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促和谐,边疆振兴绘新篇 ——“‘道中华’边疆行”活动丹东站纪行
辽宁省丹东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西北岸,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10月9日至13日,由中国民族报社主办、“道中华”平台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活动走进丹东,来自人民网、光明日报、中新网、中国青年报、文艺报、“长安街知事”、中国民族报、“以史为鉴”、“一号哨位”等报刊社网的记者组成采访团队,在当地深入开展主题采访活动。
鸭绿江上的中朝友谊桥
推动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紧密结合
地处丹东市元宝区的黑沟水库风景区,是距丹东城区最近的自然景观区。据黑沟村党总支书记关晓祥介绍,近年来,黑沟村积极探索旅游促“三交”的经济功能,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结合本地特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发了特色“农家乐”、生态休闲、观光采摘、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从简陋的农房到颇具规模的“太空舱”民宿,从小型烧烤摊到连绵数百米的烧烤长亭,从最初的零散游客到现在的人流如潮,黑沟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黑沟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拉动了当地的就业情况,为本地和周边地区带来了100余个就业岗位。在这里,旅游为民、旅游富民、旅游利民、旅游乐民的意义不断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丹东市元宝山公园一景
位于丹东市区的“安东老街”始建于2010年,是一座集人文观光、民族文化、特色餐饮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商业体。茶庄、当铺、柞蚕厂、邮电局、警察署……走进安东老街,会发现这里的建筑外观,主要是仿照了丹东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字号的建筑形式。
据安东老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柱介绍,目前安东老街已入驻各类商户180余家,累计接待游客7000多万人次,举办惠民演艺活动近2000余场。安东老街还是丹东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街每年都会以二十四节气和重要传统节日为主线,举办腊八赠粥、元旦舞狮、二月二舞龙、中秋拜月、七夕乞巧、重阳踩高跷等民俗活动,让游客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辽宁省东港市的黄海之滨,五四农场的土地绵延数公里。这家成立于1963年5月4日的国有农场,是辽宁省水稻水产的重要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四农场的收割机正在作业中
“作为一家以水稻种植、海水养殖和现代化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有农场,我们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集团发展的重要使命,将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紧密结合。”东港市五四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全瀛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丹东虎山长城脚下,长寿宴、辣白菜节、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轮番登场。来自各民族的歌者、舞者载歌载舞,千人拌饭、辣白菜制作、打糕制作等特色体验活动吸引上万名游客参与其中。“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还为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扩大丹东对外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丹东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沈青松谈到。
“千人拌饭”现场,主办方供图
10月10日至11日,由辽宁省民宗委、丹东市委、市政府主办,丹东市委统战部、丹东市民宗局承办的辽宁省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暨兴边富民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启动会在丹东举行。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战略部署,在丹东市宽甸县召开全国兴边富民行动现场启动会,丹东成为全国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第一市。25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呈现出各族群众同心同向发力、共同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25年的兴边富民之路,是奋斗之路、希望之路,也是边境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进步之路。丹东深入实施产业富边、文化兴边、生态护边、惠民安边、团结稳边、强军固边六大工程,积极兴办科教文卫事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出一条符合丹东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为全国贡献了兴边富民行动“丹东模式”。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英雄故事,培育时代新人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部队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和集安等处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2万余件,各类资料3万余份。据抗美援朝纪念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史春庆介绍,该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始终坚持“学术立馆”理念,参与多项国家及省市级重大课题研究,在策展布展方面,精心策划推出10余个专题展览,并与20余所院校合作共建思政教育基地,力求通过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各界讲好抗美援朝历史,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由邓小平同志题名的抗美援朝纪念塔
“抗美援朝纪念馆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富成效的工作,全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再上新台阶。”史春庆说。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下辖的河口村,是抗美援朝出征地之一,也是革命烈士毛岸英在祖国留下最后足迹的地方。为缅怀英烈、教育后人,2003年,宽甸县委县政府携毛岸英之妻刘思齐在河口村选址奠基,创办毛岸英学校,毛岸英生前战友赵南起为学校题写校名。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下,学校先后修建了毛岸英纪念馆、岸英广场、英烈亭、空军馆、红色文化长廊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其中毛岸英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全国各地4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毛岸英纪念馆
“学校里的每个班级都以一位英雄的名字命名,学习英雄故事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毛岸英学校校长谭家华在接受采访时说,除在本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学校还与新疆建设兵团165中学合作共建国防教育,与多所学校联合举办主题宣讲活动,旨在将各民族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将各方面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毛岸英学校的学生们正在展示军事训练成果
在辽东学院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丹东市民族学校),一座名为“和龙书院”的建筑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书院内藏有多件与少数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珍贵文物,在书院的教室中,学生们正分组学习书法、剪纸、茶艺、蛋雕等传统文化技艺。据介绍,书院的成立初衷,是想为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遗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满足学校各专业的实训工作。
丹东市民族学校还是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在学校操场上,可以看到学生们正在练习“押加”、“赛威呼”、荡秋千等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学校组建的秋千队、蹴球队曾在国家和省级赛事中取得过优异成绩,并将于11月代表辽宁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
丹东市民族学校的学生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技艺
在东港市合隆乡中心小学,孩子们向采访团队展示了篮球操、珍珠球、民族舞蹈、器乐演奏、诗歌吟诵等多项才艺。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学校修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举办民族文化演讲、器乐及舞蹈表演、经典诵读等多项文化活动,加强社团建设,设置民族鼓、古筝、珍珠球、民族舞蹈等15个民族特色社团,举行“民族文化艺术体育节”,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们从小感受“多彩中华”,感知丰富多样的民族形象。此外,学校还成立了“阳光助苗”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为学困生、贫困生开展“月捐”活动,并在重要传统节日走访各民族困难学生。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通过一系列参观采访,记者们深切地感受到,在中小学阶段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丹东市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民族力量的凝聚,赋予了丹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魅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丹东市走上了全面振兴的道路,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发展的壮丽乐章,也为其他边境地区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摄影:罗建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