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渔的吃蟹哲学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三 白  2024年12月10日09:32

“秋风起,蟹脚痒。”吃螃蟹的季节,总会想到嗜蟹如命的“蟹仙”李渔。

李渔,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的文化巨匠,他不仅对戏曲、文学有巨大贡献,而且在美食、颐养等方面也颇有研究,特别对吃蟹有一套实践心得。

在李渔看来,天下的食物论美味都比不过螃蟹。有人曾跟他说福建有叫“江瑶柱”“西施舌”的海鲜,比蟹好吃。后来他到福建,亲口品尝这两种海鲜之后,坚决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说,“柱”可观不可食,“舌”可言不可嚼,根本不能与蟹相比。

李渔在他的《蟹赋》中,对螃蟹大大赞美了一番:其形,“龟兮无尾,鱼兮不鳞”。李渔说,螃蟹身备阴阳之合德,位居燥湿之通津,生于水而游于陆,食于稻而饮于河。分开来像燕子,只是少了双翅;合起来像鸳鸯,只是多了四只脚。其状,“特生一甲,横扫千军”。李渔称螃蟹为“铁甲将军”,其壳如一身坚硬的铁甲,随时可以挡敌攻击,面对滚烫之水也不屈服,靠近火源仍然傲骨坚挺,哪怕死于战场,也依然身披红甲。其内,“锦绣填胸,珠玑满腹”。李渔赞美螃蟹胸中满是锦绣,腹中都是珠玑,黄的是金,白的如玉,还没入口,先饱眼福。就像打开的书卷,未读其意先见其文,空气中都透着甘甜的味道。

吃蟹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食蟹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从李白的“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到苏轼的“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从杨万里的“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镕腹未成沙”,到曹雪芹的“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各有各的吃法,各具各的风味。而在李渔眼里,吃蟹别有一番风情,不能为吃而吃、为饱而餐,否则就是暴殄天物,辜负了造物主的一片心机。

对李渔来说,吃蟹要有仪式感,先吃什么后吃什么都有讲究。他认为,吃蟹要先吃筐再吃瓤。筐就是螃蟹的背壳,这里最易打开,打开它,就会发现里面仿佛藏着珠宝、贮着黄金。瓤是腹部,那里如同百宝箱,黄的如金、白的如玉,油油的、腻腻的、甜甜的、香香的,是难以形容的美味。吃完这些再吃足,最后吃螯。蟹足可以像竹子一样一节节折下来,四对蟹脚可分为十六节,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可以一节套一节,把里面的肉一点点戳出来吃。两只大钳子最有吃头,所以留在最后。李渔说,按这样的步骤吃蟹,吃前一筐,吃完还是一筐,体积上一点没少。

作为一个美食家,李渔在饮馔上主张“重蔬菜、崇简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他不吃狗肉、牛肉,不猎杀奇兽,不追求异果,追求食物的本味。对于蟹,他也主张清蒸为好,而且一定要整只蒸,不要掺杂其他食材。如果拿来做汤,鲜是鲜,但蟹的整体感就没了;如果拿来炖,肥是肥,但蟹的鲜味没那么浓了;如果剁成块,拌上酱油、淀粉等来煎或红烧,颜色虽然更鲜艳,但蟹的本味失去了。李渔说,世界上好的东西,都适宜单吃。螃蟹又鲜又肥、又香又腻,色香味都已到达极致,添加任何调料都无异于用篝火为阳光增色、用掬水让河流上涨,皆为徒劳,反而会破坏它的本味、掩盖它的鲜美。

李渔家里有一只专用于买蟹的储钱罐,每年螃蟹还没上市时,就把钱准备好了。因为他嗜蟹如命,所以家里人就把钱罐里的钱叫作“买命钱”。李渔把螃蟹上市的九月、十月称为“蟹秋”,每到这个季节,螃蟹没有一天断供。有时怕吃完了接不上,就让家里人洗净坛子,用酒糟把蟹腌制起来。李渔家里有个丫鬟,对腌制螃蟹独有研究,李渔就叫她“蟹奴”。虽有蟹奴,但吃蟹时,李渔还是坚持自己剥。他说,凡是吃螃蟹,必须保持它的完整,蒸熟后放在白色盘子里,摆在桌上,让客人自己取来吃,剖一只吃一只,掰一条腿吃一条腿,气和味才不会泄漏掉。他还说,做别的事情都可以让他人代劳,唯独吃螃蟹、瓜子、菱角三样必须自己动手,即剥即吃才有味道。

李渔一生不为名所累、不受利所驱,他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活得踏踏实实,过着一种“有戏有味”的慢生活。他一生足迹遍及18省212县,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看过的人、吃过的美食不计其数,但他从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而且食所未食,尝所欲尝”,也因此留下了大量描写蟹的诗歌与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妙趣横生的人物形象。

李渔称自己最不喜欢盆中花、笼中鸟、缸中鱼,讨厌那些压制事物自然生长与人性自由发展的桎梏与牢笼。他在一首吃蟹诗中写道:“诗买何曾买得穷,越餐胸次越玲珑。大受无肠公子益,教我横行毋踧踖。”他称自己受到螃蟹“横行”天下的启发,要以自己的文章去规正风俗、警惕人心,去改善人们的“活法”。

李渔一生,越是艰难越向前,经历了书被烧、钱被盗、货被劫、作品被盗版,以及落榜、遭疫、白发人送黑发人等一次次打击,他从来没有退怯。该吃蟹时吃蟹,该写文章时写文章,任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他坚信:“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做大事业的人必然要有大视野、大格局。为了不让此生有憾,他通宵达旦地创作,最终写成《闲情偶寄》,留下传世文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