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老杨的风水宝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强  2024年12月03日15:20

初秋的晨曦,携着微风,洒在永兴河湿地公园。公园里鲜花夺目,青草幽香,果实绽放,杨树成片,槐树成荫,茂密的绿柳树沿着永兴河河岸成行列队。蝉声烈烈,鸟鸣声声。赶早的人们或散步在曲折的木道,或骑行在河边石径,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或打着太极,做着八段锦。还有的横笛悦耳,琴声悠扬,三五成群地轻歌曼舞……

在公园的一隅白亭处便看到了那用双臂合拢也抱不住的绿柳树。这样的垂柳共有七棵,勺型排列着。魁梧的树干六丈来高,或直或弯地刺向云空。光亮褐色的皮肤,凹凸的褶皱里记忆着流年。树冠密匝匝的,墨绿的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青色的亮光。长长的柔软的枝条顺顺地垂下,在微风里轻轻地摇曳。

老杨踏着他那辆半旧暗红色的三轮车,车斗里放着一件钓鱼折叠椅、一把保温壶,还有一台正播放着袁阔成评书《白眉大侠》的暗红色播放机。老杨顺着庆丰路慢悠悠地骑着他的香车,满脸悠哉惬意。

“老杨,干嘛去?”有人向他高声打招呼。

他冲来人挥挥手,指指白亭子方向。

老杨想的是“七仙女”。

碾过永兴河水泥桥,桥下河水幽幽,河草碧绿,芦花初白。老杨的目光并没有过多地停留——他看到的是:婀娜轻盈的柳枝的呼唤。

老杨今年八十有四,身体还算硬朗,但他懂得人过八十按月活的说法。他常对“七仙女”说,要是哪一天去了,就不会再陪你们了。他知足了!

五十多年前,这一片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稻田。水都是永兴河来的,老杨就是这一片儿的管水员。这组水田的东段,不知是什么原因,水稻矮矮的稀稀拉拉的,就像人头上长着的一块疥疮。成熟后的稻粒也不饱满,既影响产量也不美观。老杨当时也就是二十六七的样子——想尽了各种办法总也解决不了。上面下来检查总是因为“疥疮”而丢了荣誉,评不上红旗单位。 因此,老杨挨了不少批评。老杨琢磨着,既然长不好庄稼,种树应该可以吧。割出这一小块地来,大田也看不出有什么损失。“疥疮”没有了,看上去整齐了,荣誉也就来了!生产队同意了老杨的想法。老杨精心规划,就在这个地方种上了七棵柳树,是那种长着长长枝条的垂柳树。树是以北斗星的形式呈现在这片稻田的。老杨用手抚摸着树干对树说,北斗在天上指方向,你们就在地上陪我看稻田,给我指方向吧。

柳苗两米多高,有茶杯口粗,婷婷玉立如少女般。老杨戏称“七仙女”。

“七仙女”开始很不听话,不是歪在一边就是抱在一起,要不就是倒地不起。老杨是扶了这个搀了那个。后来还是在“七仙女”的根部堆成土台,找来竹竿在每棵的腰部绑定成三角形。又在“七仙女”的四周固起一条土坝围成个孤岛,以防稻田水直接寖泡。固基完成后,就是虫害了。为了防虫,特别要防天牛。天牛的虫卵产在树皮的褶皱里,一旦发现就得及时用坚硬的利器剔除。老杨腰上便多了一把常年不离身的折叠水果刀。“七仙女”欢呼,老杨就是她们身边的带刀侍卫。

骄阳如火的时候,老杨就在灌田间隙躲到“七仙女”身边庇荫;小雨绵绵的时候,老杨也来到这里避避雨歇歇脚。“七仙女”在老杨的目光里慢慢地长大起来了。

金秋的十月,百亩的稻田宛如铺就的一层厚厚的金色地毯。“七仙女”矗立在地毯之上,披着黄金色的盔甲。微风斜过,吹拂着老杨那古铜色的面颊。老杨仰望着“七仙女”的枝条如飘逸的丝发在眼前飘舞。心里多了一丝惬意。

分田的时候,老杨是用一亩口粮地换来了“七仙女”。老杨说值那就真值,老杨心里丢不下“七仙女”。

随后的岁月:永兴河黑了,腥了,枯竭了。水田就变成了旱田。成了沙土地。部分成了荒地。有的在地里种了香椿,种了梨树;还有的做了蔬菜大棚,做了苗圃园,五花八门零零散散。地还是那些地,景尽管不是以往的景,但不知为什么村人们的饭桌上却丰富多彩了。

老杨的承包地变成了养殖基地与“七仙女”连成了一片,围了围墙,墙内热热闹闹的。

老杨五十岁的时候发福了。胖胖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养殖基地让他挣了不少钱。

老杨有钱了,在村里盖了三处亮堂堂的双飞檐大瓦房的大宅院。三个儿子每人一处,分出去单过了。

“七仙女”更茁壮了。村人们说,老杨真是得了大便宜,占了一块风水宝地。

十多年前,老杨的村子拆迁了,他的名下补偿了好几套楼房。又看到公告,政府下大力气疏解整治永兴河,还河水清明,给百姓清新的空气。还要在河两侧建一个大型的湿地公园。

“这下可好,老杨又要发财了”。村人们说。

老杨不理会人们如何说,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国家给的。国家造福百姓,给百姓一个宜居的美好家园。

老杨有自己的想法。

老杨在基地徘徊了许久,他望着“七仙女”,抚摸着她们粗壮的身躯。沉默了几天后,老杨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他经营了三十来年的养殖基地捐了出去……

“七仙女”处,建造为特别的景观,供游客游赏。这是老杨唯一的请求。

老杨说,有一片净水,有一处优美的环境,就是咱老百姓最好的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