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眺望时光消逝 ——西渡编《戈麦全集》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4年11月14日16:13

11月10日,“眺望时光消逝——西渡编《戈麦全集》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此次研讨会是“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4精品研推工程”第四期,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作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漓江出版社承办。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出席会议,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主持会议,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担任学术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敬文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伟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桃洲,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冷霜,诗人胡子博、伽蓝、徐萧,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光昕,国家开放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张世维,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诗歌》编辑述川,《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曹译等参加研讨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戈麦全集》编者西渡出席研讨会。

《戈麦全集》于2024年3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卷。戈麦是1980年代末崛起于当代诗坛的一颗耀眼诗星,是继海子、骆一禾之后又一位卓然独立的诗人。《戈麦全集》由戈麦生前好友、知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西渡编辑,收入目前所能找到的戈麦所有原创诗歌、翻译诗歌、小说、文论、书信、散文,大量作品系首次发表、入集,并附详尽的戈麦创作、评论年表,以及亲人、诗友、评论家关于戈麦的回忆和对其作品的评论,具有很强的阅读、研究和文献价值。

与会专家围绕这部书,对戈麦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文学价值等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吴思敬认为,戈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贡献,他的诗歌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心理,对于那个时代的思想史、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戈麦也是中国当代诗歌智性写作的典型代表,推动了诗歌创作的发展。他提出,《戈麦全集》为戈麦研究提供了最丰富、最完整的文本,也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部重要的资料性文献,其出版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张谦分享了漓江出版社与戈麦之间的渊源。1993年,张谦作为只有两年编龄的青年编辑,策划推出了西渡编的《彗星——戈麦诗集》,成为戈麦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诗集,为诗人赢得了最早的一批读者。30多年后,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戈麦全集》再次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该书问世之后赢得了诗歌界的广泛关注,被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评选为2024年度优秀出版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戈麦全集》责编、诗人胡子博分享了编辑出版过程中的感动与思考。他坦言,通过编这本书对戈麦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戈麦的文学才华是非常全面的,他的小说、文论、散文都非常成熟,他的思想也是非常成熟的。尽管生命很短暂,但他已经通过文学作品,特别是他的诗歌证明了他是一位能够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和确立自己地位的诗人。

敬文东表示,西渡为《戈麦全集》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但这些工作都是值得的,因为他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戈麦这位重要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戈麦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的全部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借由这部书,见证了西渡和戈麦之间的深厚友情,见证了对文学真实的、有温度的理解。

夏可君以《脊背上的污点》这首诗为例,认为戈麦的诗歌中有罪感伦理的彻底的觉悟,“脊背上的污点”是人性绝对的盲点,是需要借助绝对他者的凝视来发现的命运的未知。在戈麦的元素诗中,他看到了用自然抵抗人性、擦去“脊背上的污点”、从死亡中重生的可能性。如果说戈麦的诗有未来的价值,那就是一种来自于基因、来自于生物性、来自于自然的生长力量,这在我们这个时代仍有意义。

周伟驰谈到,戈麦的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元素,被反复使用,比如黄昏的星、彗星、麦子等,这些意象会唤起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感受。在翻阅海子、北岛、西川的书时,也能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代氛围,这种氛围连接同时代的很多诗人,由此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从意象到节奏、情绪有非常接近的地方。

张桃洲认为,戈麦是80年代之子,是上世纪80年代整个文化、诗学、哲学思想各个方面所滋养起来的写作者。他的作品一方面植根于80年代的氛围,另一方面又挣脱了80年代,进入到了90年代,并且非常敏锐地感知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点对个体、对历史、对时代等很多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伽蓝在发言中说,正如西渡所言,“戈麦不是‘站起来歌唱’,而是成长为时代的肉身。戈麦的写作最敏锐、最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尖锐冲突。”诗人必须全身心地融入其时代,让时代的呼吸进入自己的呼吸,时代的血液流淌在自己的血管,让个人的生命经历、感触、印象、幻想和词语在自己的内部发生并成为自己的命运。

张光昕认为,戈麦的诗歌中扑面而来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别的社会气氛、精神氛围,一些词语、意象和抒情的方式有点类似海子和骆一禾。但他又把海子和骆一禾奠定的80年代诗歌最高点向前推进了,这种推进不是向更高的高处、更远的远方推进,他反而是回到内心的某一个位置。《戈麦全集》的出版,激活了戈麦的诗歌种子,让戈麦重新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曹译分析了戈麦不同时期诗歌的发展变化。她认为,尽管他的诗歌在不断变化,但不断自省、不断自我拷问的智性色彩是一以贯之的。他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无论是前期觉得现实生活是琐碎、喧闹、庸俗的,还是后面觉得是严峻的,他都一直保持着清亮的目光。这也使得他的诗歌逐渐走向成熟,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性,有穿透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感。

张莉作会议小结。在她的心目中戈麦是一个天才,仿佛感觉诗歌的语言在追着他,尤其是关于元素诗的写作,非常精准,既具体又抽象。她认为,一位好的诗人实际上是精通炼金术的,能够把语言炼成金子,把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炼成金子。《戈麦全集》作为他个人生命的留存,给了我们更多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

西渡对与会专家、出版社和所有喜爱戈麦诗歌的读者表示感谢。“戈麦的诗歌某种意义上没有被神圣化、殿堂化,戈麦依然还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不是通过教科书,不是经由文学史的权威叙述来接受戈麦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机缘、自己的生命经历和戈麦的诗发生一种私人性的关系。”西渡认为,这样一种状态可能是诗歌存在的更根本的方式。

研讨会最后,赖洪波做总结发言。她指出,《戈麦全集》的出版,既是西渡基于友情、基于对戈麦诗歌文学价值的认同,开展的一项很有纪念性的工作,同时也对中国当代诗歌史具有重要意义。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戈麦诗歌的意义,探讨戈麦诗歌对于当下诗歌写作的启示,这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文学课堂,对推动当下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也很有意义。

“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精品研推工程”是北京市文联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策划组织的文学品牌活动,自202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6期作品研讨会,旨在通过深度研究和重点推介文学精品,引导北京作家提高创作质量、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打造发现精品、研究精品、推介精品的重要平台。

合影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