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首届“成仿吾文学批评论坛”聚焦“地方性写作与历史重释”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4年11月18日20:34

11月15-17日,首届“成仿吾文学批评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省作家协会《江南》杂志社共同主办,主题为“地方性写作与历史重释”。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近五十位专家学者就当代文学中地方性写作的新变、史料解读与当代文学的历史解释等学术问题展开研讨。

论坛现场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通过视频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哲贵出席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主持开幕式。

李敬泽以“革命”“人民”“现代”“先锋”四个关键词概括成仿吾先生的文学精神,呼吁广大文学研究者与评论家在新时代发扬成仿吾文学精神,推进新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有效发展。李敬泽表示,地方性有悠久且深刻的学术脉络,是近年来文学和文化中的重要的现象和理论命题,互联网时代与世界文学背景下的地方性处于高度流动状态,需要被不断重新建构与理解。文学史料的整理和编纂同样是对当代文学研究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新时代的文化条件下如何认识、辨析、确认史料的意义与价值,关系着变动中的文学现场与变化中的学术规范。

陈剑澜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欢迎与会专家的到来。他表示,地方性写作与史料研究既是中国当代文坛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文学多样性的实践,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新历史阶段的调整与深入,更是新时代文学研究求新求变的结果。举办首届成仿吾文学批评论坛是希望研究者关注当代文学与现实问题、与当代人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紧密关联,坚持以大历史观和历史主动精神强化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使命责任。

哲贵从自身的创作经历出发,回顾多年来的写作旅程,他感到有非常珍贵的“温暖”与“激励”。哲贵说,文学批评与研究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极大意义,写作者如同孤独旅人在创作之路上踽踽独行,优秀的学者与评论家的文章如同灯塔或闪电,照亮写作者的道路,“在我的创作上,深刻地感受到批评与写作是彼此参照与照亮的关系。文学的人与人之间、事业与事业之间存在着温暖与激励。”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分别作了开幕主题发言。程光炜以杨沫的史料挖掘为例,讲述了史料的一次、二次采用,并深入到研究者与材料的关系,以此阐述史料重释问题。黄发有表示,文学批评需要有历史视野,要重视批评家的史料意识,进而为文学批评的场域注入新的活力。关于地方性写作的议题,何平以鲁迅笔下的鲁镇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等作家作品为例,结合百年中国新闻学的发展思考地方性写作的源流,并强调在当下认识地方性写作的具体语境。李遇春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地域”“区域”和“地方”三重历史性概念的异同,以及地方性自身话语范式演变。

开幕式后,两场主题分论坛分别进行。

论坛一的主题是“当代文学地方性写作的新变”。王宏图、何平、李遇春、李建周、张翔、哲贵、李宏伟、陈培浩、李蔚超、何同彬、杨辉、黄平、李松睿、杨丹丹、张晓琴、卢桢、邵栋、唐诗人、李静、樊迎春、刘欣玥、赵天成、谢尚发、韩欣桐、龚自强、余夏云、朱婧、林云柯、臧晴、姜肖、陈泽宇等评论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地方性写作的表现与内涵。与会者以“新南方”、“新浙派”和“新东北”写作为例,探讨地方性写作的发展脉络、世界背景和创新可能,并对有关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建构。大家认为,“地方性写作”的提出,极大地开拓了学术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的空间。地方性写作有着对历史的传承,经历了1980年代寻根文学等思潮与创作实践的演变,并由此生发出与浩瀚历史文化对话的更多可能性。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危机与流动性的深化,地方性写作也在回应地方如何建构自我主体性的问题。在不同的文学形态中,地方性写作体现了对人类精神性的探索。从地方性出发,文学能够发现世界和个体经验,是对文学批评固有的中心权力格局的反抗,也是唤起社会活力和文化活力的方式。

论坛二的主题是“史料解读与当代文学的历史解释”。程光炜、黄发有、斯炎伟、易彬、武新军、李建立、易晖、陈艳、袁洪权、王秀涛、邵部、王杰、石岸书、魏华莹、黄敏劼、马杰等学者先后发言。大家围绕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脉络、作品价值、史料运用及批评实践展开广泛讨论,既有对经典文本的细致剖析,又有对重要史料的新鲜发现,展现了文学研究的多元视角与深度思考。与会专家认为,史料是连接文学与历史的重要桥梁,书信、报刊等材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时代风貌的见证,提供了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线索,促进了文学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此外,本场与会者还就文学与革命经验的关联,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研究方法及标准思考,艺术作品跨媒介改编的可能性,基层文学研究与文学发展变迁等方面展开思考与交流。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均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做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做论坛总结与致谢。

成仿吾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社会科学家,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1978年-1983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近年来,成仿吾先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纪念成仿吾先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推动新时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特设立“成仿吾文学批评论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打破地域限制,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未来,还将以“成仿吾文学批评论坛”就相关话题展开进一步的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