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外文学研究存在问题与当下任务高峰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徐立勋  2024年11月03日10:38

10月28日,“中外文学研究存在问题与当下任务高峰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活动以新质生产力为语境,旨在探索中外文学研究如何与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任务相呼应,如何在前人学术思想与学术理路的基础上实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

此次高峰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主办,《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小说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编辑部的20余名专家共同就相关议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与会专家认为,直面中外文学研究当下困境,方能找到学科发展出路,明确中国学者的责任、担当与任务。潘黎勇表示,传统人文学科面临紧迫性问题,是探索新学术发展路径和学科增长点的契机,当代学者汲取前辈智慧,为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积聚不竭动力。彭青龙围绕外国文学研究,提出要紧扣“经典”和“前沿”解决学科焦虑和专业焦虑。围绕中外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出路与任务,聂珍钊重点阐明了文学理论的重构问题。他认为,当代文学理论应重构以适应时代。陈建华认为,应思考当下中外文学研究的新特点和新方法,利用全新的技术,更好地推动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刘建军从守正创新出发,认为应当发扬前辈的学术思想,补齐外国文学知识领域的缺项,引领先进性话题,为当下社会提供启迪。

厘清困境、出路与任务后,筑牢话语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意识,构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对外国文学研究而言尤为重要。查明建表示,理论创新和自主学术体系建构是中外文学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基础。中国学者需要在前辈成果上构建自主自为的中外文学知识体系。宋炳辉以学术史和思想史的视角深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维度,认为前辈学术史梳理与经验积累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李维屏点出了中外文学研究的困境与方法,呼吁学者提出新话语、新方法、新话题,构建国际化多元化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外国文学学科发展,使中国外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构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有效的方法论引领。对此,与会专家讨论本源性的问题,如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问题意识?从来如此的文学概念,便对吗?尚必武认为,当下外国文学学者应研究包括文学史料考证、文学现象问题、新型文学样式的生产问题、当下现实问题、中外文明互鉴融通问题在内的“真问题”。袁筱一呼应问题导向,探讨法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术经验与理论启迪对于中国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裨益。张帆表示,外国文学研究要实现中国化和本土化,形成批判性的中国话语,以文本为证,以时代为据,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传播体系的构建。董晓从选题趋同性出发,探讨片面化现象。面对琳琅满目的西人方法,他认为当下学者应静下心来,回应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质性问题。曹顺庆从文明互鉴的高度,反思了西方文明论误区,主张中国学界应当重写文明史,构建中国话语,明确文明互鉴意识,纠正西方文明论的谬论。金雯则强调,学者的自主性应与家国情怀和时代需求相结合,由小我及大我,逐步构建中国学术的自主知识体系。

与会专家不仅守正创新,聚焦当下,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和人文研究数字化也日益成为文理交叉学科领域的显学,专家结合新发展理念等视阈,展开跨界跨域的未来之思。陈众议着重论述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影响,强调掌握作为第一精神文化主权的语言文学,构建文学文化共同体。部分学者还从历史环境视野中探究科学技术。周敏回顾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史,重新思考了传统的世界文学概念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时代挑战。呼吁重新定义文学并保持乐观。王宁秉承家国情怀,结合核心议题,主张保持文理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发展路径和理论创新模式。

会议最后,朱振武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论坛揭示的任务,将时代挑战转变为学科发展契机。这将持续推进中外文学教研领域的创新驱动力,并为当下外国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