一样,选一个距丁一很近又不惹眼的位置。
她和丁一最早都在博客发文,互相留言评论,后来互加QQ,如今微信往来。虽然网上读写交流长达十年,她仍愿近距离遥望,默默做丁一的铁杆粉丝。她感觉无论自己坐哪儿,丁一都能看到,他绽放的个个笑影,总有几个独属于她。丁一是省城一所大学著作等身的中文系教授,苗叶是县城机关单位的文员。有共同爱好的线牵着,丁一从没流露过倨傲之气,苗叶也从没觉得自己卑微。有一次她在网络中搜索,不仅得知了丁一的出生年份,还惊喜地搜到他的生日。网络中邂逅的文学大家,竟和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
那年丁一送文学下基层来到苗叶生活的县城,给苗叶发了希望会场一见的信息。苗叶去学习,坐在会场前面不惹眼的位置。那是她与他第一次相见。丁一宽额方脸,声音浑厚,现身说法讲写作,讲着讲着就送给听众满面的笑容。有几个瞬间,他的目光扫视台下,碰到她的眼神,满面笑容就变成天光沐浴的田园。讲座结束,文学爱好者追星般与丁一合影。她上前时,丁一喊出她的名字。照片上,鹅蛋脸儿上挂着羞赧微笑的她,与他并肩而立,两人之间只有一道窄窄的缝隙。那是她与他最近距离的靠近。一次微信联系,她将珍藏的合影发给丁一,只礼貌地说了几句话,便难为情地道了再见。怎么不难为情呢?丁一希望一见的信息,生机盎然的笑影,与她比肩的身姿,经她反复品读,似乎现出特别的韵味。而她,早已是温馨小家的女主人。很久后整理微信,与很多好友对话框里的图片已被清理,不能再打开。那张合影却完好地存在聊天记录里。两人的聊天记录,她的请教,他的指点和鼓舞,她都可以熟记。她舍不得删,原来他也没删。凝视照片,两人之间那道缝隙似乎更窄,丁一的笑影暖阳般照耀着她这株向日葵。读写的艰难,都化作成长的营养。
清早路灯下的国道还算静寂,成全了她的回忆。在一个十字路口,本应顺国道南行的车占了左转道。她索性左转,向东行百余米又掉头转回路口。对面指示灯是可以直行和左转的绿灯。只要在这个路口左转,就能回归国道,按预想早到会场。她明明记得开了汽车的左转向灯,感觉车也确实向左转了弯。回忆继续,还夹杂了憧憬。前行片刻,天光大亮,行驶很多趟的国道突然变得陌生。导航提示,车已偏离国道。七拐八绕,才重新驶回国道。她克制着思绪,小心地驱车赶路。车在会场外停好,她一路小跑着,思绪又拐回让她偏离方向的十字路口。
几年后,苗叶受丁一之邀赴省城,以优秀作家的身份给中文系学生讲课。她坐在台上,满面笑容,声音慈和,现身说法……她发现,专注讲解自己的写作实践和理念时,根本不会特别关注台下某个人的眼神,哪怕丁一教授就坐在前排,哪怕他身边坐着温柔美丽的丁夫人。后来听丁一说他俩那些微信聊天记录里鼓舞苗叶的话语,有几句就从丁夫人指尖拼出。
讲完课,苗叶仍驾车从国道返程。她把稳方向盘,想再看看那个拐错的路口却再没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