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诗歌日常化正成为青年写作者向内求索、对抗困境的方式—— 惊竹娇《晚来急》《君不见》分享会在兰州举办
9月22日下午,作家惊竹娇的《晚来急》《君不见》分享会在兰州西北书城六楼报告厅举办。此次活动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和甘肃省新华书店西北书城主办,《飞天》杂志社、《青春》杂志社协办,吸引了众多年轻读者。同时,兰州大学陈柏彤老师和二十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受邀参加,包括来自泰国、越南、塞拉利昂和加纳的四位硕士留学生。
本次分享会主题为“网络文明下青年诗歌的创新叙事与传播”,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探讨网络时代诗歌的传播方式与创新叙事问题。本次活动由《青春》杂志社编辑陆萱主持,甘肃省作协副主席蔡强(笔名古马)出席并致辞。蔡强肯定了诗歌对青年人的重要性,对此次活动寄予高度期待,离离、陈柏彤、李樯、惊竹娇四位嘉宾以讨论、对话的形式带来了精彩的分享与交流。
各位嘉宾结合惊竹娇的作品,围绕“网络诗歌日常化”“什么是好的文学”以及“网络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惊竹娇的作品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复杂的心理感受,文字充满灵性,在各大媒体平台引发了一系列互动,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文学启蒙的效果。
惊竹娇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感受。他表示,相对于第一部诗歌作品《君不见》,《晚来急》有较大突破,不仅在内容上加入了散文创作,而且整体的布局和风格更为凸显比较立体的自我。谈及写长诗的原因,他说,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想以独特的文笔将传统古诗的风韵呈现给当代读者。他坦言,自己是由过去千千万万个诗人的碎片拼凑而成,始终在历史中寻求感受对应的瞬间;同时,他认为人是勇敢、真挚、善良、无畏的,在创作过程中会突出有关于“人”的积极特质。
《青春》杂志总编辑李樯对甘肃省新华书店西北书城和各位在场的参与者表示真诚感谢。他认为,惊竹娇在《君不见》之后,开始有意识地走向写《君不见》时自己的另一面,去挖掘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的一种可能性和努力。特别是《晚来急》中的《琵琶不行》这首诗,除了保存《君不见》的少年气、语言的新锐之气以外,也能看出他把古典文学传统的特质转化为当代诗歌的努力,是当代诗歌对古典文学传统的呼应和延续。他表示,将继续致力于挖掘更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十分期待与年轻写作者们携手前行。
互动环节中,众多读者就惊竹娇创作时的具体想法和心境与作者展开交流。有读者分享了自己对惊竹娇提到的“向中国古代人物寻找安慰”的困惑,她认为,创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被古代人物的才华打击,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与否定之中。对此,惊竹娇表示,创作者应该更注重寻找相似而非差异,每一个个体的表达都是独特的,没有必要因为别人曾经写过或有可能写得更好而放弃自我表达。
供图:西北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