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状元甲天下
来源:中国艺术报 | 王国猛  2024年11月21日09:15

再访黄山市,我是冲着徽州文化而来的。上次登览黄山,绝壁孤松、仙界云海、悬崖天梯尽收眼底,始证“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今我来思,很想深入历史,看看徽州的前世今生。

走出黄山机场,我问接机的朋友,此为何处地界,他说机场地处休宁境内。休宁建县于东汉时期,原名休阳,后改名海宁,隋文帝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定其名为休宁。朋友介绍得很详细,语气中隐隐带着自豪。我不以为意,古代州县之名皆有来历,文化气息十足,不像现在随意命名区划道路,但凭兴之所致,毫无底蕴可言。过去的人很讲究,一亭一台都要思虑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更毋庸说一座城池,其名必由来有自。推而论之,休宁之名有出处并不奇怪,且其名其典丝毫不觉绝妙。何况这座县城,时下也才二十余万人口,经济总量不到二百亿,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县城,在古代,应该人口更少,经济更弱。在我印象中,休宁县的存在感极弱。然而,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县,竟然是“中国第一状元县”,宋明清三朝出过19名文武状元,雄居全国各县之首。要知道,有些州县千百年来连一个状元都未诞生过。休宁的冲天文气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我查阅了那些状元郎的有关历史资料, 19位中有两位是武状元,17位是文状元,他们大都是位极人臣的国之栋梁,如南宋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的吴潜,明代官至礼部尚书的任亨泰,清朝官至一品左都御史的金德瑛、官至湖广总督的毕沅、官至军机大臣的戴衢亨、官至礼部右侍郎的王以衔等等,而且文状元无一例外地进入过翰林院,修撰过国史。那时的惯例,一甲前三名进士几乎都进入翰林院,二甲进士中腹有诗书者方有资格进翰林院,对普通进士来说,翰林院高不可攀。而状元郎,朝廷一定是重点培养,进翰林院几成标配。所以他们如果坚持走官场,致仕时少说也会在四品以上。

这些人中有些还是气节高迈的民族英雄,如主张抗蒙的吴潜,明朝积极抗倭的沈坤、抗击清军的黄赓。也有些不愿混迹官场,早早就辞官归故里,如汪绎等人。无论他们官职大小,得意与否,我都心怀敬佩,他们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是人中龙凤,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非天才而何?他们出生于皖南山区,靠力学而成就自身,走向天下政治中心、文化峰顶,同时让休宁这个江南小县熠熠生辉声名远播,他们千载盛名不朽!

一直以来,徽商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没想到徽州的文人居然更加超拔挺出,正应了那句话,工商发达之地,必有文化鼎盛之邦。休宁在过去,人口最多不会超过二十万,却进士过千,状元十九,整个徽州士子官宦更是数不胜数。这个皖南山区的弹丸之地,迸发的文化之气却如此强劲,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不由肃然起敬。这里有句自古流传的俗话,叫“生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话虽粗,却透出古徽州人对读书的态度。走进徽州古城古村,处处可见鼓励读书的楹联家训,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夜静斗撑弹剑月,秋高风洗读书天”“文章圣经贤传,阴骘宰相状元”……不胜枚举。老一辈的严格要求敦敦教导,当然是莘莘学子们勤学苦读的压力所在,做不好学问、考不上功名,不唯在宗族祠堂中暗淡无光,在亲朋好友面前也羞愧难当。而且这里还是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等文化艺术的发源地,文脉绵长,长盛不衰。如此文化氛围和先天文气,任谁就学于其中,不生起奋发用功之心呢?

考究那些状元郎之身世,虽有少数人起于寒微,但更多人是徽商之后。徽商多出生于贫困家庭,在外打拼磨砺渐渐成为富商巨贾,他们深知文化的好处、读书的功用,不仅自己贾而好儒,而且几乎人人都希望宝树生于自家庭院,自然要花大价钱营学堂请名师以课子孙。后代凡取功名,生意之家遂为簪缨之族,这种荣耀正是人人之所共望。上要求,内奋发,外鼓励,同竞气,这大概就是休宁屡出状元郎的缘由吧!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致敬古徽州人的才智学问时,心下也不免有些遗憾,如今的徽州,自然山川之美依然引四海游客尽折腰,但人文之境似乎还停留在往日的辉煌。走在休宁的街头,竟无来由地想起辛弃疾的几段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期待在古老的徽州大地,有人高声回应道:“廉颇虽老,犹能加餐饭,挽强弓,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