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山里子《人间幸不幸》新书分享会举行
“写出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故事。”“许多巧合,走着走着,就变成自己的故事。”这是华人女作家元山里子创作散文随笔集《人间幸不幸》的初衷。9月28日,于广州方所书店举行的“时光书写人间幸福——《人间幸不幸》新书分享会”中,元山里子介绍说,她的第一部中文物语作品《三代东瀛物语》是作为一个作家,让文学从记忆中走出,然后再回归记忆;第二部《他和我的东瀛物语》则定位为“我对这个世界有话要说”;关于最新的第三部中文作品《人间幸不幸》,元山里子表示“不是我选择素材,是素材选择了我”,这是一部因为被身边真善美的人和事所感染,而不得不把它们写下来的作品。
元山里子的经历跌宕起伏,有着多重身份。她是一名中日混血儿,父亲是厦门大学数学教授李文清先生(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恩师),母亲是一位日本女性,是中日文化交织的结晶;她是一位日本反战社会活动家元山俊美的遗孀,而元山俊美又有着从侵华日兵到反战人士的人生故事;她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也是一名企业主;年过半百开始作家道路,并且迅速成为近年华文文学界的“新星”。
同为华人女作家的陈瑞琳认为在《人间幸不幸》里展现出女性的视角,女性作家作品里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灵魂,女性作家在宏大叙事里面,实际上是的写个人,也就是个人自己跟这个时代的关系,女性作家通过“情”来写这个时代。陈瑞琳还认为日本的华人作家跟欧洲美洲的华人作家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华人作家他们内心更痛苦,挣扎的更强烈。元山里子的混血身份和文本就更强烈的体现出中日之间的文化冲突,要比欧洲和美洲的华人作家来得更深刻,更震撼人心。说到《人间幸不幸》写日常小故事的特点,陈瑞琳阐释元山里子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敢于自剖心迹,挖掘人性。人性要的是深度,不是广度,作家要探索人性,就要像手术刀一样切一个小口把它扎进去,要看你扎得深不深。人性从哪里来?就是从身边那些人性的、属于我们个人私生活的小故事里来的。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表示,阅读别人其实也是在阅读自己,因为别人就是一个镜像。阅读《人间幸不幸》,读者可以从中得到镜像的体验,仿佛照镜子照到自己,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寻找不同的人生,从他人的幸与不幸中,获得一种情感经验,或者说是一种情感的借鉴。一个伟大的作家面对世界的时候,面对自己内部世界的时候,面对视野中的读者的时候,如果没有强健的人格魅力,是不敢下笔写自己人生中那种黑色的东西,这样文笔上就没有力量,就撑不起来一个伟大的人格和人格背后丰满的形象。因此他佩服元山里子在非虚构作品中,敢于把自己的一些私生活情感经验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