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至书香远—— 邬兰辉、温秋圆散文品赏会在深圳举行
10月27日,兰香秋色——福田区作家协会“五朵金花”之邬兰辉、温秋圆散文品赏会在深圳市福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福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福田区作家协会主办,福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办,木兰书院广东分院协办。
邬兰辉,会计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福田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先后在《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等十余家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著有散文集《木棉花开》。散文集获深圳市文化馆“2015年度群文优秀散文集二等奖”。
温秋圆,原福田区作家协会五朵金花之一,现宝安区松岗街道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撰写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文艺评论等各类作品200余万字,刊发于《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化月刊》《黄金时代》等刊,主持编撰《城市与人文》等著作。策划执行的文化项目“时代湾区”系统文化工程获“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工程突出贡献奖”。作品获广东省文化馆“我们的文化生活”征文比赛一等奖等。
品赏会对两位作家的散文创作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剖析,通过朗诵、嘉宾点评、创作谈等环节,多角度呈现作家邬兰辉和温秋圆的创作经历和心灵感悟。两位作家均来自广东客家地区,客家的淳朴民风和深厚人文积淀,给予她们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邬兰辉在创作谈中分享了她的创作故事和灵感来源。因为恩师的鼓励踏入文学之门,到后来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在福田作协这个平台得到蔡秀文、秦锦屏等许多老师的鼓励、帮助和鞭策,邬兰辉深感幸运。她一直从事财务工作,平常面对的是枯燥、严谨、理性的数字,而业余的阅读、写作让她深切体会到了文字之美。她用笔叙说着身边的人和事,书写了大量纪实类散文,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在她笔下流露出质朴无华的美。为了用文字缅怀逝去的父亲,她专程去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寻找父亲的足迹。邬兰辉说,真正的永别是遗忘,能够通过文字追忆故人,是一个写作者得天独厚的拥有。
温秋圆结合成长经历分享了创作感悟。受热爱文学、书法的爷爷和父亲影响,她中学时代就喜欢上了写作。爷爷为人为文的严谨,让她在写作时生发“对文字的敬畏”,像手艺人一样修修剪剪每一篇文章,力求语言简洁、干净;父亲对待生活的细节精致也深深影响着她,让她在面对每一个书写对象时,拥有去发现故事和细节的能力,她把这种触动理解为“摄受力”。“艺术需要很强的摄受力,文学也是如此。写作是对周围的一切始终保持高度敏感,在心灵受到某种事物的撞击后,觉知、顿悟,然后将之外化为文。”
在散文品赏环节,深圳市文联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顾焕金以“淳朴、平静、内敛”六个字形容邬兰辉的作品。他指出,邬兰辉的写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文风极为朴实,语言表达像泥土一样质朴自然。她的情感收放平和且内敛,虽无江河的大起大伏,但是照样撩拨读者内心的波澜,这也是一个作者功力所在。写对父亲的深情,她没有倾泻自己的情绪,表达上极为克制,使情感更加深沉。她始终收着自己,这种收比放对一个作家来说更难,收好了所起的作用,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清新、灵动、诗意”则是顾焕金对温秋圆散文的评价。作为媒体人,温秋圆左手新闻、右手文学,这种跨界恰恰给予她独有的一种文学表达能力。她在行文时运用的是新闻人的功夫,既有着新闻人的敏感、新闻人的思考,又用文学的载体表达情感,她的作品因此生动、寻味,且生命力极强。她写茅洲河的前世今生,如此厚重的历史题材,在她的文字里却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沉重,甚至不会有叹息感。“只要记忆的河流不止,人们就会诗意地存在”,有些句子流露着诗意,又充满了哲理。
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秦锦屏说,邬兰辉把她的真诚和善良投射到文本中,她的书写不出故乡方圆百里,但爆发力蕴藏在其中,让人从她朴实的文本中读出了真善美。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邬兰辉做到了这一点,她的散文结构非常严密,在严密中读者又能够坦然轻松地呼吸,因为它没有悬念和大的跳跃,让人在平静叙述中感受到她的真情。“我手写我心”是最好的表达,散文尤其如此,邬兰辉把她真诚、善良的本性全部誊写在文章中。秦锦屏认为,温秋圆的文字是非常有力量的,貌似柔软,实则很有力度。她的文字里经常有弓箭般的穿透力,这种穿透力正是她逐梦奔跑、朝梦想开弓的张力。她笔下勾画的是人世间的温情画卷,她总是把温润与美好呈现给读者。她的作品里总是流淌着诗意,而这些诗意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现代的发现,她能够把古今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让人们在她的文字中突然停下来有所感悟。
《深圳晚报》城区新闻中心主任、福田区作协副主席汪仕林指出,一个人的文风和成长经历有着很大关系,两位作者截然不同的风格也说明了这一点。邬兰辉的散文着重点在于写“人”,以平实的手法写身边的人,她笔下的故事实则发生在我们很多人身上,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让人们跟随她的文字回到过去,这是她可圈可点的地方。温秋圆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她观照事物的思考很有深度,思路也十分开阔,有着许多宏观面。她不仅写自我的情感,也关心着当下社会,始终保持着对社会与人文的思考,让人跟随她的文字去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她的文字也很有特点,语言成熟、功底深厚,对事理解析有自己的视角,行文没有赘言。
作家、评论家、福田区作协副主席凌春杰认为,作者独特的发现和鲜明的精神个性,决定了散文的质地与品相的与众不同。邬兰辉在不断交织的生活氛围、人物关系和时代喧嚣中,用心用情将身边人的故事打捞出来,不加任何雕饰,但附着真挚和热爱。她的打捞又不同他人,善于运用细节来写场景,读来让人感慨不已心生共鸣,这也许是其散文具有魅力的密码。凌春杰指出,温秋圆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注重民俗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吸收融合,用倾述的腔调,主要取材山川风物,有时间和空间的交织凝固,侧重思辨性和哲理性,追求文本偏向古典的诗的意境,有恬适、阔远的古韵,有大散文倾向;另一类则用了讲述的腔调,主要取材至亲至情,语言节奏舒缓,回忆中娓娓道来。整体上看,温秋圆的散文语言比较讲究,短短的文字中常常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妙细节。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周思明谈到,在邬兰辉笔下,始终贯穿着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情”字。她的散文集处处都有一个“我”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向外拓展,这里“我”的存在并非像小时代文学那种凸显精致的利己主义的狭隘格局,而是以自我为触发点,向外辐射到更大的概念,凸显现实主义乃至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美学特征。同时她是一个文化情结较重的人,笔下的自然风物常常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如她对客家山歌慢慢消逝的反思,都让其散文多了一种文化情结。在周思明看来,温秋圆是个多面手,在散文创作、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她写地域人文、写乡愁主题,既从宏观上书写一条河流、一个老物件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价值,又以细腻的文笔、生动的表达描绘出自然之美、岁月之美,引发读者思考,展现了一定的文学价值。
品赏会最后,还通过线上视频与革命老区延安进行连线,为两地文化交流绘上精彩一笔。
深圳市福田区作协一直重视打造文学平台,注重对作家的培养与推介,已先后评选出福田区作协四届“五朵金花”、三届“五虎诗贤”,并通过作家作品研讨会、改稿会、原创作品朗诵会、文学出版工程等文学活动扶助作家,致力推介人才、出精品,推动福田文学高质量发展。秦锦屏认为,在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即将来临之际举办这场活动,旨在以文学为媒介,开启市民读者美好阅读时光,营造福田良好读书氛围。接下来,福田区作协还将举办一系列主题文学活动,让更多文学爱好者通过作协搭建的平台展示自己,为福田文学事业发展增添助力。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