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理事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
9月20日—22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重庆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南方文坛》杂志社协办,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重庆师范大学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经典作家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理事会会议”在重庆举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副会长王卫平、李继凯、田建民、高旭东、李怡、贺仲明,副会长兼秘书长萨支山与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各大区理事,以及《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新文学史料》等名刊的资深审稿专家等100余人莅临会议,围绕着“四十五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四十五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与曹禺等经典作家研究”“抗战时期经典作家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新方法与新方向”“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研究的时代意义”等六个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学术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晓风主持。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国胤,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潘勇,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记税强先后致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萨支山做工作报告并宣读增补理事名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致辞并做主题发言。
在主题发言环节,刘勇以“经典阐释与现代文学学术传统”为题,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代代相继的学术暖流”“以‘心’解文的经典建构”这三个维度,回顾了前辈学者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做出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现当代文学研究学人们不断演进、代代相继、生生不息的学术传统、思想暖流和精神遗产,并期盼学会同仁能以“心”解文,体悟经典,肩负起保持经典的鲜活性的使命,承担起维系经典的生命力的重任。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研讨阶段。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五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学术期刊的近百位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经典作家研究”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两场主题发言、四组八场小组讨论。王本朝(西南大学文学院)、易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社)、郭娟(《新文学史料》杂志社)、陈思广(四川大学)、王风(北京大学)、段从学(云南大学)、黄开发(北京师范大学)、孟春蕊(《文艺争鸣》杂志社)、李锡龙(南开大学)、萨支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专家先后主持会议,李遇春(武汉大学)、妥佳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阎浩岗(河北大学)、王学振(海南师范大学)、李永东(西南大学)、李祖德(重庆师范大学)、胡景敏(河北师范大学)、周保欣(浙江财经大学)、袁盛勇(河南大学)、周维东(四川大学)等教授依次进行评议。与会嘉宾就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及其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四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抗战时期经典作家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新方法与新方向等议题,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思想碰撞,形成学术对话。
9月22日下午,大会举行闭幕式,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华丽主持闭幕式。四组共八场分论坛的评议人依次进行小组发言。随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浴洋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提出对现代文学研究的三点思考:背靠学术传统,需要正视传统的存在并与之对话,融合时代继往开来,从而探寻今天的现代文学研究新路径;立足核心对象,找回现代文学研究的魂,重视经典作家研究;对话时代挑战,学科化与去学科化不是一道选择题,而可以是双生子。 会议最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凌孟华致闭幕词。他向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衷心感谢,概括总结了会议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对学科建设的深远意义,热情邀请各位专家莅临“全国第八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继续深度支持指导重师文学院的学科建设。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