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纪实
2024年10月,“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京举办。这是日本华文作家协会时隔五年又一次主办的国际华文文学大会。大会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海外华文文学发展,深入探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日本华文文学创作新趋向与新发展,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日本华文文学新成果和新特点。大会以“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为主题,分出“日本华文文学新趋向与新发展研究”、“日本华文作家与作品研究议题”、“日本华文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互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创作新趋势研究”、“海外华文作家与作品研究”等若干议题。来自中国国内近40位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文学杂志主编、出版社编辑等,以及十余名来自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等海外华文作家和日本当地40余名华文作家、学者与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日本《中文导报》记者、作家杜海玲与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吴志明主持。出席开幕式的主要嘉宾有: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朱文斌,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执行总裁李相银,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澳洲华文作家张奥列,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作家周励以及千代田教育集团会长、暨南大学日本学院日方代表栗田秀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城西国际大学教授、翻译家、诗人田原,东京话剧艺术协会会长、导演编剧凌庆成等。
开幕式上,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东京书房出版社总编辑、作家姜建强致欢迎辞。姜建强谈到,东京是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化精英域外集散地,日华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个文化传统的再传承再出发,所以日华文学的厚重、有趣及其特殊性都在于此。他还进一步指出,华文文学如何不再仅仅局限于华人世界,而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为读者所接受所喜爱,就要走出“我是谁”的身份认同的属性,来到“我和你一样”的共生语境中。他倡议把华文文学想象成共生的文化圈,并期待此次研讨会在这方面能有新见解和新突破。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向大会致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在新时代新语境下探讨日本华文文学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发展,关注日本华文文学的新成果和新特征,举办这样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研讨会,令人欣喜,并期待大会能成为日本华文文学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的平台,取得更多优秀成果。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杜柯伟也发来贺信,他定了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在华文创作的繁荣发展和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协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并祝愿大会圆满成功。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张福贵在贺信中说,日本华文文学近些年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多元的文学探索和丰富活跃的文学活动,日益受到文化界与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希望参会专家学者与作家在跨时空、跨文化的场景中,面对面交流并深度沟通,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共同提升华文文学国际影响力。
栗田秀子、蒋丰、李相银以及NPO法人日本汉语教师协会理事长、日本大学特聘教授吴川在开幕式发言,结合各自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发表了对日本华文文学的看法。
大会主旨发言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羽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德才做评议。发言的6位嘉宾既有学者也有作家。南京大学教授刘俊的《论日华文学中的“东京”》,论题有趣且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近代以来,东京一直是华文文学在域外的重要集散地。刘俊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日华文学中的两部代表性作品《上海人在东京》和《东京夜话》的研究,探讨了“东京”在九十年代日华文学中的形象、功能、价值和意义。作家钟求是以别样的视角和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海外华文文学。他在《华文文学如何注入中国经验和个人风格》的发言中,针对华文文学创作中提出的两点建议。一是海外作家对中国当代生活要有深度体验,要增强中国经验,只有可靠的中国经验与域外的观察视角相结合,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作品。二是广泛借鉴世界文学经验,融合中外文化,建构自己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日华文学中随笔创作的代表性作家李长声曾以“勤工观社会,博览著文章”自励。他的随笔以知识性、趣味性见长,故能引人入胜,又融入了自己深入的文化思考,故能给人启迪。他在《文学中的随笔与随笔中的闲话》中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讨论随笔的写作,对散文、随笔、杂文的辨析简洁准确: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随笔以知识性、趣味性见长;杂文则是文学中的匕首和投枪。朱文斌的发言《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日华文学新发展》较为宏观:一是对百年日华文学发展历程和现状作了宏观勾勒;二是总结了文明交流互鉴对日华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三是对日华文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旅美文学评论家、作家陈瑞林提出,日华小说近年的崛起已构成了与美华、欧华、澳华新移民小说完全不同的心理风景,成为了当今世界华文文学的独特存在。她在《日华小说的心理病痛》的发言中以作家亦夫和元山里子的作品为例,探讨了日华新移民文学的精神特征,认为日华文学中所书写的心理病痛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书写疼痛,彰显出文学的生命力,同时又不满足于疼痛书写,还以温暖的方式实现对疼痛的治愈与救赎。张奥列从海外作家的具体案例出发,讨论公民意识对于海外华人作家的意义,认为公民意识,就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社会参与度。强调写作中的公民意识,就是下笔时选择观察社会、表现生活、叙事审美的角度。公民意识下形成的家园情结,就是一种用祖籍国(中国)的文字书写祖国(所在国)的生活情怀,具有强烈的本土色彩与鲜明的华人情调相混合的特质。
此次学术研讨会分设“学者讨论专场”与“作家交流专场”两个专场。学者讨论专场共有24位学者发言。上半场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理事、青山学院大学教师、翻译家陈祖蓓主持,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一果进行评议。上半场发言的学者,有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闽南师范大学教授向忆秋、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张益伟等12人。下半场的主持人是原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王海蓝,评议人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艾尤。下半场发言的学者,有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田崇雪、东南大学教授张娟、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戴瑶琴等12人。发言者围绕文化记忆、身份认同、情感结构、双重勾连、民族寓言等关键词,对日本华文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思考。大家认为,身份认同问题确实是海外华人作家所遭遇的共同问题,但日本华人作家越来越超越身份认同困惑,扮演双重勾连的角色,成为两国文化的使者和沟通媒介,特别是元山里子等作家已开始了“双语写作”,使得他们对中日两国文化都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日本华人作家的写作也越来越多元化,涉及战争、侦探、情感和越轨等题材,这些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例如毕光明聚焦战争反思题材,周志雄和王小平都对日本华文作家的侦探小说进行了深入考察;赖秀俞从文化政治的视角考察了李长声的随笔等。再次,记忆问题仍然是作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战争记忆、遗孤叙事和故乡故国记忆,这些记忆不仅指向过去、现实,也指向未来。一些学者借助于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皮埃尔•诺拉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深入思考黑孩等人的作品。林祁则从“寓言”的角度对百年留日文学原点进行了追溯。作家们的文化记忆不仅针对过去和现在,也指向未来。
作家交流专场共有23位作家、诗人、编辑发言。上半场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作家万景路主持,《香港文学》主编游江进行评议;下半场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作家贾葭主持,《中文导报》副主编、作家、诗人张石评议。参会作家有的畅谈了自己的创作体验,有的针对在日华人作家的具体作品发表见解。周励回顾了自己留学美国的艰辛经历及其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在1990年代的畅销,并介绍了新作《亲吻世界》。日本华文作家春马、房雪霏、金蔚、景贤分别谈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困惑。江扬、王威、朱燕玲、胡百慧、王澄霞等与会学者、编辑等则针对以日华文学为主的海外文学与女性文学等发言。作家专场下半场,元山里子首先谈了自己从非虚构到虚构的创作心路历程。浙江传媒学院驻校作家周洁茹讲述了自己成为作家的经历。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员陆秋槎谈了自己创作推理小说的体验、世界性的推理小说的悬念和模式本土化的艰难。刘瑛、琪官、陈醒哲、王多圣、朱惠等也分别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或研究心得。与会作家和学者们还针对日华文学的创作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自由讨论。
大会闭幕式由中日翻译家协会会长、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金晓明主持,曾一果和游江做两个专场的总结陈述。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日中商报》主编、作家弓也直致闭幕辞。他代表协会表示对参加日华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学者与作家表示感谢,希望今后日本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能形成固定模式,定期举办,并评选奖掖优秀评论文章,相信日华文学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