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图书编辑的“编读”故事
来源:文艺报 |   2024年09月25日08:55

立秋过了一个月,江南却不见一丝丝秋天的影子:吹不到秋风,看不到秋雨,真是一场漫漫长夏。看到一个报道说,全球气温每上升0.5摄氏度,大地或海洋里便会有一些动物失去生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秋天,我常常要在周末步行两小时从丹徒县大港中学回家或从家回学校,而秋天我最喜欢坐在大片金色稻田边的节制闸上,看不断南飞的成群的大雁。当时我没有听过马头琴演奏的《远飞的大雁》。2018年秋,我在黑龙江宽阔的丛林里听到艺人用马头琴演奏《远飞的大雁》,立刻就回到了我的中学时代。现在我则担心紊乱的季节交接,会不会让大雁不知道何时南飞、何时北归。

强薇是江苏人民出版社迅速成长的一名优秀年轻编辑,也是我在苏人社当社长时招进来的,大概在此前后,我还招聘了另一位编辑曾偲。强薇毕业于外交学院,原来在《大公报》,曾偲毕业于武汉大学,原来在《现代快报》工作,两个都是才女,曾偲应我约已经为《文艺报》写了一篇,现在请强薇再写。强薇在文中比较了报社记者与图书编辑的区别,很有意思,而我并不十分清楚,也没有体会。强薇以及凤凰新一代编辑的快速成长,是我最满意、也是最希望看到的事。我常常讲,做书不如育人,因为没有人就没有书,出版行业与其他文创行业相似,其产品来自编辑的创意和创新。成功不是轻松的,但她的十年已经足以证明。强薇在文中没有披露她的心酸事,而我知道,那非常多。

凤凰报刊公司是凤凰传媒一家专门从事教育类报刊和公司治理杂志为主的优质子公司,两个效益俱佳。陶振伟是公司副总。今年年初,我和袁楠到他们公司调研,振伟偶尔讲述的一件事令我十分心动,也让我念念不忘。《全国优秀作文选》是享誉全国的作文杂志,办刊多年来赢得了无数学生和家长的心。一位求学国外的学子,多年前在作文比赛中获奖得到奖杯,她的母亲却因奖杯不小心摔坏而萦怀遗憾。重做多年前奖杯的故事,缀连成读者、作者与编者的情感丝线——奖杯如藕,作者与编辑之情如丝。

我本不愿多用凤凰集团编辑的文章,只想在突然稿荒时救急,无奈他们的故事太感人,以至于我听完就有强烈的组稿冲动,加上沟通成本又低,天天催自己的同事也不怕他们烦,于是便有了这样两篇佳作。

——徐海

一个破碎奖杯的新生

□陶振伟

自1984年创刊以来,《全国优秀作文选》已走过了四十载光阴。40年间,这片文学的沃土见证了无数少年的成长、见证了梦想的萌发与绽放。曾任主编的我,倍感荣幸能参与并见证这一段光辉历程。借此40周年之际,我愿与诸位分享一个关于编读互动的温馨故事。

一通电话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2019年11月10日,秋风微凉,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带来一丝温暖。我正埋首于厚厚的稿件中,长时间的审阅已使双眼疲惫不堪。此时,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破了这片静谧。我拿起话筒,本以为这是一通寻常的读者来电,电话那头传来的话语竟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来电者是一位带着浓重东北口音的女士。她的声音中透着一丝焦急,夹杂着几分期盼。她开门见山地问我,能否为她补做一个十几年前发给她女儿的奖杯。听到如此请求,我不禁愣了一下:这位母亲为何对一个奖杯如此执着?

随着交谈的深入,事情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原来,这个奖杯是她女儿在我们刊物举办的“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评选中获得的荣誉,象征着她在文学创作上的初步成就。然而,在一次搬家过程中,这个陪伴了她多年的奖杯不幸损毁。如今,女儿已远赴美国求学、工作、成家,离家千里万里。这位母亲不忍告知女儿奖杯损毁的消息,却希望能为她保留这份珍贵的记忆。于是,她怀着一丝希望,拨通了我们的电话。

为爱而行

听完她的诉说,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动。作为编辑,长期以来我们早已习惯于在书稿、赛事、评选的繁忙工作中穿梭,往往忽略了这些事背后所承载的情感与意义。然而,这位母亲的故事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所选的每一篇文章、给予的每一份荣誉,都在读者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尽管时光荏苒,主编与编辑已几易其人,想要查找到十几年前的奖杯承制厂商,已是难上加难,更遑论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奖杯。然而,我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奖杯的问题,更是我们作为出版人对读者情感的回应与责任。我们决定全力以赴,帮助这位母亲实现她的心愿。

我们开始四处打听,努力在档案室中寻找当年的记录。同时,仔细比较了几家承揽奖杯制作的公司,希冀找到一家能够复刻出类似奖杯的厂商。经过几番波折,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技术精湛、口碑俱佳的公司,并根据那位母亲的描述,定制了一个玻璃奖杯,上面镌刻了第十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的字样,镌刻上她女儿当年的荣誉与梦想。

奖杯制作完成后,我们原计划通过快递将这个承载着爱与回忆的奖杯寄给那位母亲。令我们意外的是,她婉拒了这一提议,坚持亲自从哈尔滨飞至南京,亲手接过这个奖杯。她的执着令我深感触动,这不仅是对奖杯的珍视,更是对女儿那份深沉母爱的表达。

相逢南京

2019年12月19日,南京初冬的寒意渐浓。当那位母亲出现在编辑部门口时,我看到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她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感激,仿佛这趟千里之行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奖杯,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情感。

我们几位编辑特意放下手中的工作,与这位远道而来的母亲共进午餐,听她将女儿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她讲述着女儿自幼喜爱读书、写作,在学校文学社中崭露头角,因参与我们刊物的作文比赛而获得人生中第一座文学奖杯。这份荣誉对她女儿而言意义非凡,正是这个奖杯点燃了她对文学的热爱,激励她一路追寻梦想,最终考上北京大学,并继续在美国深造。

母亲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与幸福,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她女儿在我们刊物陪伴下一步步成长的足迹。这个奖杯不仅象征着一份荣誉,更承载了一个家庭对文学梦想的执着与坚守。

午餐后,我们带她参观了编辑部,详细讲述刊物的发展历程与背后的故事。她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称赞。在这短暂的相聚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编读之间那份难以言喻的默契与温暖。最终,我们依依不舍地送别了这位母亲。她带着那个沉甸甸的奖杯,踏上了归途。

编读情深

故事虽平凡,却深深触动了我。作为出版人,我们每日精心审稿、编稿,悉心组织各类作文比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努力会给他人带来何种影响,又会如何助力他们的成长。而这位母亲的女儿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这位母亲虽与我们素未谋面,但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便是“谢谢你们”。这简单的四个字,让我们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能帮到读者,实属幸事——这不仅是一句感慨,更是我们每一位编辑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此段回忆,不仅温暖了我的编辑生涯,更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出版人的价值与幸福。

40年来,《全国优秀作文选》见证了无数少年的成长与蜕变。我们也从一个小小的编辑部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平台。在这一路上,我们收获了无数的欢笑与泪水,积累了无数的感动与温暖。

这份温暖,正源自于编读之间的互动与理解。每一个读者的来信、来电、来访,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深知,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出版一本刊物,更在于点燃每一个少年心中的文学梦想,陪伴他们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作者系江苏凤凰报刊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

从报社记者到图书编辑

——入职凤凰十年记

□强 薇

今年是我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第十个年头。光阴荏苒,回忆自己从事编辑工作的点滴,有收获,有遗憾,有成长,有不足。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编辑,起步较晚,也因为有了不同职业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从事出版行业的志向。每每回想起得以进入凤凰的机缘,都觉得庆幸、感恩。

在入职凤凰前,我一直在媒体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虽然研究生毕业时也曾想过向凤凰投送简历,但因为没有专业对口的岗位只能作罢。记得毕业数年后,还是在记者同行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凤凰的招聘启事,其中江苏人民出版社招收国际关系专业的毕业生,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我也正相符。不禁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顺利通过笔试、面试,就这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地进了出版行业。

虽然新闻和出版都属于传媒大类,有不少共通之处,但从记者转变为编辑,仍觉得从工作方法到工作节奏都需要重新摸索,从头学习。在通讯社和报社时,总觉得人被时间追赶着,每天忙于寻找新闻线索、采访、写稿、发稿,生怕赶得晚了,新闻就成了旧闻。到了出版社后,以为图书的出版周期相对来说要长了不少,工作似乎可以慢下来一点,轻松一点。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出版工作的压力和挑战。首先,图书的文字体量较新闻报道要大得多,编辑工作对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更高。其次,编辑手上往往不只一本图书在编,每当几部书稿的出版时间撞到了一起,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加班加点也是常态。更重要的是,因为出版所涉的知识更加专业和深入,编辑工作需要耐得住性子,不论是编辑技能还是知识素养都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才能静水流深。

进社后,得益于江苏人民出版社“以老带新”的制度,我跟着出版社首席编辑、资深编审唐爱萍老师学习编辑业务。入社一个多月时,社里抽调力量集中出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丛书”和“迈上新台阶 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唐老师带着我参与到这两套丛书的编辑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从拿到书稿到付印出版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也正是在跟着老师加班加点编校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距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作为一名编辑,对党的理论和相关政策文件的知识储备不够,对书中政治观点的表述往往不知该如何把握。二是在编校技能方面的欠缺。虽然每天很努力地对书稿逐字逐句进行修改,甚至改得整篇书稿满是痕迹,但改出来的“硬伤”不多,还因为改得太慢耽误了编校工作的进展。幸得唐老师耐心教导,不仅对我看过的书稿重新审读编校,总结指出上一校中的疏漏和问题,更着重分析编校错误的根由,真正是“传道受业解惑”。我一直记得唐老师将编辑改稿形容为是在给书稿作“微创手术”,一方面要精准校正书稿中的差错,另一方面应最大程度保留书稿本身的特色,不要轻易改变作者的原意,特别是不能改是成非。

就这样,在跟着唐老师和编辑室其他资深编辑编校一本本图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编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更在跟着出版社领导和唐老师拜访作者、策划组稿、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更为广博的出版世界,开始有了编辑需要积极策划选题、积累作者资源的意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徐海总编辑那时正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社长。徐总任社长时除了大力倡导“以老带新”机制外,还特别强调要“以项目培养新人”,让新入社不久的编辑早早地就参与到重大出版项目中来,使我们在实战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和迅速的成长,并通过这些重大出版项目结识了不少名家,为后面的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6年,社里派我去厦门参加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年会。出发前,徐海社长就说要多结识参会的法学名家,特别是我国首位WTO上诉机构大法官张月姣也将参加这次会议,机会难得,要设法向她约稿。在这次会议上,张月姣老师作了她自日内瓦归国后的首场演讲,在场听众无不被其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杰出贡献和拳拳爱国之心所鼓舞。在我社作者、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荣誉会长、厦门大学陈安教授的引荐下,我得以拜会张老师,表达了希望出版其个人传记的愿望。张老师为人极为友善,并不介意我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编辑,很是愉快地应允下来。2019年,张老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我的人生路:张月姣大法官自传》也经过三年多的写作、整理和反复打磨后在我社出版。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中,张月姣老师一面参与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与讲演,筹办了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一面担任世界银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仲裁员,办理了20年未决大案,一面还承担着最高人民法院专家委员等各项社会事务,并完成了《我的人生路》和另外一部判例集的写作,工作强度之大、行程之密、效率之高可以想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张老师都是利用节假日、周末和早上4点到8点的时间进行写作,每每收到她的邮件都是在深夜或者凌晨,而此时的张老师早已过了古稀之年。寒来暑往,书稿由最初的几万字充实到十万字、十五万字,数易其稿、反复打磨后,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已是一部二十余万字的厚重作品。《我的人生路》不仅是一本自传,更是一部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它既是一部励志传奇,更浓缩了中国法律人在推动对外开放法制建设中所做的不懈努力。张老师常说“Make it happen”,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勇往直前。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她的精神时时感染着我、鼓励着我,这段经历也成为使我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

除了张月姣大法官,我还有幸编辑出版了王蒙、洪银兴、杨牧之、章剑华、朱邦造、倪世雄、贺云翱、朱冬生等众多学术名家、文化大家的著作。因为身处凤凰这样世界一流的出版平台,因为从事编辑工作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我非常幸运能和许多年少读书时就仰慕已久的作者近距离接触,不仅得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学术、文化和思想脉络,更在日常接触中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处世风范和人格魅力。于工作、于人生都受了极大的益处,做人、做事都有了更多更好的榜样。

徐海总编辑在《出版的正反面》一书中曾提出编辑的六个等次。对标对表,我想自己在从事出版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勉强做到了三等、四等编辑,正在向着努力成为二等编辑努力。在技术日新月异、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成为一名称职甚至优秀的编辑,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从事着肩负传承人类文明重要使命的出版工作,我们有责任将老一辈出版人的优良传统学习好、传承好,更有责任跟随着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脚步,积极创新、开拓进取,在新时代的出版变革中努力留下自己的印迹,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