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理论反思与价值重塑”专题研讨会在苏州科技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4年10月28日14:58

20世纪以降,“小说理论”日渐兴盛,随着社会、文化和文学自身的演变,小说理论愈发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技术、资本和市场多重场域的综合作用下,小说的边界和功能也在不断更新。如何使小说理论与价值观建构更符合当今文学研究的需要,同时展现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世界性意义?要求学者们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重新思考小说与理论之间的一系列问题:为何要反思理论?怎样反思理论进而推动小说价值的重塑?小说创作又如何反作用于理论的反思与创新?10月19日,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和《小说研究》编辑部协办,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理论反思与价值重塑”专题研讨会举办。毕飞宇、蒋承勇、刘建军、吴笛、朱振武、虞建华、杨金才、郭英剑、张龙海、张和龙、尚必武、戴从容、陈开举等作家、学者、翻译家和理论家以及来自60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130余人与会研讨。

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肖洋致开幕词,对来自国内外文学界、文学研究界、理论界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祝愿大会圆满成功。(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代表主办方致辞,详细阐释了理论反思与价值重塑的重要意义。他提出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正是对小说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研究思维、出发点和服务对象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思考当下和未来如何深化小说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国学者应该担负的责任。他认为,小说理论反思的具体内容涉及对现有理论的批判和重建。特里·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提出,文学理论应重新回归文学本体,并进行建构性的反思‌。理论不属于过去,而是一直进行经验总结,具有生成性。他继而对比了中英小说发展历程,认为各民族文学创作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世界性”意义。最后,他阐释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呼吁中国学者肩负起职责,在中西文化、哲学与文论的交流互通中,以中融西、解构吸纳,努力建构立足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立场的学术话语。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綦亮主持开幕式。

《小说研究》辑刊首发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发表致辞,他表示《小说研究》冲破了时间和空间、文化与种族隔离,聚焦于小说本体,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朱振武代表(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向苏州科技大学赠送《小说研究》。

会议设立四场大会主旨报告、四个专题论坛和九个分会场研讨。议题涵盖了中外小说理论比较、族裔小说理论研究、小说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外名家的小说创作和批评观研究、中外小说中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外经典小说的当代价值等,以多元视角反思理论、探讨小说理论与价值重塑的相互促进作用,希冀通过不断审视和革新小说理论,推动小说的艺术创新和社会价值提升。

主旨报告中,南京大学教授、作家毕飞宇以“小说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学术”为题,结合他多年的小说创作经验,总结了写作过程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对世界的认知、愿望和情感。作品的公信力源于认知,作家的愿望呈现作品的走向,情感能够带来巨大的能量,始终存在于人类内心世界,由生活阅历、全部阅读、道德层面、美学趣味组成的系统性语言成就一部好的作品。毕飞宇提出认知是基础,并以自己的长篇小说《推拿》举例,讲述了自己如何认知盲人生活,并将其告知读者。他引用了康德名言“人是目的”,认为愿望是作品中更为重要的要素。他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例,分析了个体愿望与外部愿望的撕裂,作家以“喜”的方式表达了“悲”的事情。最后,毕飞宇探讨了小说意义存在于“别人的判断”“时代潮流”“教育与传承”三方面,若作家作品进入了学术体系才能逐渐成为经典。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蒋承勇以“‘实验小说’与文学‘审丑’”为题,将现代小说文本所特有的“审丑”效应区别于西方传统小说的审美机制,指出现代实验小说不再是“说服”、“动员”、“教诲”,而是通过令人震惊的“审丑”将现代社会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读者公众。实验小说突破了以往的叙事方式,以“痛感”穿透物质文明包裹的表象世界,以严酷的真实感触动人类早已麻痹的精神,这种特殊的真实感拓展到一反常态的“丑”,“震惊”便开启了。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探讨了外国小说经典中的人生智慧,他分析了小说经典的三大内涵,即细节与场景,地方性与时代性知识,普遍适用的哲理,由此决定着其中孕含着人生的丰富智慧。细节和场景在经典小说中不可或缺,一本好的小说应该能够体现时代性和地方性知识。因此,文学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方式。本场报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郭棲庆和河南大学教授李伟昉主持和点评。

在第二场主旨发言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虞建华在题为“新历史主义理论与美国历史小说研究”的报告中,以历史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为研究视角,阐述了两者之间互文解读的可能性。他认为美国历史小说资源丰富,是作家们参与历史建构的见证,提供了补充性、矫正性的历史语境和见解,供我们从文学解读中获得对美国历史、政治、文化的新认识。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做了题为“外语类专业外国文学知识、文学欣赏能力与课程设置”的报考为题,立足文学知识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探讨了外语类专业外国文学的课程设置,并提出参考课程框架及实施建议。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张龙海从文学与科学的互补融通关系出发,指出科学能够丰富文学的书写内容、创作观念、文学流派、文学类型等,而文学蕴含的人文思想与批判反思则促进了科学健康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教授以当代美国文学为例,探讨了小说的价值与文学的力量。他从小说的个案出发,分析了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以及文学研究对美国政治的现实影响,认为即便在信息化商业化人工智能化的时代,小说以及文学依旧可以对政府决策、法律制定以及大众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本场报告由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唐伟胜和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玉括主持和点评。浙江大学教授吴笛、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和龙、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尚必武、南京大学教授戴从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陈开举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林惠彬也做了主旨发言。

平行论坛中,对“小说与现代世界研究”“小说的经典重释研究”“小说与批评理论研究”和“小说与多元文化研究”进行了专题探讨;在分会场,学者们也围绕“小说理论研究”“小说的叙事与批评研究”“经典小说研究”“小说与主体性研究”“小说的科幻与后人类研究”“小说的文化政治研究”“小说的社会历史研究”“小说的世界主义与命运共同体研究”和“小说的翻译与比较研究”展开研讨,从不同视角、深度和广度拓展了小说理论与批评范式的研究空间,立足当代重新发掘了小说所蕴含的历史、社会、伦理、道德、教诲等丰富价值,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更为复杂、多元且动态变化的当今世界,小说应当承担起反映社会现实、传承历史文化、启迪人们思想等多重使命;而百家争鸣的理论观点不仅丰富了小说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