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高铁驶过莱州湾
来源:齐鲁晚报 | 张行方  2024年11月14日08:37

深秋的莱州湾风平浪静。新建成的潍烟高速铁路线上,复兴号列车风驰电掣,穿隧道,跨沟堑,过平原,如一条银色游龙掠过胶东半岛。

车厢内,我倚窗而坐,如佩索阿所说“不动的旅行者”。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变换,城市、村庄、田野、丘陵、河流、海岸线……那些熟悉的风景,影子一样倏忽闪过。人在旅途,思绪亦在时间里穿越。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历史积淀相映生辉,让人恍惚觉得穿行在一条悠长的时空隧道中……

复兴号从烟台站始发,穿芝罘城区,向西而行。它驶过的线路,两千多年前,曾经是一条帝王东巡之路。公元前221年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三次东巡至此,“过黄(龙口)腄(福山),穷成山(成山角),跋之罘(芝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2200年前,半岛地属东夷,人烟尚十分稀少,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帝王的车队浩荡而来,车辚辚马萧萧,甚嚣尘上,可以想见,那该是何等震撼的盛大场面。

高铁疾驰而过,往事越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东巡的遗迹早已被时间抹去,只留下“秦台”“辇道”“养马岛”等地名和传说,如历史的残片,零星散落民间,偶尔引发人们的联想。

车窗外闪过福山站。福山为烟台市辖区,因“鲁菜之乡”“中国大樱桃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而被称为“三乡福地”。这里还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故里。王懿荣故居在福山东古现村(今属黄渤海新区)。清咸丰九年(1859年),15岁的王懿荣首次离家,携弟妹随母亲远赴京城。他们乘坐马车,沿莱州湾西行,然后北上,一路颠簸,星夜兼程,一个月后才到达北京。此后40年间,他又因赶考、探亲、丁忧等多次往返于这条路上,直到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投井殉国。一百多年过去了,漫漫古道早已无迹可寻,历史却永远记住了那个铁血鸿儒决绝离去的背影。

高铁驶入蓬莱站,停留2分钟。蓬莱古称登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蓬莱阁、海市蜃楼和“八仙过海”传说而闻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交通工具的浪漫想象。而风驰电掣的高铁,则是这些浪漫想象之外,更为奇异与魔幻的出行方式。

登州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初冬,登州城迎来一位匆匆过客:48岁的苏轼接到朝命,官复朝奉郎,知登州军事。六月,苏轼自常州启程北上,一路游历山水、访问友好,走走停停,抵达登州城时已是十月十五日。从常州到登州,这段800公里的旅程,他足足走了四个月。未料,到任仅五天,十月二十日又接到朝廷任命:进京任礼部郎中。于是,十一月二日,苏轼结束在登州短暂的任职,再次踏上漫漫旅途,沿胶东半岛北岸迤逦西去,赴京都开封履新。

高铁驶出蓬莱,10分钟后到龙口市站。龙口在秦代置县,原名黄县,史载为始皇东巡时驻跸之地。这里也是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听信徐福之言,令其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最终,神山和仙药未寻得,消失于汪洋深处的徐福,却成为史上东渡第一人。

龙口自古多能言善辩之材。除了徐福,还有战国时期政治家淳于髡、三国名将太史慈、近代民主革命家徐镜心等,当代更有不少相声及演艺名家,民间素有“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之说,以此调侃蓬莱人勤快能干、龙口人能说会道、莱州人足智多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说法虽为调侃,却也不无道理。

龙口人口才好,但绝非只重嘴上功夫,这里历来不乏实干笃行的实干者和实业家。例如清代丁氏家族,当铺、钱庄遍及十余省,富甲一方,人称“丁百万”。改革开放后,这里更涌现出一大批实力企业,高铁站南侧不远,即是著名的南山集团,烟台市最大的民营企业,一座方兴未艾的工商业新城;而在北侧不远处海边,有一座现代化的石化产业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不久前刚刚投产。

10分钟后,高铁驶进招远站。金太宗天会元年(1131年),析掖、黄两县置招远县,“招远”二字,含有“招携怀远”之意。但因为偏僻闭塞,一直难以“招徕远客”。龙口粉丝就是交通制约的一个佐证。招远是龙口粉丝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有300多年生产历史。清末,粉丝外运,要经由龙口港集散装船,因此得名“龙口粉丝”——明明是招远造,却被邻县冠名,只是因为受制于交通。

招远自古盛产黄金,境内黄金遍布,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号称“中国金都”。高铁站东南方向,有远山影影绰绰,那就是罗山,堪称全中国“含金量”最高的山,其附近60余公里区域内,分布着千余条可供开采的金矿脉,储量之大,品位之高,世所罕见。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通了高铁的招远,“黄金宝地”的金字招牌必然将更加名副其实。

高铁驶入莱州市。莱州古称掖县,向为莱州府治所,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邑。这里特产丰富,如名闻遐迩的梭子蟹、对虾、月季、玉雕、状元笔等。我印象尤深的却是这里的羊汤。烟台开通动车前,坐绿皮火车到济南需绕行青岛,颠簸七八个小时才到。那时候,我们出差去济南一般不坐火车,人少时坐大巴,人多时则由单位派车。乘汽车走高速,也得五个多小时。若是单位派车,返程时,必定在过潍坊后提前下高速,走218老省道,到莱州城喝上一顿羊汤再走。这一顿羊汤有望梅止渴之效,特别是在冬季,旅途困乏,停车喝上一顿热乎乎的羊汤,一行人顿时就有了精神。

莱州羊汤起源于三百年前的朱桥镇,这样一顿羊汤,九百多年前的苏轼自然不能喝到。元丰八年初冬,从登州出发赴京城履新的苏轼,一路车马劳顿,到莱州时,天上飘起了雪花。天寒地冻,朔风料峭,他遥望雪后的莱州湾和若隐若现的三山岛,写下一首《过莱州雪后望三山》:“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参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安期与羡门,乘龙安在哉。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诗中描写了旅途所见,表达了诗人背井离乡的无奈以及对自然境界和自由精神的向往。旅途艰辛,仕途坎坷,并没有影响苏轼旷达豪放的心情,自莱州向西,又依次过青州、济南、郸州、南都,一个月多后才抵达繁华京城开封。

到京城后,苏轼没有“新官不理旧账”,他根据在登州调查掌握的情况,立即呈奏《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和《乞罢登莱榷盐状》两道奏疏,很快得到朝廷批准,解决了当地海防和民生两大难题。登州百姓感其功德,在蓬莱阁上建祠纪念,留下了“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佳话。

窗外闪过灰埠站。这是平度境内的一个小站。收获后的大地萧疏空旷,远处一排排枯黄的秸秆,安静地站在深秋的田野里。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段经历。二十多年前,也是在这个季节,刚参加工作的我,和同事去济南出差。我们开着一辆微型面包车,返回时,遇到济青高速公路堵车,因为归心似箭,从平度段提前下了高速,想抄近路回烟台。那时没有导航,荒郊野外,也无人打听,只好试探着往前开。谁知路越走越窄,面包车在机耕路上一路颠簸,最终开进了大泽山南麓的一片黄豆地里……

高铁飞驰,轻悄无声。全长237公里的潍烟高铁,自历史深处迤逦而出,又向着远方绵延而去。

我想起这条铁路的前世今生。

回溯中国铁路发展史,或许没有哪条铁路的修建,像潍烟铁路一样命运多舛,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和波折。

潍烟铁路的修建史,最早可追溯到150多年前。早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一位叫福开森的英国商人倡议修建烟潍铁路。潍县,自古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说,为当时北方商贸重地,而烟台刚刚开埠不久,是当时山东唯一出海口,两地一旦开通铁路,发展前景必然广阔。

然而,令福开森大失所望的是,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习惯了闭关锁国的清朝统治者,视火车为“奇技淫巧”,对修建铁路十分抵触。1876年,英、美两国商人合谋,由英国在华代理人怡和洋行操盘,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铁路通车不久,即被清政府赎回拆除。

历史的潮流滚滚而来,倒行逆施无异于螳臂当车。彼时,觉醒的洋务派开始睁眼看世界,而巨大的经济利益亦诱发了西方殖民者的觊觎之心。1897年11月,德国殖民者侵占胶州湾,1899年开始勘测胶济铁路,1904年6月,胶济铁路通车。

随着胶济铁路开通,修建潍烟铁路的呼声再起。在当时的《烟潍铁路规划图》上,烟潍铁路连接烟台、福山、登州、黄县、掖县,至潍县与胶济铁路接轨,走向与今天的潍烟高铁基本吻合。

1904年,烟台商号“仪沣德”集股修建烟台至济南铁路,未果。1906年,绅商刘麟瑞等倡修烟潍铁路,又未果。

首尝胶济铁路甜头的德国殖民者,极力游说外务部和山东省,企图承建烟潍铁路,但遭到拒绝。后来又多次通过买办暗中运作,均未得逞。

1907年,商人张德山筹建烟潍铁路,成立“福潍铁路有限公司”,按照“官督商办”原则制定方案,筹集筑路资金。因拒绝“洋股”参与,德国人横加干涉,筑路计划最终流产。

1909年8月,烟台盎斯洋行执事谭宗灏筹建烟潍铁路,并禀请山东巡抚孙宝琦转邮传部立案。二十世纪初,全国各地兴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反对外国列强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在护路运动影响下,民间人士抗议外资入股烟潍铁路,外务部觉得事态严重,遂与邮传部相商,计划由官方拨款修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倾覆,烟潍铁路计划随之折戟沉沙。

民国初年,烟台商界再度倡修烟潍铁路,呼吁“该路一日不兴,则烟台商务一日不振”。1912年8月21日,孙中山先生到烟台,详细了解烟潍铁路方案及筹建过程,并呼吁政府加紧筹办。不久,袁世凯授予孙中山“筹办全国铁路全权”之职。9月26日,孙中山到济南,与山东都督周自齐商谈修筑烟潍铁路计划。在他后来的《建国方略图》中,清晰地标示了烟台至潍县的铁路线。

1913年6月,烟台商人刘麟瑞等晋京,呼吁“允准商办烟潍铁路,以振商业而挽权利”。民国政府交通部回复,主张官办。

1914年,一战爆发,日德宣战,11月,青岛被日军占领,胶东道尹吴永趁机上书,阐述修筑烟潍铁路的迫切性。1915年7月,烟台总商会拟定《烟潍铁路公债办法》,次年3月报经交通部批准,5月1日在烟台动工。但因日本《二十一条》阻挠和财政款项没有着落,数月后被迫停工。

1918年,商人陈良臣筹集股金,屡次咨请交通部立案筑路。日本使馆得知消息,先后数次抗议,交通部、外交部顾忌日本态度,决定“暂行缓办”。

1920年,华北大旱,民国政府交通部决定以工代赈,用赈灾款修筑烟潍铁路,招募灾民四千人,11月1日在潍县举行开工仪式。不料,翌年赈灾款停拨,交通部无奈之下,废止铁路计划,改建烟潍公路,并于1924年3月竣工。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往烟台的铁路才终于列入国家计划。1953年6月,蓝烟铁路开工。1956年7月1日,一列发自青岛蓝村的火车,在长长的汽笛声中喷着煤烟和蒸汽,缓缓驶抵半岛北侧的烟台西沙旺,从此结束了烟台不通铁路的历史。

2014年12月28日,动车首次开进烟台,我组织数十位媒体记者参加试乘体验,见证了那个历史性时刻。

2024年10月21日,潍烟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半岛北部的莱州招远等地首次迎来了客运列车。

胶东多丘陵。车窗外依次闪过一座座青山:磁山、艾山、罗山、云峰山……这些仙风道骨的山,已在此默默矗立了亿万斯年,此刻,它们遥望惊鸿一瞥的高速列车,满是惊诧与好奇。

复兴号一路向西,进入一马平川的昌潍平原。手机导航地图上,一个小小的蓝点正缓慢移动,它所对应的实景,是300多公里时速的贴地飞行。车窗外依次闪过胶莱河、潍河、白浪河、弥河,像一条条蓝色蛟龙,蜿蜒向北,游向水波澹澹的莱州湾。

复兴号不停地抵达,又不停地出发。不知不觉间,它已稳稳驶入昌邑站。昌邑古称“北海国”,东汉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在此任职,人称“孔北海”。昌邑是潍坊唯一的沿海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有一条著名的“渤海走廊”,经由这条走廊,大批共产党干部和队伍往来于胶东与鲁中两地之间。1941年2月,许世友将军率领清河独立团在当地群众掩护下,从这里穿越日军封锁进入胶东,创建胶东抗日根据地。除了人员交流,“渤海走廊”也是重要的物资通道,每年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和药品、食盐等重要物资通过这条走廊,从胶东辗转运往延安,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昌邑站,潍烟高铁接入潍莱高铁。两条高铁线接通,仿佛两条河的交汇,静水流深的旅程变得更加顺畅浩荡。从烟台到潍坊,这段古人艰难跋涉数日方能跨越的旅程,高铁1个小时便轻松跨越。人们的出行速度越来越快,时间随之慢了下来。

高铁改变了时间,也改变了空间。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山阻水隔的远方变得不再遥远。这是时代进步带来的红利,也是一个国家的励志故事。

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潍烟高铁是沿海通道的一段,也是山东“四横六纵三环”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车后,山东省高铁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胶东半岛高铁线路成环,烟台迈入全域高铁时代。

目前,山东正加快推进雄商、津潍、济滨、济枣、潍宿等在建高铁建设。纵横交错的高铁,将一座座城市串联起来,带动起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愿望随之流动,奔涌不息,浩浩汤汤。

【作者简介:张行方,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烟台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学生时期曾在《齐鲁晚报》《中国校园文学》《胶东文学》《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报刊发表作品。毕业后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23年重拾写作,作品见于《散文》《山东文学》《鸭绿江》《北方文学》《胶东文学》《青岛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湖南文学》等报刊。曾获第五届刘勰散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